..續本文上一頁構來,這就叫做“無窮無盡的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
當時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菩薩在改變自己精神結構的修行過程中,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才可說菩薩以總體教法作爲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是成功了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如果具備了五個條件,那麼,我們就可以說,菩薩改變日常思維、培養修行精神結構的努力成功了。第一個條件是,菩薩在修行精神活動的每一刹那,都能把深層心識中染汙性的心理潛勢力消除掉或者予以淨化:第二個條件是,菩薩不再有各種虛妄錯誤的心理欲念,他的一切觀念裏都不再有實體執著:第叁個條件是,由于把握了事物的本性,菩薩就在生命中開發出認識一切事物的智慧:第四個條件是,對于爲成就最高覺悟及爲濟度衆生而作的一切事業,都沒有了分別、計較和執著:第五個條件是,爲了成就與真理相應的真正生命,菩薩已能把促成生命轉化、淨化的一切良善和智慧的心理潛能積累起來不致失落。如果上述五個條件都能滿足,那麼,就可以說,菩薩培養修行精神結構的努力成功了。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這個以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到底到了什麼樣的修行階位,才可以說菩薩真正把握了它們;到底到了什麼樣的修行階位,才可以說菩薩圓滿實現了它們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菩薩從漫長而艱難的准備性修行階段躍入菩薩修行的第一階位,在此階位,菩薩把握到存在本性,內心中生起歡慶無限的喜悅感,他第一次毫無隔礙地親身體會到真理,所以我說,在這菩薩修行的第一階位,菩薩才真正把握了修行精神結構:從菩薩修行的第叁階位開始,由于湧現出體認存在各方面屬性的真實智慧,更由于這些智慧完全通過改變精神結構、從生命中直接開發出來,所以我說,從菩薩修行的第叁階位開始,菩薩即已圓滿地實現了日常精神結構的轉化,圓滿地開拓出了生命中相應于真理的嶄新的思維功能。善男子!那些剛剛邁入修行曆程的菩薩 ,也應有意地去這樣做,他的成就雖然還不值得稱歎,但也不應懈怠廢棄。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說: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複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複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爲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爲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①所照了,爲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時刹那刹那,融銷一切粗重所依②,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叁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③無分別相恒現在前;五者爲令法身④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此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當知從何名爲通達?從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從初極喜地⑤名爲通達,從第叁發光地⑥乃名爲得。善男子!初業菩薩亦于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歎,不應懈廢。
注釋
①無量後後慧:又名“後得智”,指菩薩與真理契合而又以救度衆生爲著眼點的一切勝妙智慧,菩薩根據這些智慧,就能對一切存在現象的各方面獲得透徹的認識,就能充分體認一切衆生的心性要求,就能因地製宜、善巧方便地陳說教法。今取其大意譯爲“認識事物特殊性的智慧”。
②粗重所依:據遁倫記,此處即指阿賴耶識、深層心識,由于深層心識貯藏生命活動的一切潛勢力,所以它是現實生命活動的基礎和依據。粗重,即指現實生命活動,由于流轉變異的現實生命活動充滿著痛苦和煩惱,具有不輕靈、不調順的特質,自由進化的生命本性被沈重地系縛住了,所以流轉變異的現實生命被形象化地稱作“鹿重”。
③所作成滿相應淨分:大意是,爲成就最高功德所作的一切事業。
④法身:真正的生命。
⑤極喜地:菩薩修行階位的第一層次,在此階位,經過前期漫長而艱難的修學實踐,終于突破主客對立的日常思維結構,第一次直接地認識到真理,所以內心中歡喜無限,故稱“極喜地”。
⑥發光地:菩薩修行階位的第叁層次,在此階位,菩薩開發出了認識事物特殊性的智慧,故稱“發光地”。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以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作爲表現形式的修行精神活動,在什麼狀態下既有粗淺思維、又有細致思維?在什麼狀態下沒有粗淺思維、只有細致思維?在什麼狀態下既無粗淺思維、又無細致思維?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在修行精神活動狀態下,如果以教法作爲研究對象,在觀察它們時伴隨著明顯的心理感受,這種狀態下的修行精神活動就叫做“既有粗淺思維又有細致思維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對于研究對象雖然沒有明顯的心理感受,但卻有一種極爲細微的、與智慧相融合的感受,這種修行精神活動就叫做“沒有粗淺思維但有細致思維的修行精神活動”:另一方面如果以教法作爲研究對象,而在進行思考時,下再雜有任何與主觀意志相伴隨的心理感受,這種修行精神活動就叫做既無粗淺思維又無細致思維的修行精神活動”。
