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况什么样?什么也没有,无眼耳鼻舌身意,什么也没有!叫「自性无」。
佛的智慧也是这样子,也是无量劫来用功修行成就的,本来是没有智慧的,「本性空」,叫做「自性无」,就是这么意思。
但是这上面的意思呢,我们初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这样学:「一切法是因缘有的」,说我看见来一个人,这个人长得很美,那么我看这个人是因缘有的,也有个好因缘,有这么个好的生命体。但是若看这个人,除掉了因缘,你本身什么样子呢?那就什么也没有,是个空的。但初开始学呢,你偏于空;你不要偏于有,偏于有,我们就容易有烦恼了,看见一个人丑陋,就不高兴了,看见一个人很美,又生欢喜了,心就在爱、憎这里面活动,这凡夫是这样子。你若是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无所有的,空无所有里面没有端正、也没有丑陋,我们就不生分别心,在空无所有上,也不生爱、也不生憎,爱、憎都没有了;爱、憎没有了,心里就平静的。你深入地观一切法空能断烦恼,烦恼断掉了以后,你再看,这个人是美、这个人是丑,心里没有事儿,因为心里没有烦恼嘛!就没有事了,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若是初开始,你又去看有、你又去看空,你很难断烦恼,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从有入空」,先看他是因缘有的,然后你偏于空;「偏于空」这句话是我说的,要偏于空。等到断了烦恼以后,就不要偏于空,再看有;看有,这时候没有问题了,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这个事情呢,「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若是一切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是没有的,这就叫做「无法」。你常常这样观一切法空,观色受想行识是空的、观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的,你这贪瞋痴逐渐地就薄,逐渐就没有了,就是这么意思。为什么忽然间这样做呢?就是要断自己的烦恼。「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我们不这样观,你不作如是观;不作如是观就不行,这个烦恼它就是要动,你没有办法停下来的,你不修止观,不能断烦恼。什么叫做学诸法如?就是修止观。所以这地方告诉我们「一切种智自性无故」,所以一切种智是无法。「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乃至佛的无量的神通道力都是「亦如是」,都是这样子,都是因缘有,所以,都是因缘有,都是毕竟空。
「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这底下又继续问,什有理由一切因缘生法是自性无呢?「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世间上这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起来,众多的条件具足了,这个法才现出来;这个法中,因缘所生的法里面没有它的自性可得,没有自性可得。譬如说看这一朵花,这花它有种子,这个种子在地里面,地里面有水、有施肥,然后它就长出芽来,慢慢地根、茎、花、叶长出来了,这是个因缘有的东西,因缘有的东西。这个花是怎么有的呢?是诸法和合因缘生;因缘生,都是属于因缘的,那个花、叶、根、茎,都是属于因缘的,没有一样是除掉了因缘,它本有自性有的,没有,没有这件事,没有一点是自性有的。说这个房子,就是建筑公司运来的各式各样的材料把它造起来,除了这个以外,另外没有房子有一点可得,无有少法可得。「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这因缘生法,看上去很明显这也是有、这也是有,都是有,但是没有自性,自性有的,没有,「是名无法」,这就叫做「无法」。「无法」,是名为空的意思,这就叫做空,佛教说空是这样说的,这叫空法。
「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就是「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一切法都是因缘有,它没有自性,所以是空的。
这样说也很简单,并不是那么难懂,是不是?你们感觉这样容易懂吗?是不是空了?如果你感觉还不懂,你就提出来问题,看我能不能回答。你若感觉到:我还没有明白这个空,你还可以明白。就是不需要种种的因缘,这件事就是有的,这叫做自性有,叫做自性有。那么不需要有因缘的时候,有这件事吗?没有。没有因缘的时候,这房子有吗?这房子没有。房子没有,就叫做自性空;若有房子,就叫做「自性有」。那究竟是自性有?是自性空呢?是自性空。因为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房子没有嘛!这个人也是,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人;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个灯;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因缘,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要依因缘才有,就都是因缘有;都是因缘有,就知道这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是这样意思。
你常常这样思惟、你常常这样观察,初开始的时候,你就安住在诸法如、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地方,你不要住在因缘那个地方。说若有毒蛇来了,心里也不舒服、难过,若观察它是因缘有的、是自性空的,你心住在自性空上面,自性空里面没有毒蛇可得。你若成功了,没有恐怖心,毒蛇来了不恐怖、老虎来了也不恐怖,因为你心与空相应了,就不恐怖。若是你没成功的时候,你心里面执着这个因缘的事情,那不行,那就害怕,你就会害怕。
我感觉,从因缘有,就是自性空,我感觉这个空义不是难明白,容易明白。容易明白,就容易得无生法忍,不难。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得无生法忍呢?你没有这样修行,你要拿出时间的;拿出时间,把所有的杂事都停下来,专心做这件事。专心做这件事,有可能一个星期就成功了,也可能,那时候你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啊!不是凡夫了。但是我们出了家,在家居士我们不说,出了家以后你做什么?你都做什么事情?你学诸法如了吗?你做一些其他的杂事,就做那些事,连什么叫诸法如都不明白,你能得无生法忍?我看,没有那回事情。圣人这件事,也还是因缘来的,由因缘来的呀!这已经说了嘛,佛的无上菩提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由因缘来的,也是自性空啊!我们学习诸法如,心里面有个毕竟空的智慧,这毕竟空的智慧是因缘来的,由因缘有的,你就是要准备这件事。
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出家人,在家佛教徒也是应该一样,相信了佛法的时候,就做这件事。当然在家人你到office做事,你的时间不能完全来学诸法如。但是出家人应该做这件事,就是把所有的事都停下来,就是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当然你还要吃饭嘛,吃饭这个事情,你还得要做,你衣服还不洗?你不冲凉、不洗澡吗?这些事也还是有,但是这不需要说这些事。就是努力地去学习佛法,从文字上学习什么叫做诸法如,通达了以后,就是努力地用功修行,应该是这样子。
我感觉我们出家人,很多人都能得无生法忍,很多人都能,但是就是没有这样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你想一想吧!你想一想,为什么你不这样做?
