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来学习无漏道、学习圣道的时候,这个有漏的福德也有增上缘的力量,也还是有这个力量的;但是你若用无性的智慧观察了的时候,那又不同,它不同。它就是,它能有力量随顺你的修行,它有力量随顺,像这个船在海里面,顺风,这个顺着风走就是容易一点、快一点。
「即是方便力」,说你问什么方便力?这就是方便力。这个方便力呢,「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是在有的方面讲;「知国土众生亦无性」,这是在空的方面讲。就是你做功德是有,有和空不相离,空与有也是不相离的,有、空不二,你若这样去做功德呢,那就叫做「方便力」。就像我们日常吃饭,做这个菜,这菜里面放点盐,不要太多,你放一点盐呢,人吃了就合口味。你光吃盐那不行,完全不吃盐,只是菜,那又是一个味道。现在就是也有盐、也有菜,有菜、也有盐,这时候人吃了合口味一点,那么它会有营养。就是做功德的时候,同时你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但是也不只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还有功德,这就叫做「方便力」。所以这个字,「方便」是方法,同时也表示有不离空、空不离有,有、空不二的意思,这叫做「方便力」。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檀那波罗蜜修学佛道,行尸罗波罗蜜修学佛道,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学佛道。乃至行一切种智修学佛道,亦知佛道无性。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修学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是为修学佛道。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檀那波罗蜜修学佛道,行尸罗波罗蜜修学佛道,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学佛道。」这个「佛道」这个话呢,就是无上菩提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的意思。就是这个菩萨他行檀那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修无上菩提,因为他向于无上菩提,他回向无上菩提的,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他这个力量就是属于那一方面了。像我们做什么事,赚了很多钱,你就有计划,我这个钱干什么用呢?我用它买车,这个钱就是买车去了;用这个钱去造房子,那么钱就是造房子了。就是你要分明地,这件事是做什么用的,这个力量是做什么用的。佛法里面讲:做什么功德的时候要回向。但是我们不是佛教徒,或者是佛教徒,我们做功德没有回向,那个功德做什么了呢?功德没有用?功德也是有用。那个功德就是得你可爱的果报,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佛教是立出来名字,叫做「回向」,我们平常人也是有回向的意思的,你心里面总是希望得到五欲乐,或者人间的、或者是更殊胜的五欲乐,你心里面这样想,那就是回向了。所以做了功德以后,我没有按佛教的方法去回向无上菩提,没有这么回向,但是你也是回向了,因为你平常心里这样想嘛。
而佛法里面,特别要提出回向的这个理由,就是要避免这件事。避免什么事?就是我们……因为按佛法的道理来说,世间上的五欲的事情,虽然是人所希求的,人都愿意有满意的五欲、更殊胜的五欲,是欢喜这件事。但是从久远以来,享受五欲的人的经验上看,令人苦恼,不是令人快乐的。所以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要回向,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净土,这样子就避免这件事,就能避免一点。当然,我们没能够得无漏的般若的智慧的时候,总还是离不开这个欲的境界,你不是欲界、就是色界,在这里面享受;但是你已经学习了佛法了,你已经有了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了,虽然享受五欲,而不为欲所迷,多少有一点这个力量。若是你已经成就圣道了的时候,在欲里面没有问题了,欲不能染污你,那就是又一回事情。所以佛法里面注重回向,注重这件事。
「行檀那波罗蜜修学佛道」,我们若是修学布施的时候,未必是无上菩提,不一定。我们可能是心里面执着了,就变成有漏的功德了。在这里边也有些……我心里面又想到台湾的证严法师,真是大菩萨境界。我们佛教徒做什么佛法的事情,只有佛教徒本身能够发心做这件事;非佛教徒未必愿意做这件事。但是证严法师不是,非佛教徒也愿意和她合作,做功德,这就是不可思议境界。就是她用佛法的力量引导佛教徒、引导非佛教徒,都向于无上菩提,这是不可思议。就是我遇见相信她的这些人来到了美国,有时候也和我见见面,他赞叹证严法师怎么怎么好!但是我听他说话,他不是佛教徒,他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所以就知道菩萨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不是可思议的。