再者,善男子!你要知道,修行精神的活動狀態,除了從有無感受活動去判別其層次高低外,還可以從思維的粗細程度去判別之,這就是說,如果在修行精神活動中,有粗淺的推理活動,這就叫做“既有粗淺思維又有細致思維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只有細致的推理活動存在著,這就叫做“沒有粗淺思維只有細致思維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把存在的真實本性如實地作爲研究對象,因而突破了一切推理活動,這就叫做“既無粗淺思維又無細致思維的修行精神活動”。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什麼叫做“心念停頓”?什麼叫做“心念躍起”?什麼叫做“心念中容平等”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這叁種情況的確是修行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在我們努力培養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時,如果心思高揚,始終無法專注于思維對象,或者修行人擔心會發生“心思高揚無法專注于思維對象”的情況,這時,將精神活動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厭惡的事物之上,並且使這一心理趨向保持穩定、連續,這就叫做[心念停頓”:如果精神産生疲倦感,無力沈浸于思維對象,或者修行人擔心會發生這種情況時,將精神活動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喜愛的事物之上,並且使這一心理趨向保持穩定連續,這就叫做[心念躍起”:如果修行人的修行精神活動被各種邪惡的心理情緒幹擾著,這時修行人就應把精神趨向有意地超越到具體功用之上,使心理活動有意地隨環境遷變而變化,而不去強行地控製情緒,這就叫做[平等中容]。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名有尋有伺叁摩地?雲何名無尋唯伺叁摩地?雲何名無尋無伺叁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尋伺①法相,若有粗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叁摩地;若于彼相雖無粗顯領受觀察,而有徽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叁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叁摩地。
複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叁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唯伺叁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叁摩地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止相?雲何舉相?雲何舍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心掉舉②,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問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沈沒,或恐沈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于一向止道,或抄一向觀道,或于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汙時,諸無功用③ 作意,及心任運轉④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注釋
①尋伺:粗顯思維叫做“尋”,細致思維叫做“伺”;“尋”停留于現象的表層,“伺”則深入對象的底蘊。
②掉舉:精神活動遊離于思維對象之外,不能專注于對象,譯爲“心思高揚,始終無法專注于思維對象”。
③無功用:即超越功利、實用之上。
④心任運轉:任運,即自然而然之義;轉,産生、顯現之義。指精神活動自然地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反應,不摻雜任何主觀意志的控製或暗示。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那些努力培養修行精神結構的菩薩們能認識存在的現象,也能認識存在的本質。那麼,修行人究竟怎樣才能認識存在之現象,怎樣才能認識存在之本質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修行人是從五個方面來認識存在的現象的:一、他們認識現象的名稱;二、他們認識陳述現象的命題:叁、他們認識名稱和命題以之爲基礎的語言文字:四、他們認識事物的特殊性:五、他們認識事物的共性。什麼叫做名稱?這就是在或染汙或淨化的一切存在現象裏,通過感覺知覺賦予事物一定的形狀和特質,然後假借語言稱謂這個形狀、特質。什麼叫做命題?就是把各種名稱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聚攏到一起,造成一個句子,因而有所判斷有所陳述,染汙、淨化等各種意義即通過命題而發生。什麼叫做語言文字?它指的是名稱和判斷依據的語言符號。什麼叫做對特殊性的認識?這是指以名稱、概念作爲研究對象,從而對名稱概念所陳述的事物特質有所認識。什麼叫做對事物共性的認識?這是指以一個命題、…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