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來學習無漏道、學習聖道的時候,這個有漏的福德也有增上緣的力量,也還是有這個力量的;但是你若用無性的智慧觀察了的時候,那又不同,它不同。它就是,它能有力量隨順你的修行,它有力量隨順,像這個船在海裏面,順風,這個順著風走就是容易一點、快一點。
「即是方便力」,說你問什麼方便力?這就是方便力。這個方便力呢,「能學諸法無性,亦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這是在有的方面講;「知國土衆生亦無性」,這是在空的方面講。就是你做功德是有,有和空不相離,空與有也是不相離的,有、空不二,你若這樣去做功德呢,那就叫做「方便力」。就像我們日常吃飯,做這個菜,這菜裏面放點鹽,不要太多,你放一點鹽呢,人吃了就合口味。你光吃鹽那不行,完全不吃鹽,只是菜,那又是一個味道。現在就是也有鹽、也有菜,有菜、也有鹽,這時候人吃了合口味一點,那麼它會有營養。就是做功德的時候,同時你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但是也不只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還有功德,這就叫做「方便力」。所以這個字,「方便」是方法,同時也表示有不離空、空不離有,有、空不二的意思,這叫做「方便力」。
須菩提!是菩薩摩诃薩行檀那波羅蜜修學佛道,行屍羅波羅蜜修學佛道,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行一切種智修學佛道,亦知佛道無性。是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爲修學佛道。
「須菩提!是菩薩摩诃薩行檀那波羅蜜修學佛道,行屍羅波羅蜜修學佛道,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學佛道。」這個「佛道」這個話呢,就是無上菩提的意思,就是一切種智的意思。就是這個菩薩他行檀那波羅蜜的時候,就是修無上菩提,因爲他向于無上菩提,他回向無上菩提的,願以此功德得無上菩提,他這個力量就是屬于那一方面了。像我們做什麼事,賺了很多錢,你就有計劃,我這個錢幹什麼用呢?我用它買車,這個錢就是買車去了;用這個錢去造房子,那麼錢就是造房子了。就是你要分明地,這件事是做什麼用的,這個力量是做什麼用的。佛法裏面講:做什麼功德的時候要回向。但是我們不是佛教徒,或者是佛教徒,我們做功德沒有回向,那個功德做什麼了呢?功德沒有用?功德也是有用。那個功德就是得你可愛的果報,因爲我們平常這個心,佛教是立出來名字,叫做「回向」,我們平常人也是有回向的意思的,你心裏面總是希望得到五欲樂,或者人間的、或者是更殊勝的五欲樂,你心裏面這樣想,那就是回向了。所以做了功德以後,我沒有按佛教的方法去回向無上菩提,沒有這麼回向,但是你也是回向了,因爲你平常心裏這樣想嘛。
而佛法裏面,特別要提出回向的這個理由,就是要避免這件事。避免什麼事?就是我們……因爲按佛法的道理來說,世間上的五欲的事情,雖然是人所希求的,人都願意有滿意的五欲、更殊勝的五欲,是歡喜這件事。但是從久遠以來,享受五欲的人的經驗上看,令人苦惱,不是令人快樂的。所以佛菩薩慈悲告訴我們要回向,回向無上菩提、回向淨土,這樣子就避免這件事,就能避免一點。當然,我們沒能夠得無漏的般若的智慧的時候,總還是離不開這個欲的境界,你不是欲界、就是色界,在這裏面享受;但是你已經學習了佛法了,你已經有了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了,雖然享受五欲,而不爲欲所迷,多少有一點這個力量。若是你已經成就聖道了的時候,在欲裏面沒有問題了,欲不能染汙你,那就是又一回事情。所以佛法裏面注重回向,注重這件事。
「行檀那波羅蜜修學佛道」,我們若是修學布施的時候,未必是無上菩提,不一定。我們可能是心裏面執著了,就變成有漏的功德了。在這裏邊也有些……我心裏面又想到臺灣的證嚴法師,真是大菩薩境界。我們佛教徒做什麼佛法的事情,只有佛教徒本身能夠發心做這件事;非佛教徒未必願意做這件事。但是證嚴法師不是,非佛教徒也願意和她合作,做功德,這就是不可思議境界。就是她用佛法的力量引導佛教徒、引導非佛教徒,都向于無上菩提,這是不可思議。就是我遇見相信她的這些人來到了美國,有時候也和我見見面,他贊歎證嚴法師怎麼怎麼好!但是我聽他說話,他不是佛教徒,他對于佛法沒有信心的。所以就知道菩薩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議,不是可思議的。
這個「菩薩行檀那波羅蜜修學佛道」,這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就是修無上菩提道。行「屍羅波羅蜜」也是修學佛道,「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也是修學佛道。「乃至行一切種智」,當然也是修學佛道,這是一方面他的動機有關系,動機有關系;假設他的程度很高了,那就更不要說,那他那個心行不是凡夫境界了,更是佛道了。「乃至行一切種智修學佛道,亦知佛道無性」,他也不是執著的,也知道佛道也是畢竟空寂的,他也能這樣觀察。
「是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爲修學佛道」:「是菩薩摩诃薩修行六波羅蜜」,前面這一段是這麼說,行六波羅蜜就是修學無上菩提。「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就是沒有圓滿佛的功德的時候,「是爲修學佛道」,那麼這修學佛道是在因的時候,不是在果;在果的時候,那不叫「修學佛道」,就是成就了。所以這個話呢,就是在因地的時候說是「修學佛道」。
