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性,初发意菩萨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能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初禅、乃至第四禅?行慈心、乃至舍心?行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种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性,初发意菩萨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一品一共是分七科,分七段。这里是第六科,明起行方便。这个「起行方便」这个话什么意思呢?这个「起」,就是可以当开始讲,就是开始修行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行?这个方便,在这里可以做个方法讲,就是我们想要修行,用什么方法来修行呢?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方便,还有一层深的意思,到下文再说,在这里不要说那么多。

  

  这个修行的方法这句话,在我们佛教徒来说倒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相信了佛法,也是想要修行的,但是就是不明白怎么修行,不明白方法;这种情形按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来说,我感觉还是很普遍。可是在经里面呢,处处地都说到修行方法的;这里就是正式地提出来这件事,来开示我们。

  

  「须菩提白佛言」,对佛说:「世尊!若一切法无性」,前边这一段文说到一切法都是没有真实性的、都是无自性的。有自性,或者无自性,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那么就是一切法都是空的。若是一切法都空的话,那么这个初发心菩萨,他还没能够证悟一切法空的道理,只是从文字上、从语言上明白自性空的道理。那么这样程度的佛教徒,「以何等方便力」?他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修行这个檀波罗蜜,做种种的布施,用这个布施波罗蜜,能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样意思。

  

  这个「布施波罗蜜」,布施,而称为波罗蜜,这里面也还是有点事情。譬如说是我们发心在这个地区,为这个地区的人民做一些贡献,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这个人生活上的困难解决了,只是这一点,那这不是波罗蜜。如果说是我为的是生到天上享天福,或者来到人间做个大富贵的人,以此布施功德,希望得到人天的福报,如果这样子去行布施,那也不是波罗蜜。如果说是我布施,我是希望得无上菩提的,那就是波罗蜜了,这个目的不同,就是动机不同。但是我为了解除这个人的困难,这个动机也是好,也不是说不好;为了成就我将来不堕落三恶道,我将来能到天上去享天福,这样也是好,也不是不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呢,就是这样子修行这个布施波罗蜜,你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到此为止了,这功德就到此为止。

  

  如果说是你的目的是为了无上菩提,我拿出来我的智慧、我的财富,我做这件事改善你的生活,使令你身心愉快;但是我的目的呢,希望我自己和你都能够得无上菩提,将来能得无上菩提,这样子就不同了。就是你做这功德的力量,不但是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同时他也有力量引导你到无上菩提去,这个动机,按佛教来说就是回向,是有这样的差别的。如果你只是,我希求人天的福报,那么你这个功德就是得了人天福报,就完了,再也没有别的事了,你享受了人天福报完了,就结束了,就像以前没做过那样子,就没有事了。但是若是你能够回向无上菩提,那还没个完,它这个力量继续存在,它能够为你无上菩提作因缘的。所以这个「波罗蜜」里面有这样的差别。

  

  其次呢,就是你能够观察布施也是无性的、也是毕竟空的,那么这也有波罗蜜的意思。如果你取着,是有所得,那就不是波罗蜜了,所以是布施而不是波罗蜜;是布施而又是波罗蜜,这有这个差别的。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就是这个菩萨,他修行布施波罗蜜的一个愿望;希望他成佛的时候,他的世界是清净的,他能够使令众生成就圣道,那这就是回向无上菩提的意思了。

  

  但是这里话是问,这是问的口气,「以何等方便力?」用什么样的方法?但是这里面也有个智慧的意思,用什么样的智慧的力量去能够实践、能够修行这个布施波罗蜜,成就净佛国土,饶益有情的功德呢?这是一个问的话。

  

  「能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是六波罗蜜。以何等方便力,能行尸罗波罗蜜?能行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就是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初禅乃至第四禅」,这是色界的禅定。「行慈心乃至舍心」,慈、悲、喜、舍是在禅定里面修行的一个法门。「行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这是无色界天的一种禅定。「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这一共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很多很多,一共十八个空;就是以何方便力,能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以何方便力,能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这是三三昧;这个空、无相、无作,这都是佛教徒所修学的法门。还有「八背舍、九次第定」,这都是圣人修行的法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种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是把前面贯下来,「以何方便力」能修行这样的法门,这样的法门?这前面是问,这底下佛就回答。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知国土众生亦无性,即是方便力。

