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6▪P2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的菩萨,虽然发了无上菩提心功德很大,还是个凡夫境界。还是凡夫境界,那么现实上的生活情况还是一样的,因为你还是凡夫嘛!还是凡夫,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也还是这样子境界,很苦恼的境界;那么你能够维持住你无上菩提心,能维持而不退失吗?是不容易啊!所以若念无上菩提心呢,念佛的功德,若成佛的时候是功德圆满、广大庄严,这样说呢,他就会继续努力,能使令他的无上菩提心能够不退,能使令不退。若是出家人呢,出了家以后把世间的五欲放弃了,出了家学习佛法,世间五欲放弃了,但是佛法的功德还没有成就,你这个向道的意愿能够不退吗?也都不容易。

  

  现在这里就是有这个意思,你常念无上菩提、常念圣道,就知道我若努力修行,就对佛法的功德会有成就。这样说呢,我把世间上的五欲乐弃舍了,是值得的;五欲的乐使令人迷惑颠倒,能引起很多的苦恼;若在佛法里面得到种种功德,能使令你清净自在,所以弃舍的是对的,而在佛法里得到的是最尊贵的,也有这样的意味。「应念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继续问:怎么叫做一切种智呢?「一切种智何等缘?」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它缘念什么呢?以什么为所缘境呢?它都观察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眼识是见色的、耳识是闻声音的,那佛的智慧是观察什么呢?就是这样意思「何所缘」?「何等增上?」什么是它的增上?它用什么方法来做功德,有这个意思。这个「增上」,是帮助它成就这件事,叫做「增上」。这佛的智慧要广度众生的时候,要用什么来增上呢?就是用什么来帮助呢?这样意思。「何等行」?这个智慧它怎么样活动呢?怎么样活动呢?这样意思。「何等相」?它表现于外的相貌又是什么样子呢?提出这几个问题。

  

  「佛告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所有、无念、无生、无示」:第一个问是,「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这是一个问,这底下先回答这个问题。一切种智,它是无所有的,就是像《金刚经》上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就是它是空无所有的,就是它本来是空无所有的,你要观察它的真实性是没有的。

  

  我们中国佛教,当然是从经论上来,也是从祖师来,从祖师这样解释。总是说:一切法都是本来具足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个《六祖坛经》上说,无上菩提本来是有的,本来就具足的,一切众生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都是有的。但是这个《般若经》偏说:一切法本来都是没有的,偏这么说。但是天台智者大师,也是说一切法都是具足的;当然,智者大师他另外有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说。

  

  「一切种智无所有」,这句话说:佛的智慧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是没有智慧的,没有这个有的。「无念、无生、无示」,那个一切种智,他也不念,这里面是说,若是在毕竟空里没有一切种智,也没有一切种智可念、也没有一切种智可现起。在毕竟空上「无示」,也不能显示什么;在毕竟空上没有一切法可显示的。这是说,佛的智慧本来是毕竟空寂的,这样意思。

  

  「如须菩提所问,一切种智何等缘?」这底下答第二个问题,「何等缘?」什么法是一切种智所观察的呢?「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你问出这个问题,我回答你。「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法缘」,一切种智没有法可作为所缘境的;眼能见色、耳能闻声,乃至眼耳鼻舌身意,意能攀缘一切法,但是一切种智没有所缘境可得。这个无上菩提,佛的一切种智,就是佛的一个根本智、一个后得智,加起来名为一切种智,就是这样意思。或者是如理智、如量智;如理智就是观一切法空,如量智就是通达一切法缘起,是这样意思。这里面说「无所缘」呢,这个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一切法空,没有法可缘、可观察,是这样意思,「无所缘」。

  

  「念为增上」,就是佛的后得智了。佛的后得智,这个「念」,就是佛成佛了以后,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众生宣说的,佛若是观察这个众生的根性,应该宣讲《华严经》、或者应该说《法华经》、应该说《般若经》,应该说什么法门的时候,佛有这个念,佛这一念呢,这个法门就现前了,所以是「念为增上」,有念的力量呢,可以去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这个念里面,也有后得智的意味,这样「念为增上」。