能具足佛道因緣已,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是時以佛眼觀叁千大千國土,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應行無性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诃薩方便力,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
「能具足是佛道因緣已」,在因地的時候,你能夠行六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雖然沒有圓滿無上菩提,但是是圓滿無上菩提的因緣,你能這樣創造,你就有成佛的因緣了,也就是有成佛的功德了。「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你有這樣的功德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也還是和以前一樣,還是要修止觀的,他還是修止觀的。但是修止觀,可是和我們不同;我們現在也可以說修止觀,但是我們止還沒有成就,只是相似的把心靜一靜而已,還沒有成就,也是這樣修止觀;但是進一步的時候,這個禅定成就了,在禅定裏面修觀,那又不同了。現在這個聖人呢,你在禅定裏面修止觀,但是你還是凡夫啊!再進一步是聖人了。聖人在禅定裏面修止觀又是不同了,那是一般的聖人;現在說「用一念相應慧」,就是十地菩薩的後心,就是和佛的境界相鄰近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也是修止觀,也是在那高深的禅定裏面,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你這麼一觀,一念相應了的時候,就是和那個諸法實相相應了;和諸法實相相應的時候,「得一切種智」,就成就了佛的智慧了,和佛的智慧相等了,圓滿這樣的功德了。
「用一念相應慧」:這個「一念」,玄奘法師他那個《般若經》上翻個一剎那,就是一剎那的相應慧,得一切種智,就成就無上菩提了。這就是前邊這一剎那之前都是因,這一剎那以後就是果了,得了無上菩提了,「一念相應慧」。這個成佛,我們昨天也提到,這是圓滿報身佛,不是說我們看見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人間成的佛,不是。這個佛呢,是那個圓滿報身所示現的化身佛,千百億化身佛;那麼千百億化身是圓滿報身發出來的作用,度化我們凡夫的衆生的時候,這個圓滿報身他不能來,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和他接觸,因爲他的境界太高了,我們有眼不見、有耳不聞,雖然他也有身相,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見,他也說法,但是我們聽不見。只有在人間,也有個父親、有母親、有個身體、也在讀書、修行、成道了,這時候我們能看見他的身體,他說話我們能聽見;圓滿報身我們不可以,我們看不見、法也聽不見。所以這裏說這個一切種智,是說這個發心的菩薩他在修行的這個經過,由因而果的這個次第,「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
「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得一切種智,是他的智慧的功德圓滿了;「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是斷德圓滿了。智慧就是光明,煩惱是黑暗;光明一出現了,黑暗就沒有了;所以一切的煩惱和煩惱的習氣永久地沒有了,不是暫時的,因爲什麼呢?因爲從那以後再不生起了,這是斷德;一個智德、一個斷德。阿羅漢也是斷了煩惱,但是煩惱的習氣沒有斷,所以他還不是佛。有了斷德,也有了智德,有了智德,也有斷德,再能廣度衆生,就是恩德,所以這叁種功德圓滿了,名之爲佛。
「是時,以佛眼觀叁千大千國土,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這個一切煩惱、煩惱習永盡,一切種智圓滿了,這個時候,佛的清淨眼、無障礙的眼,「觀叁千大千國土」,這就是觀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的法都在內了。
「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就是我們初學的時候,不可能那麼圓滿,不可能是那麼圓滿的。我們心裏面是從文字上觀察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都是自性空的,我們就是執著那個空,執著那個空,還是不對的;但是初學的時候,你就是這樣做就好了,你不必空而不空,不要這樣子,就是空,觀察這個人是畢竟空的,你心就住在空上,就是應該這樣做。但是若是到聖位、到佛的境界,空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呢?有法也不可得,實在來說是什麼意思?就是無分別的境界,對于空也不分別、對于有也不分別;不分別的時候,當然是無所得,若分別,你分別就有所得。譬如說屋子裏有一條蛇,但是我沒看見,心裏沒有事;但是你若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