  

  那么这底下佛就回答,这是总相的回答。「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学诸法无性」,我们昨天曾经这样说过,曾经解释过这个「无性」。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初开始,这个「学」在我们现在的程度来说,就是一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有很多都不明白,我们需要去学习;或者自己阅读也是学习,或者听人讲解也是学习,这是我们一般的用法。

  

  但是这里说这个学习,是有深一层的意思,有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他已经很高的程度了,乃至到十地菩萨这些圣人、这些大菩萨,他还是用这个学字的,也是学,也是「学诸法无性」。「诸法无性」这个道理,我们从文字上去学习,但是是散乱心的境界。我们现在的心没有得禅定,我们现在的心是虚妄分别的,不是爱就是憎、不是憎就是爱,在爱憎里面活动的这个思想,用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里面,有一点信心来学习佛法,这也叫做「学」。但是从文字上的学习,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以后,还要学习禅定,得了禅定的时候,在禅定里边思惟「诸法无性」,这也叫做学习,这也叫做学习。这样的学习,这还没能够及格,还没及格,还不是这里说的这个「学」。

  

  这里的「学」是什么呢?我们说得了禅定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住处、或者是阿兰若处、或者是一般的寺庙里面、或者是少数人、或者多数人,有功课表,那么我到这时候是静坐、我到这时候是经行,心里面观一切法空,思惟诸法无性,这也是学习;当然,这样的学习和初开始是不同了。但是现在这里说学习呢,是有了行动了,是有行动的,就是他能和一切众生在一起推行一个计划的,布施波罗蜜,我们说这个人他今天没有饭吃,我给他几块钱,当然这也包括在内的;菩萨去行布施波罗蜜是有一个计划的,是一个大智慧境界。那个时候,一方面在行动上饶益众生的时候,同时呢,观这个布施是无性的,是已经有了行动了,不只是自利。我们这个道力不够的时候,我们没有去行菩萨道,我们只是在一个寂静处自己这样静坐,这也叫做「学诸法无性」,这也是学一切法如。

  

  但是这里呢,「亦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那就是在这上又进了一步了,这个时候叫做「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个程度是高了一点;可是这高的程度呢,是由浅的程度开始的,如果你没有浅的这个阶段,高的那一段是没有的。「菩萨摩诃萨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他在做种种的功德,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的同时,也知道国土众生亦无性。

  

  佛教的理论呢,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心所变现的;佛教的理论,我们头几天也说过,是以心为本的,我们这个身体是我们的心的业力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也是我们心创造的,心为什么能创造呢?就是心的业力创造的这个世界。当然不是你一个,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共同的业力所创造的;你的业力是清净的,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你这个业力是染污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染污的。那个地狱的世界、饿鬼的世界、畜生的世界是很苦恼的,这个苦恼的世界是他自己的业力创造的;人的世界比畜生的世界好多少,但是也不是完全如意的,也是我们人自己创造的。因为是创造的,也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无性的,所以是「知国土亦无性、知众生亦无性」,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

  

  就是他做了这件事的时候,他又去观察一切法无性,作者不可得、受到利益的人也是不可得,他心里面没有执着,那么这就叫做「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知国土众生亦无性」。「即是方便力」,你问什么方便力?这就是方便力;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修学菩萨道,去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我们若是不特别地提出来这样的方便力,不特别地赞叹这样方便力的重要,我们做功德的时候,心里面怎么想?我们做了功德了,啊!心里面也很欢喜,我做成了一件事,这件事对多少人有利益,心里也会欢喜。但是,没能够观察它是无性,没能这样做,没有这样的观察;也没能观察自己是无性,没能这样观。没能这样观,有什么问题呢?你有执着。你有着执的时候,就把你做的功德限制在有漏的功德的范围内,它没有力量去趋向于无漏,趋向于无漏;但是你若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