  

  「寂灭为行」,这个「寂灭」是什么呢?玄奘法师他翻个「寂静」。有生、有灭,就是不寂静;这个生灭的流动寂灭了,那么就是寂静。什么叫做「寂静」?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生灭的流动就叫做寂灭、也就叫做寂静。这表示什么呢?就是佛的那个清净的智慧是不浮动的、是寂静的,佛那个清净的智慧是寂静为行。他这个智慧,佛的智慧,无分别智与诸法如相应,后得智与一切缘起法相应,但是那个智慧是寂静的,不像我们那么浮动,不是的。

  

  「何等相?」这「何等相」是表现于外的相,表现于外的相是什么相呢?就是佛以诸法如来教化一切众生的,一切众生因诸法如而得阿罗汉、而得辟支佛、而得无上菩提的,这就是佛的相。「何等相」?这就是「无相为相」,这「无相」就是诸法如,用这诸法如教导一切众生,这就是佛的相,也就是一切众生的相,这也是一切种智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可以这样解释。

  

  「须菩提,是名一切种智缘增上、行、相」,这是结束前面这一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色受想行识亦无法,内外法亦无法,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色受想行识亦无法。」这底下又解释「一切种智无法缘」这句话,「一切种智无所有、无念、无生、无示」这一段,这底下解释这个。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一切种智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种智本身也是不可得,是这样意思。一切种智是无法,色受想行识也是无法吗?「亦无法」。「内外法亦无法」:「内外法」就是,「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包括在内,所以也是不可得的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这么多的事,「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一切有生有灭的一切法,无生无灭的无为相,也都是无所有吗?须菩提这样问。「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也都是不可得的,是这样子解释。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这底下说一切种智,什么理由一切种智是毕竟空寂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寂的,乃至一切的有为法、无为相,也都是不可得?这个不可得,什么理由这么说呢?

  

  「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这底下解释佛的一切种智是毕竟空的道理。这个道理怎么说的呢?「一切种智自性无」:这个「自性无」这句话怎么讲呢?前面说「诸法如」,其实这里面讲什么叫「诸法如」,这里说了。这个「自性」,就是自己的体性,这个话呢,譬如说这个房子是我们请建筑公司把这个房子造出来,原来这地方空的,没有房子,请建筑公司把房子造出来。那么这件事,就是这个房子是自性无的,就是房子不需要人造,就有一个房子在这里,这就是表示这房子是有自己的体性,我不用你造,我自己就是有的,房子若是这样子,那么不用造这个空地就是有一个房子,就是有房子。如果房子有自性的话呢,那么这个房子是自然有的。现在「自性无故」,这个房子本来是没有的,房子自己的体性是没有的,是要依赖因缘把它造出来,才是有房子的。

  

  这房子是这样子,佛的智慧也是这样子;佛本来没有的,佛原来也是个生死凡夫,和我们一样。后来怎么有一切种智呢?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努力地学习创造出来的,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这个智慧都是属于因缘有的,还不是自性有;这个佛的智慧,智慧本身是没有的,是由因缘创造的。所以现在为什么说这个智慧是空的?就是因为「自性无故」,说它是空的,说它是没有的,就是这么意思。

  

  就像小孩子,他是个工程师,他原来没有工程师的知识,知识没有,说造飞机的知识他没有;他怎么有的?由学习来的,就是「自性空故,因缘有」,就是这么意思。「因缘有」,所以知道他原来是没有的,我认为这很容易明白。就是你观察这一件事,把因缘所生法把它撇开,单独看这个所生法,是有?是没有?没有。把建筑公司所有这些因缘都撇开,单独看这个房子有没有?这个房子是没有的,这叫做「自性空」。怎么有了?自性空,怎么有了?有了,是因缘嘛!由因缘创造的嘛!就是这么意思。所以若是看这个人,由因缘的这一部份都把它撇开,单独看这个人本身的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