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的菩薩,雖然發了無上菩提心功德很大,還是個凡夫境界。還是凡夫境界,那麼現實上的生活情況還是一樣的,因爲你還是凡夫嘛!還是凡夫,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也還是這樣子境界,很苦惱的境界;那麼你能夠維持住你無上菩提心,能維持而不退失嗎?是不容易啊!所以若念無上菩提心呢,念佛的功德,若成佛的時候是功德圓滿、廣大莊嚴,這樣說呢,他就會繼續努力,能使令他的無上菩提心能夠不退,能使令不退。若是出家人呢,出了家以後把世間的五欲放棄了,出了家學習佛法,世間五欲放棄了,但是佛法的功德還沒有成就,你這個向道的意願能夠不退嗎?也都不容易。
現在這裏就是有這個意思,你常念無上菩提、常念聖道,就知道我若努力修行,就對佛法的功德會有成就。這樣說呢,我把世間上的五欲樂棄舍了,是值得的;五欲的樂使令人迷惑顛倒,能引起很多的苦惱;若在佛法裏面得到種種功德,能使令你清淨自在,所以棄舍的是對的,而在佛法裏得到的是最尊貴的,也有這樣的意味。「應念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繼續問:怎麼叫做一切種智呢?「一切種智何等緣?」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它緣念什麼呢?以什麼爲所緣境呢?它都觀察什麼呢?譬如說我們眼識是見色的、耳識是聞聲音的,那佛的智慧是觀察什麼呢?就是這樣意思「何所緣」?「何等增上?」什麼是它的增上?它用什麼方法來做功德,有這個意思。這個「增上」,是幫助它成就這件事,叫做「增上」。這佛的智慧要廣度衆生的時候,要用什麼來增上呢?就是用什麼來幫助呢?這樣意思。「何等行」?這個智慧它怎麼樣活動呢?怎麼樣活動呢?這樣意思。「何等相」?它表現于外的相貌又是什麼樣子呢?提出這幾個問題。
「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念、無生、無示」:第一個問是,「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這是一個問,這底下先回答這個問題。一切種智,它是無所有的,就是像《金剛經》上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意思,就是它是空無所有的,就是它本來是空無所有的,你要觀察它的真實性是沒有的。
我們中國佛教,當然是從經論上來,也是從祖師來,從祖師這樣解釋。總是說:一切法都是本來具足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個《六祖壇經》上說,無上菩提本來是有的,本來就具足的,一切衆生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都是有的。但是這個《般若經》偏說:一切法本來都是沒有的,偏這麼說。但是天臺智者大師,也是說一切法都是具足的;當然,智者大師他另外有個理由,那個理由我們現在不說。
「一切種智無所有」,這句話說:佛的智慧本來是沒有的,本來是沒有智慧的,沒有這個有的。「無念、無生、無示」,那個一切種智,他也不念,這裏面是說,若是在畢竟空裏沒有一切種智,也沒有一切種智可念、也沒有一切種智可現起。在畢竟空上「無示」,也不能顯示什麼;在畢竟空上沒有一切法可顯示的。這是說,佛的智慧本來是畢竟空寂的,這樣意思。
「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這底下答第二個問題,「何等緣?」什麼法是一切種智所觀察的呢?「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你問出這個問題,我回答你。「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一切種智沒有法可作爲所緣境的;眼能見色、耳能聞聲,乃至眼耳鼻舌身意,意能攀緣一切法,但是一切種智沒有所緣境可得。這個無上菩提,佛的一切種智,就是佛的一個根本智、一個後得智,加起來名爲一切種智,就是這樣意思。或者是如理智、如量智;如理智就是觀一切法空,如量智就是通達一切法緣起,是這樣意思。這裏面說「無所緣」呢,這個是觀一切法空的智慧,一切法空,沒有法可緣、可觀察,是這樣意思,「無所緣」。
「念爲增上」,就是佛的後得智了。佛的後得智,這個「念」,就是佛成佛了以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爲衆生宣說的,佛若是觀察這個衆生的根性,應該宣講《華嚴經》、或者應該說《法華經》、應該說《般若經》,應該說什麼法門的時候,佛有這個念,佛這一念呢,這個法門就現前了,所以是「念爲增上」,有念的力量呢,可以去爲一切衆生宣揚佛法,所以這個念裏面,也有後得智的意味,這樣「念爲增上」。
「寂滅爲行」,這個「寂滅」是什麼呢?玄奘法師他翻個「寂靜」。有生、有滅,就是不寂靜;這個生滅的流動寂滅了,那麼就是寂靜。什麼叫做「寂靜」?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生滅的流動就叫做寂滅、也就叫做寂靜。這表示什麼呢?就是佛的那個清淨的智慧是不浮動的、是寂靜的,佛那個清淨的智慧是寂靜爲行。他這個智慧,佛的智慧,無分別智與諸法如相應,後得智與一切緣起法相應,但是那個智慧是寂靜的,不像我們那麼浮動,不是的。
