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不够,为什么?就是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就是没有智慧,只是有福报就是了。说是现在我们是打禅七,你注意!打禅七坐在那里,他心里怎么用功?多数是修习止,多数是学习止,而不是学习观。观,就是般若的智慧。
我们说这个南传的佛教,我们说这个帕奥禅师。还是很难得,我有一年到台湾,就看见这位帕奥禅师,我亲自看见他。我到他的面前,他在那儿坐着,我到那儿,不是假的,心里很恭敬的给他问讯。一看!他是个大福德人。他所开示的坐禅的方法,也是偏重于止。他并没有弃舍这个毗钵舍那观,但是放在以后,放在后来,现在先修奢摩他;先修奢摩他,奢摩他成功了,再修毗钵舍那。但是我在看他们翻成了汉文的那个道次第,他还是偏重于止,也有一点观,但是很少,是偏重于止。但是我们汉传佛教徒呢,我看多数没有毗钵舍那,就只是奢摩他而已。我不要说得太明白了,太明白就不好听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你佛法学得不够,你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白的告诉我们:「取般若波罗蜜」,但是不是不恭敬舍利,这件事。为什么一定要重视般若波罗蜜?非常的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是什么?你若不重视般若波罗蜜,只是去修福报,很明白的有一件事:你是穿上出家人的服装,剃光了头,但是你没有佛法的思想,可以肯定这件事,可以肯定的。为什么这样?你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嘛!佛教徒,而没有佛法的思想,对不对?这问题对不对?是不应该的,是不应该这件事,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你应该有佛法的思想,有佛法思想,你得学习佛法,你才能有佛法的思想。说:我不学习,我有我的自由,不自由,什么宁死?是怎么说的?不自由,宁死,那我一定要自由。自由,若有般若波罗蜜加进去也还好;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要自由,实在来说就是愚痴,愚痴的自由,你欢喜吗?我看是不值得欢喜。所以「我取般若波罗蜜」。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舍利品〉,我们今天的佛教徒特别重要,要学习,要学习这件事。我昨天曾经讲了一句话:我念阿弥陀佛,何必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也好,你不愿意学就不学。但是我主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可能会更有把握的往生阿弥陀佛国,不好吗?我有这个感觉。我有这个感觉,不但是念阿弥陀佛,你就是其他的事情,你有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的内心的思想有力量,不同,完全不一样。所以应该学习,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我读这个《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我以前有因缘去见陈健民上师,或者这么称呼他。见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一句话,他说密宗里面的书,这个佛说的只有两部,其他都不是佛说的。我听见这个话,我这心里面很不是味道。那么,他说完了呢,我听完他这句话,这句话是听到心里去了,我回到我的住处,我其他的事情都停下来,我就把藏经里面。我有这个木刻版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也叫《大日经》,我就读了一遍。读完一遍,使令我思想有很大的改变。有什么改变?这是密宗根本的经典,这部经。这里面说的消息,哎呀!使令我真是意外啊!他说:「佛法里面以《般若波罗蜜经》为主」,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密宗是要念咒的,念很多咒,我们用花来供佛,也念咒;用果、用水,用一切,每一个都是有咒的,在这部经里面说这件事。但是其中这句话使令我非常感动,「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你们各位思想怎么样,我不知道。我从这以后,我对于《般若波罗蜜经》的重要性生欢喜心,所以我得到陈健民上师的好处,得到这句话的好处,哎呀!原来是这样子。本来我也是欢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我听见他这句话,因为我对密宗没有学习,我没有学习过。我听完他这句话,我又注意的读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啊!原来是这样子,和「显」是一致的,思想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所以我也相信密,这一来使令我对于密宗也有信心、也有欢喜心,也加强了我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学习的恭敬心。
我昨天说过,这个嘉祥吉藏大师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在世的时候讲过这部经,他还有注解,把它分科了。分科了,就是前边失掉了,后边我也是勉强的,因为那里面都混乱了。把这科…其实我也很忙,但是我拿出时间来,把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嘉祥大师的科,我一条一条完全抄出来,抄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正文的本子里面,抄在里面。我肯拿出时间、也很辛苦的,就把它抄出来。抄完了以后,我又注意的读那个《大智度论》,心里也是生大欢喜,生大欢喜的。
「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取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取这部经。取这部经,我是有理由的,是这个意思。
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
