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录之如下:“前二不迷。第一人者,谓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闻如是法如实解了,乃至现等正觉。第二人者,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其性质直,虽无力思择而不安自见取中,乃至唯是微细详审明智所知,我何能解,自轻而住。第三人者,谓诸有情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非质直性,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住自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无力解了,虽生信解,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无性不生不灭,由此获得无见无相见,拨一切相是无相,拨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实相,依彼二性施设遍计所执,既拨无二性故,亦拨无遍计所执等者,此如三论学者,著于空见,名恶取空,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者,亦信无性之教法也,而非义中起于义想者,俱遣遍计所执不空余之二性,而于余之二性不空义中起于空想;乃至虽于教法生信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著故退失智慧;次明其人有二弟子,初其一同师见,第二弟子过其师见,于其教法亦拨不信,谓闻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等便生恐惧,言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诸圣典诽谤毁骂等。第四人,若谓众生未种善根乃至性非质直,住自见取,彼闻是法不生信解,起非法想,起非义想,乃至拨为虚伪。”
总起来说,第一种人不仅信仰佛陀“无实体性”的教法,而且运用理性如实通达了这一教法;第二种人信仰“无实体性”的教法,同时承认自己理性能力的浅薄,不足于评判这一深奥教法;第三种人错误地运用了自己的理性能力,导致对“无实体性”教法的重大误解;第四种人是自我偏见极其强烈的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教法是佛所说,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信仰佛陀的任何其他教法。
②无漏界:完全解除了痛苦烦恼、绝无错失缺陷的最高生命境界。漏,漏失之义,即指由于生命行为上的错误,导致生命漏失到痛苦烦恼的世俗状态;无漏,则指彻底消除了生存行为上的错误,生命再不致于漏失而流转。
译文
当时,胜义生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诸佛富于意蕴的教法语言的确奇特、少见,它是微妙的,它是一切言说中最微妙的:它是深刻的,它是一切言说中至为深刻的:它是难凭知性去透彻理解的,在人类的一切语言系统中,佛的语言是最难用知性来理解的。
世尊!根据我的体会,您这些说法的真正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在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中,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物质聚集体”这样一 类事物,包括“物质聚集体”的自身特性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物质聚集体”的产生、消亡、以及物质聚集体所引起的痛苦烦恼之解除与详细知识等等,包括这些事物的自身特性以及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特性,那么,这些以语言概念来描述的事物特性,一旦被意识执著为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后,就被称为“意识之外独立实体的存在样态”,您就是针对存在的这一样态来成立“意识之外独立实体不存在的存在本性”之学理的。那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本身,就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您就是根据存在的这一样态来成立“生命过程没有主宰实体的存在本性”以及“超越的存在本性”方面之学理:根据我现在理解到的佛陀教法之真实意蕴,我敢说,如果在意识处处计较处处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存在之一切活动中都彻底排除了“实体”的任何存在性,这个绝对没有任何实体的存在状态,而在一切生命活动中突破实体执著后显示出来的存在本性,作为净化后的精神结构之认识对象,就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您就是根据存在的这一样态成立“超越的存在本性”的另一方面的学理。
对于“物质聚集体”的理解是这样,对于构造有情生命的其他几个成分聚集体也应这样理解:对于构造身心的各类成分的理解是这样,对于构造认识活动的十二个因素及其他方面也应这样理解;同样道理,对于生命流转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及其各方面也可作类似的观察:对于四种资生方式以及每一种资生方式中的各方面也可作类似的观察:对于构造有情身体的坚硬物质元素、流动物质元素、湿润物质元素、燥热物质元素以及空间框架、心识活动等六项事物以及每一样事物的各方面也都可以作类似的观察,广而言之,对于构造宇宙万象的十八种事物以及每一种事物各方面也都可以据此类推。
根据我现在对佛陀教法真实意义的领会,那么,如果在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中,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第一条真理,生命是痛苦的] 以及关于生命痛苦现象的“详细知识”等等事物,或者指谓其各自的特性,或者指谓其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特性,这样假借语言概念所成立的事物,一旦被意识当作认知对象予以实体化之后,就叫做“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您就是根
据存在的这一样态成立“意识之外独立实体下存在的存在本性”之学理的。那被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本身就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您就是根据存在的这一样态成立“生命过程没有主宰实体的存在本性”以及“超越的存在本性”之一个方面的。根据我现在对于佛陀教法真实意义的体会,我敢说,在意识执著的独立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中,如果能彻底消除虚构实体的存在性,这个一切实体不存在的存在样态,这个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彻底突破主宰性实体观念后显示出来的存在本性,作为净化后的精神结构之认识对象,它就叫做“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您就是根据存在的这一样态成立“超越的存在本性”的另一个方面的。
像对“生命是痛苦的”这一真理所作的理解那样,对于其他三条真理也可类似理解,像对佛陀教法中“四条真理”所作的理解那样,对于“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培养意志力的方法”、“引发未来一切善行和智慧的心理品性之涵育”、“五种良善心理品性的发掘”、“良善心理品性的深化和提高”、“智慧决择能力的开发”、“通向真理的八条正确生活道路”等等,对于上述种种修行观念,也应在三种存在本性 的学理框架下得到领会。
根据我现在对佛陀一切教法的理解,那么,如果在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中,假借语言概念成立“使意识集中的方法”、“使意识集中的方法之功能”、“使意识集中的方法所消除的身心毛病”、“如何从精神分散状态过渡到精神集中状态”、“如何使精神集中的修行状态得以稳定”等等这一类事物 ,包括它们各自的特性以及它们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这样成立的事物特性一旦在意识中被实体化后,就叫做“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存在样态”,佛陀就是根据这一样态成立“意识之外独立实体不存在的存在本性”之学理的。意识虚构执著的独立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本身就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佛陀就是根据这一样态成立“生命过程没有主宰实体的存在本性”以及“超越的存在本性”这一方面的学理。根据我现在对佛陀教法的理解,那么我敢说,假若在意识处处计较处处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活动现象中,彻底排除独立实体的存在性,这个一切实体不存在的存在样态,及在一切生命现象中突破实体执著后显示出来的存在本性,作为净化了的精神结构之认识对象,就叫做“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佛陀就是根据这一存在样态成立那“超越的存在本性”的另一个方面的。
原典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希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①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如于诸蕴,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衣②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
《解深密经译注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