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喔!这里有一条蛇,你就有分别,一有分别,心里就害怕了,就有分别。这个恐怖的事情、欢喜的事情,无论什么事情与你的心一接触了,你就有分别,一有分别的时候,就有执着了,我们凡夫是这样;但是我们凡夫,这是一个愚痴的境界,我若没看见就不知道,这是一个愚痴的境界。但是佛、圣人不是这样,圣人是所有的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诸法如,都能够离分别,这个情形不同了,完全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表示说,成佛了以后,才能「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这样子。所以,若是在我们没有成佛的时候,那就是有多少执着,有多少执着呢,也是慢慢地、慢慢地,初开始用功修行呢,不要要求圆满,不要要求圆满。在这个《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初开始学习空,你就执着这个空,要这样学;我认为这句话对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本来是执着有,执着有、在有上执着,所以起了很多的烦恼,现在把这有用空破了,就执着这个空,执着空虽然是不对,但是避免有的过失,把有的过失避免了,这个时候这也是进了一步的。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无性般若波罗蜜」,这是结束前面这段文。「如是」,指前面这段文是这么说,是这样的。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该学习「行无性般若波罗蜜」,这个「无性」就是空,他做种种的功德的时候,都观察这个功德是空的,应该这样学习;当然这个空也包括我空在内,我空、法也空,「应行无性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力,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这就叫做方便力,用这样的方便力去行菩萨道,应该这样学习。
我心里面又想起了一个故事,讲个故事听听:这是说释迦牟尼佛久远以前,他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是做个国王。他做国王的时候呢,当然这是佛教徒,不是非佛教徒。这个邻国王是非佛教徒,这个国王侵略性很大,就是调动军队来侵略菩萨国王这个国土。当然,你一动,这个消息就知道了,这个菩萨国王的大臣就向国王报告这个消息:我们要准备,不能够受他的侵略。那么菩萨国王也同意调动军队,也同意,但是不抵抗,就是把这军队一直向后退。到最后的时候,侵略的军队已经临城下,临城下的时候,这个菩萨国王对这臣下说:我们不要打,邻国王来了的时候,你们就是奉侍他就好了,称他为王,何必为了我这个王位的保存,和他作战呢?劳民伤财,死了很多人,作战,不需要。他就一个人就走了,就是这个敌人从东门进来,他从西门就跑了,就是这样子。
跑了以后呢,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但是在中路又遇见了一个婆罗门,遇见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就问他,大家见面了就谈话,说是:你到那儿去呢?你干什么呢?他说:我是听说这个国王非常的慈悲,老百姓向他有所要求的时候,他总能满愿,我家里面生活困难,特别穷,特别穷苦,我想去见见他,请他帮帮我的忙,就是为这件事要到这个都城来见这个国王的。喔!你来见国王,国王就是我啊!说:是你?国王怎么会这样子呢?国王就是把这个经过一说,说是敌人来侵略我们,我把国家让给他了,我现在跑到山里面远远地去,就是自己种田生活就好了。哎呀!这个人听见这个话,就倒在地下就昏过去了,然后这个菩萨国王,垮台的国王,用水浇浇他的头,过一会就醒过来了,说是:你怎么忽然间闷绝了呢?唉呀!我这很大的希望,现在没有希望了,所以我就这样子。说是:你不要紧,我还能满你愿的。说:你现在都这样子,变成一个穷人了,一点财富都没有,怎么能满我愿?你不知道啊!现在的国王他已经发出来命令,谁能够把这国王的头拿来,我赏给他多少多少黄金。你现在若把我拿去,他就会给你钱了嘛!喔!那好,那我们一同回去!你现在可以把我绑起来也可以。那个婆罗门说:不要绑,我们等到了城下再绑。到了城下了,他就是用绳子把他绑起来。绑起来了,到了敌人国王的这个地方,当然,有守门人就报告,说是一个婆罗门把那个国王抓来了。后来就见面了,见面了,这个侵略者这个国王就向婆罗门问,说是:你怎么会能抓住他呢?他就如此如此一说。说完了,这个侵略者就流泪了,哎呀!你真是人中之王啊!我实在是贼一样,是土匪一样。好了!我还是退下来,我回我的国家,你的国家还给你,还请你继续做王。这是在这个经论里面,说到菩萨以前做国王是这样做法。
那么这上面说「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力」,我看这个故事,说到菩萨这种境界,是名方便力。能够有这样大的忍力,能把王位放弃,能把自己生命都不要了,好!我现在最后把这个命给你,使令你能够发财,我看这个不是平常人,不是平常人,这个人一定是圣人,他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他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一定是有这种道力,才能有这样的表现,所以「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力,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
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我们要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是无我这样观。但是到了圣人的境界,是无分别的境界,也不是空,也不是有、也不是有,也不是空,是无分别的境界,这里面表示这样的意思。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我们认为都是有,认为都是真实有,引起很多的苦恼,所以非要在有上把这些有破掉它,我们的这些烦恼才不起;可是与圣道相应了的时候,有不可得、空也不可得,就是这样意思。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若布施时,布施无法尚不可知,何况有法。受者及菩萨心,无法尚不可知,何况有法。乃至一切种智得者、得法、得处,无法尚不可知,何况有法。何以故?一切法本性尔,非佛作,非声闻辟支佛作,亦非余人作,一切法无作者故。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若布施时,布施无法尚不可知,何况有法。受者及菩萨心,无法尚不可知,何况有法。」这个地方呢,就是把前面那个稍微再解释一下,前面一段。「是菩萨摩诃萨若布施时,布施无法尚不可知」,就是布施的时候,「布施」,这还是一个有的境界;能布施者,和中间布施的,假设是财物,财物的布施,还是接受他布施的人,都是有这些情况的,他来观察这些情况是不可得的,观察都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就是心里面这样分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