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这是第二科,赞叹般若波罗蜜能远离外边的怖畏,一共有三大段,第一段是法说。
「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很广大的世界里面,「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这个「人、非人」,就是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这个也是人,但是另外又有人想要去恼乱他,是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到机会的。「若非人」,就是鬼神,鬼神想要恼乱这个人,也是不能得到机会。这是从外边来恼乱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叫「离外怖畏」。
「是人渐渐得入涅槃」,涅槃是大安乐处,就是第一义谛,你断了烦恼以后,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就与第一义谛相应了,那叫做「入涅槃」。当然这个入涅槃,唯佛最为圆满、最为高深,其他的得圣道的人,只是一少分。
「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这里是稍微结束一下。这个般若波罗蜜为受持、读诵、修学的人得到大利益,像这样子。最大的利益就是「渐渐得入涅槃」,其他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不是大利益,但是也是人所欢喜的。
「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这也是一种,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在广大的世界中,为一切众生真实的能令他离苦得乐,得无上菩提,所以「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那就是有佛了,我昨天也讲过。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若以青物裹着水中,水色则为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着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宝清净、轻妙,不可以譬喻为比。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出育,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这底下说譬喻。「譬如无价」的「摩尼珠宝」,其他的宝都还是可以讲价钱的。这个摩尼珠,你不论怎么样,你不能估计它值多少钱的,所以叫做无价,就表示太尊贵了。这样的摩尼珠宝,「在所住处」,它在那个地方。「非人不能得其便」,那个非人的鬼神,他不能在这里活动来恼乱人,不可以;这个珠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是离外怖。
「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这底下是说能破内在的烦恼。这个若善男子、善女人,他身体有病了,是什么病呢?就是有热的病,就是火大太多了,「热病」。有了这个病,用这个摩尼珠就是如意珠,着在他身上的时候,这个热病即时就好了,这热病就除掉了,有这么大的力量。这譬喻什么呢?「热病」譬喻我们的贪烦恼,有贪欲的烦恼,就是用热病来譬喻。我们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贪烦恼就息灭了,它有这个力量。
非佛教徒我们或者不说了;我们佛教徒里面,学习了佛法以后,就会反省自己,我有贪烦恼,有贪欲的烦恼;有的人、有的佛教徒,知道自己有贪烦恼,但是并不想把它破掉,不想把贪烦恼灭掉,还继续地放纵自己,叫他有贪烦恼,不想把它灭掉。有的佛教徒感觉到自己有贪烦恼,想要灭掉,但是没有方法,没有方法。有的人知道方法,但是懈怠,也不肯来破除自己的贪烦恼。只有精进的佛教徒,他的觉悟心高一点,他才肯「以是珠着身上」,就是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能灭除自己心里面的贪烦恼。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里面,有几个,用数来计算一下,有几个佛教徒,我心里有贪烦恼,要把它灭掉了,能有几个?