「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的自性都是无所有的。「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我们读《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我们能明白它是空吗?这个句子大概可以念、也可以背,还是不容易明白怎么叫做空。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可不同,它详细地给你解释。《大智度论》里面,也有很多的地方解释这个空的道理,很容易明白的,使令你明白。而《中观论》呢,表面上看就是深,不容易懂,当然有嘉祥大师的疏给你解释,也就容易明白,现在的印顺老法师还有个《中观论颂讲记》也可以参考,也是很好。明白了呢,这个事不难,不是很难的事情。
「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这前面是劝我们明始行所念,是念一切种智,其实就是念一切法空,主要先念这一切法空的事情。这底下第六科,明起行的方便,就是开始修行的方法;我们怎么样修行呢?说这个。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性,初发意菩萨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能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这底下,在我这个本子有四页,我想这个明天讲,今天就讲到这里。还有十分钟,若是你们有问题,我们就讨论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就下座,就结束。
这里呢,这个我们现在学的这段文,是给利根人准备的,是给利根人准备的这个方法,不是钝根人。钝根人,这样还不具足,这个方法还不具足的。钝根人有什么问题呢?钝根人,他就是这个慧,信、进、念、定、慧,这个慧的力量不够,通达一切法空就是不容易,不容易,这个人就需要充实,需要长时期地去思惟,慢慢地你这个智慧够了,才能通达一切法空,这是一个困难。其次呢,业障重;业障重呢,或者爱烦恼特别重,或者瞋烦恼别重,或者散乱心特别重,或者高慢心特别重,那你直接观一切法空还观不来,就是这些障碍使令你心不能够专注,还有困难。所以佛就说要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来破自己的这个贪欲心;你修这个持息念,我们通常说数息观,能破这个散乱心,心能够专注,心能专注呢,也容易成功;这个瞋恨心很大,一动就发脾气,你修行也有困难。所以就得要修学其他的法门来对治,把我们的贪欲心渐渐地减轻,叫他不贪欲,修不净观有这个力量;你修慈悲观,能破这个瞋心,把瞋心破出去;你修这个界分别观,能破除去我慢。修这些对治法门,把这些障碍去掉了,去掉了,这个心里比较平静了,特别可爱的境界,不要说一般的,特别可爱的境界,心也不爱,你这时候心就不向外攀缘,你静坐的时候,观一切法空,你能够把你全部的精神集中在一起,集中在这里,制心一处就成功了。分散,不行;贪能令你心分散,瞋也令你心分散,其他的邪知邪见更是一样,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都能令你分神、向外攀缘,这样子,你学诸法如有困难,所以就是要修这些助道法。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是破除这一切的业障;然后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就是学诸法如了,就成功了,就不同了。
当然,从这个优婆鞠多尊者的传上看,似乎也有一些困难;就是这个人的福力不够。按我们一般的情形,看这个福力不够,很容易有病,这个身体有一点风,头疼了;稍微搬动点什么,腰就疼了,这个身体很不对,坐在那一会儿,就受不了。我若不静坐还没有事,一静坐的时候有很多的问题,你看!这业障!就是要多忏悔,去多修点福德。怎么修福德?你就是供养大众僧,为大众僧服务,这福报就来了。像我们古代的中国佛教这些老法师,收徒弟的时候,他立刻不给你剃度的,你修苦行修三年再说,我们现在的人,叫他修苦行三年可以吗?恐怕不行。就是修苦行、为大众僧服务,栽培一点福德;栽培福德、你福德强了,身体健康,风吹了不要紧,坐一会儿,腰也不疼,这个堪忍的能力强,然后你专学诸法如就比较容易,是这么回事。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福报都很大,除了少数以外;很多人福报很大,也不见得有很多的业障,学诸法如应该能成功的,但是你就是要努力。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学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认为《瑜伽师地论》还是要学,因为这个奢摩他,你不懂还是不行,其他的法门你先不要学。为什么呢?你学了以后思想混乱了,学诸法如有障碍,你不容易成就,不容易成就的,思想混乱就不行。佛在世的时候,你跟佛学,思想是统一的,所以大家都容易得圣道。这个佛法越往后,思想越混乱,所以使令人只好念阿弥陀佛了。修不来啊!四念处修不来,所以念佛法门倒是很重要,所以也有很多人只好念阿弥陀佛。也有人是不懂,不知道这个四念处的事情,当然也不可能修;可是也不要紧,能念阿弥陀佛成功了,到阿弥陀佛国也很好嘛,阿弥陀佛还会给你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你到那时候还是要学诸法如,因为过去的佛,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面有说,这个玄奘法师,《大般若经》里面也有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舍掉了这个一切法空的法门,没有第二个法门可以转凡成圣、可以得无上菩提,有这个话,没有第二个法门,所以你不学这个法门,是不能得无上菩提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你到了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也还是给你讲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这个经,我们从那里,还是要这样子得成圣道的,不然是不能得的。
若是我们今天能够……,也是可以念阿弥陀佛;但是你愿意学诸法如呢,那么你容易心不颠倒。学诸法如要有奢摩他,若有奢摩他,你心不容易颠倒,心容易一心不乱,你到阿弥陀佛国,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些业障现前,阿弥陀佛来放光接引,很顺利地就往生阿弥陀佛国;到阿弥陀佛国,你的品位会高一点。你看《十六观经》就看出来,那个上品的,他就是通达第一义谛,不然你是不能上品的。阿弥陀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