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養、恭敬、尊重、贊歎般若波羅蜜,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漸漸得入涅槃」,這是第二科,贊歎般若波羅蜜能遠離外邊的怖畏,一共有叁大段,第一段是法說。
「所在叁千大千世界中」,很廣大的世界裏面,「若有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般若波羅蜜,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這個「人、非人」,就是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般若波羅蜜這個也是人,但是另外又有人想要去惱亂他,是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到機會的。「若非人」,就是鬼神,鬼神想要惱亂這個人,也是不能得到機會。這是從外邊來惱亂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叫「離外怖畏」。
「是人漸漸得入涅槃」,涅槃是大安樂處,就是第一義谛,你斷了煩惱以後,得了無分別智的時候,就與第一義谛相應了,那叫做「入涅槃」。當然這個入涅槃,唯佛最爲圓滿、最爲高深,其他的得聖道的人,只是一少分。
「世尊!般若波羅蜜爲大利益如是」,這裏是稍微結束一下。這個般若波羅蜜爲受持、讀誦、修學的人得到大利益,像這樣子。最大的利益就是「漸漸得入涅槃」,其他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不是大利益,但是也是人所歡喜的。
「于叁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這也是一種,得到了般若波羅蜜,在廣大的世界中,爲一切衆生真實的能令他離苦得樂,得無上菩提,所以「能作佛事」。「世尊!在所處有般若波羅蜜」,那就是有佛了,我昨天也講過。
世尊!譬如無價摩尼珠寶,在所住處,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女人有熱病,以是珠著身上,熱病即時除愈。若有風病、若有冷病、若有雜熱風冷病,以珠著身上,皆悉除愈。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熱時能令涼,寒時能令溫。珠所住處,其地不寒、不熱,時節和適,其處亦無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爲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滅。複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膚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時除愈。若有癞瘡惡腫,以珠著身上,病即除愈。複次,世尊!是摩尼珠寶所在水中,水隨作一色。若以青物裹著水中,水色則爲青。若黃赤白紅缥物裹著水中,水隨作黃赤白紅缥色。如是等種種色物裹著水中,水隨作種種色。世尊!若水濁,以珠著水中,水即爲清。是珠其德如是。爾時,阿難問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是摩尼珠寶,爲是天上寶?爲是閻浮提寶?釋提桓因語阿難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寶清淨、輕妙,不可以譬喻爲比。複次,世尊!是摩尼寶,若著箧中舉出育,其功德熏箧故,人皆愛敬。
「世尊!譬如無價摩尼珠寶,在所住處,非人不得其便」,這底下說譬喻。「譬如無價」的「摩尼珠寶」,其他的寶都還是可以講價錢的。這個摩尼珠,你不論怎麼樣,你不能估計它值多少錢的,所以叫做無價,就表示太尊貴了。這樣的摩尼珠寶,「在所住處」,它在那個地方。「非人不能得其便」,那個非人的鬼神,他不能在這裏活動來惱亂人,不可以;這個珠有這麼大的威力。這是離外怖。
「若男子、女人有熱病,以是珠著身上,熱病即時除愈」,這底下是說能破內在的煩惱。這個若善男子、善女人,他身體有病了,是什麼病呢?就是有熱的病,就是火大太多了,「熱病」。有了這個病,用這個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著在他身上的時候,這個熱病即時就好了,這熱病就除掉了,有這麼大的力量。這譬喻什麼呢?「熱病」譬喻我們的貪煩惱,有貪欲的煩惱,就是用熱病來譬喻。我們若能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貪煩惱就息滅了,它有這個力量。
非佛教徒我們或者不說了;我們佛教徒裏面,學習了佛法以後,就會反省自己,我有貪煩惱,有貪欲的煩惱;有的人、有的佛教徒,知道自己有貪煩惱,但是並不想把它破掉,不想把貪煩惱滅掉,還繼續地放縱自己,叫他有貪煩惱,不想把它滅掉。有的佛教徒感覺到自己有貪煩惱,想要滅掉,但是沒有方法,沒有方法。有的人知道方法,但是懈怠,也不肯來破除自己的貪煩惱。只有精進的佛教徒,他的覺悟心高一點,他才肯「以是珠著身上」,就是修學般若波羅蜜法門,能滅除自己心裏面的貪煩惱。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徒裏面,有幾個,用數來計算一下,有幾個佛教徒,我心裏有貪煩惱,要把它滅掉了,能有幾個?