「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这个「若有风病」,地水火风这个风病,风病就是地水火风这个风大这一方面有病,中医说是肝属风,肝属木、木属风;那么就是风大有病。这个风病就譬喻我们的瞋心,愤怒的心情。「若有冷病」,就是寒冷、冷的病,这个譬喻愚痴,愚痴的邪知邪见,不相信因果,这个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就是前面是一个一个说,个别的,这个别的还是有点事情,就是我什么烦恼都有,但是我的贪烦恼重;那就譬喻说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风病」是譬喻这个瞋烦恼,这个是说我什么烦恼都有,但是瞋烦恼特别大,是这样意思。这个「冷病」,就是贪烦恼、瞋烦恼也是有,但是不是那么重,是我这个愚痴的烦恼特别重,不明白道理。这是烦恼里面,它是最强的,所以这么样称呼。
「若有杂热风冷病」,这个人他是贪瞋痴三种烦恼都有,都是那么大,贪烦恼和瞋烦恼和愚痴烦恼对比起来,那个分数都是一样的,这叫等分烦恼。「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是有这样烦恼病的人,你用般若波罗蜜这个宝珠,在你身口意里面常常学习、常常熏习,不懈怠的用功,所有的烦恼,这一共这四种烦恼:贪分、瞋分、愚痴分、等分,「皆悉除愈」,就都能够灭掉了。灭掉了这三种烦恼就见到真理了,那就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了。
「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若暗中是珠能令明」,就是没有光明的时候,就是也没有太阳光、也没有月光、也没有灯光,日、月、灯这些光明都没有,是个黑暗的境界。「是珠能令明」,你若有这个如意宝珠的话,这个如意宝珠能给你放光明,你看这个如意珠有这么大的力量。「若暗中是珠能令明」,这个「暗中能令明」,其实这个暗也就是前面那个有贪、瞋、痴、等分烦恼,也都是黑暗,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了。
前边是横说的,这里是竖说的,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都是在黑暗中生活的;「是珠能令明」:是如意珠,这个般若波罗蜜能令你得大智慧,破除烦恼的暗。
「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前面这个热和寒说过,前面说冷,但是这里没有说这个风,这就是合说。前面是一个一个多数的说,现在是合起来。「热时能令凉」:这个「热」,前面是贪烦恼譬喻热,那把瞋心也放在一块,就合起来名之为「热」。这个「寒」,前面是说冷,「寒时能令温」:寒时这里就譬喻无明、愚痴,但是也加上懈怠、放逸、不恭敬佛法,也叫做「寒」,这样意思。「能令温」,就是不寒,就是破除去这样的烦恼了,所以就叫做「温」。破除热烦恼,破除贪、瞋就叫做「凉」,清凉自在。
「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这个摩尼宝珠所在的地方,那个地方也不寒冷、也不热,就是般若波罗蜜在你的心里面住的话,你心里面就没有那贪瞋的热,和懈怠、无明、放逸、不恭敬的寒都没有了。「时节和适」,这时候你的身口意就和智慧和真理都是合适的,而不是矛盾的,没有这些事情。
「其处亦无诸余毒螫」:那个珠所住处那个地方,也没有其他的毒来伤害你,或者是有毒蛇之类的毒虫来伤害你。
「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说若是这个男人、女人,这个地方没有加「善」,没有加这个善字。这个「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鸯掘摩罗这个人,他的瞋心特别大;譬如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他的欲心特别大,那就是为毒蛇所螫了。「以珠示之,毒即除灭」,那么以般若波罗蜜来开导他,他若肯接受、能学习,那就能得成圣道,这些烦恼就都没有了。这是个别的说断烦恼的事情。
「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这底下,这个说到眼痛,其实也应该包括前面那个寒病、风病、热病、冷病也包括在内;但是还特别说出来,就表示我们这个眼睛是我们的六根里面是最重要的部分,眼睛特别痛。或者是「肤翳」,肤翳那个表皮,翳就是有遮盖,有翳。这个「盲」就是看不见了,也可能眼睛不感觉有肤翳,但是眼睛痛;现在说「盲」那就是完全看不见了。这个「瞽」,就表示那个眼睛外面蒙上了一层,就像一个鼓似的,也就是看不见了,这样意思。这是说眼睛的毛病的各种相貌。「以珠示之,即时除愈」,你若用般若波罗蜜来开示他,这个眼病就好了。这是说用这个如意宝珠来示这个人,如意宝珠有这个力量,能令你的眼痛、肤翳、盲瞽都取消了,能令你眼睛正常没有病痛,即时除愈。若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这个力量,能令你眼睛没有病,你可以试一试。你就常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试一试,看有没有这个作用。
「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若有癞病」,这个癞病,《论语》上孔夫子那个学生伯牛有疾,他可能就是一种癞病,或者就说是痲疯病这一类的病,这种病。「疮」,各式各样的疮。还有「恶肿」,肿瘤这一类的东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也能把这个病都能消除,也能治好,有这个事情。在《高僧传》里面倒是有说这种事情的。
「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这个摩尼珠,它在这个水里面,这个水就随顺这个珠,就成就了那样的颜色;这句话是总说,这句话是标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