这个「菩萨行檀那波罗蜜修学佛道」,这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就是修无上菩提道。行「尸罗波罗蜜」也是修学佛道,「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也是修学佛道。「乃至行一切种智」,当然也是修学佛道,这是一方面他的动机有关系,动机有关系;假设他的程度很高了,那就更不要说,那他那个心行不是凡夫境界了,更是佛道了。「乃至行一切种智修学佛道,亦知佛道无性」,他也不是执着的,也知道佛道也是毕竟空寂的,他也能这样观察。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修学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是为修学佛道」:「是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前面这一段是这么说,行六波罗蜜就是修学无上菩提。「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就是没有圆满佛的功德的时候,「是为修学佛道」,那么这修学佛道是在因的时候,不是在果;在果的时候,那不叫「修学佛道」,就是成就了。所以这个话呢,就是在因地的时候说是「修学佛道」。
能具足佛道因缘已,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尔时一切烦恼习永尽,以不生故。是时以佛眼观三千大千国土,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无性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力,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
「能具足是佛道因缘已」,在因地的时候,你能够行六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虽然没有圆满无上菩提,但是是圆满无上菩提的因缘,你能这样创造,你就有成佛的因缘了,也就是有成佛的功德了。「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你有这样的功德了的时候,那个时候也还是和以前一样,还是要修止观的,他还是修止观的。但是修止观,可是和我们不同;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修止观,但是我们止还没有成就,只是相似的把心静一静而已,还没有成就,也是这样修止观;但是进一步的时候,这个禅定成就了,在禅定里面修观,那又不同了。现在这个圣人呢,你在禅定里面修止观,但是你还是凡夫啊!再进一步是圣人了。圣人在禅定里面修止观又是不同了,那是一般的圣人;现在说「用一念相应慧」,就是十地菩萨的后心,就是和佛的境界相邻近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也是修止观,也是在那高深的禅定里面,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你这么一观,一念相应了的时候,就是和那个诸法实相相应了;和诸法实相相应的时候,「得一切种智」,就成就了佛的智慧了,和佛的智慧相等了,圆满这样的功德了。
「用一念相应慧」:这个「一念」,玄奘法师他那个《般若经》上翻个一剎那,就是一剎那的相应慧,得一切种智,就成就无上菩提了。这就是前边这一剎那之前都是因,这一剎那以后就是果了,得了无上菩提了,「一念相应慧」。这个成佛,我们昨天也提到,这是圆满报身佛,不是说我们看见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人间成的佛,不是。这个佛呢,是那个圆满报身所示现的化身佛,千百亿化身佛;那么千百亿化身是圆满报身发出来的作用,度化我们凡夫的众生的时候,这个圆满报身他不能来,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和他接触,因为他的境界太高了,我们有眼不见、有耳不闻,虽然他也有身相,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见,他也说法,但是我们听不见。只有在人间,也有个父亲、有母亲、有个身体、也在读书、修行、成道了,这时候我们能看见他的身体,他说话我们能听见;圆满报身我们不可以,我们看不见、法也听不见。所以这里说这个一切种智,是说这个发心的菩萨他在修行的这个经过,由因而果的这个次第,「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
「尔时一切烦恼习永尽」,得一切种智,是他的智慧的功德圆满了;「尔时一切烦恼习永尽,以不生故」,是断德圆满了。智慧就是光明,烦恼是黑暗;光明一出现了,黑暗就没有了;所以一切的烦恼和烦恼的习气永久地没有了,不是暂时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从那以后再不生起了,这是断德;一个智德、一个断德。阿罗汉也是断了烦恼,但是烦恼的习气没有断,所以他还不是佛。有了断德,也有了智德,有了智德,也有断德,再能广度众生,就是恩德,所以这三种功德圆满了,名之为佛。
「是时,以佛眼观三千大千国土,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这个一切烦恼、烦恼习永尽,一切种智圆满了,这个时候,佛的清净眼、无障碍的眼,「观三千大千国土」,这就是观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法都在内了。
「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就是我们初学的时候,不可能那么圆满,不可能是那么圆满的。我们心里面是从文字上观察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都是自性空的,我们就是执着那个空,执着那个空,还是不对的;但是初学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做就好了,你不必空而不空,不要这样子,就是空,观察这个人是毕竟空的,你心就住在空上,就是应该这样做。但是若是到圣位、到佛的境界,空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呢?有法也不可得,实在来说是什么意思?就是无分别的境界,对于空也不分别、对于有也不分别;不分别的时候,当然是无所得,若分别,你分别就有所得。譬如说屋子里有一条蛇,但是我没看见,心里没有事;但是你若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