前边是第一科「劝供养般若为本故取经卷」,我们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明能离怖畏」,我们若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我们心里没有恐怖,有这个好处,说这个意思。
「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这个释提桓因他这么说:「我若受持」,他应该事实上他是这样做了,受持又能够读诵,读诵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法门。
「深心入法中」,这个「深心入法中」怎么讲呢?就是这个前边「受持、读诵」是约《般若波罗蜜经》的文句说的,这个「深心入法中」是约《般若波罗蜜经》的义说的。这个「深心」,「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世俗谛的──文句的般若波罗蜜,入于第一义谛,所以叫做「深」,「深心」。怎么样能够悟入到第一义谛呢?当然是经过预先的学习,而这个时候你要思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思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思惟一切的因缘法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一切法不可得,就是这样思惟就入于第一义谛了。这个「法」就是第一义,就是胜义;深心悟入第一义谛,这就叫做「深心入法中」。
当然,我们这样说呢,我们应该是能办到的,不是难事,不是困难的事。我在这里再多说几句,「深心入法中」,还是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做所缘境。修奢摩他的止要有所缘境,毗钵舍那观也要有所缘境,什么做我们的所缘境呢?就是我们自己的色受想行识,做我们的所缘境。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
其中使令我们的内心里面感觉到奇怪的一件事,什么事情是奇怪的呢?譬如说是这个人五百世做人,做男人,他五百世做男人,但是到五百零一世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品德还不坏,品德不错,所以五百零一世他还来到人间做人,但是不做男人了,做女人。你看,这个事情怪吧?做女人。怎么样会做女人呢?做女人,这个次第是怎么样呢?就是他那个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他遇见境界的时候,他生出这一念心,生出来女人的心理,他不生男人的心理了。他五百世做人了,做男人,习惯上就是这样嘛,遇见一个境界,他是男人,他生出男人的心理,女人就生出女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没有理由,不须要讲什么理由,他思想上就是这样活动,这发出来的作用是这样子。你看,这件事,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啊,他都是男人的心理,但是第五百零一世这个时候,忽然间遇见境界的时候,他发出女人的心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还是佛陀的大智慧告诉我们:「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行缘识」,「行」就是业力,业力的力量使令他发出这个分别心来,业力的力量,使令他发出这一念心来。这件事,你看是怪不怪?自己也说不出来理由的,就是发出来一个女人的心理。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因缘的。什么因缘呢?业力,这业力使令他这样子。
我们平常的时候,男人也是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子?「行缘识」,就是你的业力来…或者这样说,业力来控制你这一念心,我们自己不知道,使令你这一念心要这样分别,是有这样事情,「行缘识」。说是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不是它自己自然有的,不是,佛法的道理是这样讲。
我现在又有个妄想,现在又快到点了,我还是说这件事。我曾经说过,我是在城市里读书的时间才二年、三年这样子。我以前是在乡村里读书,在私塾里读书,就读《四书》,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这个。读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我还有老师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有老师讲,但是我听着,不懂,只是听,但是不懂这个意思。等到出家以后,我有时候还是到书店去走一走的,到书店又看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看见以前是读这个的,还在那背的啊,老师坐在那里,我们背着老师,背这个书的。说是现在再看见,就像好朋友似的,再看到心里欢喜,又买了一部回去。我又再读,再看这个书。看见一件事,其中这应该是《中庸》上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现在看见这句话,以前是读过的,我已经刚才说我不懂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意思不懂。但是现在看见还是不懂,但是心里想要懂,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看到朱注上解释了。「天命」,这「命」当什么讲?命者,赋也。赋是什么呢?赋予,给的。「天命之谓性」,是天老爷给你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什么?就是心,就是我们明了性的心,不是心脏那个心,是这个明了性。我们自己静坐的时候,你若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很明白的,这个注意力是在头部,而不是在这里,这里当然也有知觉,也有觉知性,但是那个中心点是在头部(不要讲这个话)。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从那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儒家的学者说是「天命」,老天爷给你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孔夫子的思想接近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