「何等相?」這「何等相」是表現于外的相,表現于外的相是什麼相呢?就是佛以諸法如來教化一切衆生的,一切衆生因諸法如而得阿羅漢、而得辟支佛、而得無上菩提的,這就是佛的相。「何等相」?這就是「無相爲相」,這「無相」就是諸法如,用這諸法如教導一切衆生,這就是佛的相,也就是一切衆生的相,這也是一切種智的作用,也可以這樣說,可以這樣解釋。
「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這是結束前面這一段。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受想行識亦無法,內外法亦無法,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爲相、無爲相亦無法。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爲相無爲相亦無法。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爲相無爲相亦無法。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有爲無爲相亦無法。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乃至有爲無爲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佛言: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無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受想行識亦無法。」這底下又解釋「一切種智無法緣」這句話,「一切種智無所有、無念、無生、無示」這一段,這底下解釋這個。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一切種智觀一切法不可得,一切種智本身也是不可得,是這樣意思。一切種智是無法,色受想行識也是無法嗎?「亦無法」。「內外法亦無法」:「內外法」就是,「內」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包括在內,所以也是不可得的嗎?「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神通」,這麼多的事,「有爲相、無爲相亦無法」,一切有生有滅的一切法,無生無滅的無爲相,也都是無所有嗎?須菩提這樣問。「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爲相、無爲相亦無法」,也都是不可得的,是這樣子解釋。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有爲、無爲相亦無法。」這底下說一切種智,什麼理由一切種智是畢竟空寂的?色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寂的,乃至一切的有爲法、無爲相,也都是不可得?這個不可得,什麼理由這麼說呢?
「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這底下解釋佛的一切種智是畢竟空的道理。這個道理怎麼說的呢?「一切種智自性無」:這個「自性無」這句話怎麼講呢?前面說「諸法如」,其實這裏面講什麼叫「諸法如」,這裏說了。這個「自性」,就是自己的體性,這個話呢,譬如說這個房子是我們請建築公司把這個房子造出來,原來這地方空的,沒有房子,請建築公司把房子造出來。那麼這件事,就是這個房子是自性無的,就是房子不需要人造,就有一個房子在這裏,這就是表示這房子是有自己的體性,我不用你造,我自己就是有的,房子若是這樣子,那麼不用造這個空地就是有一個房子,就是有房子。如果房子有自性的話呢,那麼這個房子是自然有的。現在「自性無故」,這個房子本來是沒有的,房子自己的體性是沒有的,是要依賴因緣把它造出來,才是有房子的。
這房子是這樣子,佛的智慧也是這樣子;佛本來沒有的,佛原來也是個生死凡夫,和我們一樣。後來怎麼有一切種智呢?就是叁大阿僧祇劫努力地學習創造出來的,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這個智慧都是屬于因緣有的,還不是自性有;這個佛的智慧,智慧本身是沒有的,是由因緣創造的。所以現在爲什麼說這個智慧是空的?就是因爲「自性無故」,說它是空的,說它是沒有的,就是這麼意思。
就像小孩子,他是個工程師,他原來沒有工程師的知識,知識沒有,說造飛機的知識他沒有;他怎麼有的?由學習來的,就是「自性空故,因緣有」,就是這麼意思。「因緣有」,所以知道他原來是沒有的,我認爲這很容易明白。就是你觀察這一件事,把因緣所生法把它撇開,單獨看這個所生法,是有?是沒有?沒有。把建築公司所有這些因緣都撇開,單獨看這個房子有沒有?這個房子是沒有的,這叫做「自性空」。怎麼有了?自性空,怎麼有了?有了,是因緣嘛!由因緣創造的嘛!就是這麼意思。所以若是看這個人,由因緣的這一部份都把它撇開,單獨看這個人本身的情…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