「若有風病、若有冷病、若有雜熱風冷病,以珠著身上,皆悉除愈」:這個「若有風病」,地水火風這個風病,風病就是地水火風這個風大這一方面有病,中醫說是肝屬風,肝屬木、木屬風;那麼就是風大有病。這個風病就譬喻我們的瞋心,憤怒的心情。「若有冷病」,就是寒冷、冷的病,這個譬喻愚癡,愚癡的邪知邪見,不相信因果,這個冷病。「若有雜熱風冷病」,就是前面是一個一個說,個別的,這個別的還是有點事情,就是我什麼煩惱都有,但是我的貪煩惱重;那就譬喻說有熱病,以是珠著身上,熱病即時除愈。「風病」是譬喻這個瞋煩惱,這個是說我什麼煩惱都有,但是瞋煩惱特別大,是這樣意思。這個「冷病」,就是貪煩惱、瞋煩惱也是有,但是不是那麼重,是我這個愚癡的煩惱特別重,不明白道理。這是煩惱裏面,它是最強的,所以這麼樣稱呼。
「若有雜熱風冷病」,這個人他是貪瞋癡叁種煩惱都有,都是那麼大,貪煩惱和瞋煩惱和愚癡煩惱對比起來,那個分數都是一樣的,這叫等分煩惱。「以珠著身上,皆悉除愈」,若是有這樣煩惱病的人,你用般若波羅蜜這個寶珠,在你身口意裏面常常學習、常常熏習,不懈怠的用功,所有的煩惱,這一共這四種煩惱:貪分、瞋分、愚癡分、等分,「皆悉除愈」,就都能夠滅掉了。滅掉了這叁種煩惱就見到真理了,那就是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了。
「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熱時能令涼,寒時能令溫」。「若暗中是珠能令明」,就是沒有光明的時候,就是也沒有太陽光、也沒有月光、也沒有燈光,日、月、燈這些光明都沒有,是個黑暗的境界。「是珠能令明」,你若有這個如意寶珠的話,這個如意寶珠能給你放光明,你看這個如意珠有這麼大的力量。「若暗中是珠能令明」,這個「暗中能令明」,其實這個暗也就是前面那個有貪、瞋、癡、等分煩惱,也都是黑暗,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了。
前邊是橫說的,這裏是豎說的,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衆生、色界的衆生、無色界的衆生,都是在黑暗中生活的;「是珠能令明」:是如意珠,這個般若波羅蜜能令你得大智慧,破除煩惱的暗。
「熱時能令涼,寒時能令溫。珠所住處,其地不寒、不熱」,前面這個熱和寒說過,前面說冷,但是這裏沒有說這個風,這就是合說。前面是一個一個多數的說,現在是合起來。「熱時能令涼」:這個「熱」,前面是貪煩惱譬喻熱,那把瞋心也放在一塊,就合起來名之爲「熱」。這個「寒」,前面是說冷,「寒時能令溫」:寒時這裏就譬喻無明、愚癡,但是也加上懈怠、放逸、不恭敬佛法,也叫做「寒」,這樣意思。「能令溫」,就是不寒,就是破除去這樣的煩惱了,所以就叫做「溫」。破除熱煩惱,破除貪、瞋就叫做「涼」,清涼自在。
「珠所住處,其地不寒、不熱,時節和適」:這個摩尼寶珠所在的地方,那個地方也不寒冷、也不熱,就是般若波羅蜜在你的心裏面住的話,你心裏面就沒有那貪瞋的熱,和懈怠、無明、放逸、不恭敬的寒都沒有了。「時節和適」,這時候你的身口意就和智慧和真理都是合適的,而不是矛盾的,沒有這些事情。
「其處亦無諸余毒螫」:那個珠所住處那個地方,也沒有其他的毒來傷害你,或者是有毒蛇之類的毒蟲來傷害你。
「若男子、女人爲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滅」,說若是這個男人、女人,這個地方沒有加「善」,沒有加這個善字。這個「男子、女人爲毒蛇所螫」,譬如說佛在世的時候,鴦掘摩羅這個人,他的瞋心特別大;譬如佛的弟弟孫陀羅難陀,他的欲心特別大,那就是爲毒蛇所螫了。「以珠示之,毒即除滅」,那麼以般若波羅蜜來開導他,他若肯接受、能學習,那就能得成聖道,這些煩惱就都沒有了。這是個別的說斷煩惱的事情。
「複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膚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時除愈」,這底下,這個說到眼痛,其實也應該包括前面那個寒病、風病、熱病、冷病也包括在內;但是還特別說出來,就表示我們這個眼睛是我們的六根裏面是最重要的部分,眼睛特別痛。或者是「膚翳」,膚翳那個表皮,翳就是有遮蓋,有翳。這個「盲」就是看不見了,也可能眼睛不感覺有膚翳,但是眼睛痛;現在說「盲」那就是完全看不見了。這個「瞽」,就表示那個眼睛外面蒙上了一層,就像一個鼓似的,也就是看不見了,這樣意思。這是說眼睛的毛病的各種相貌。「以珠示之,即時除愈」,你若用般若波羅蜜來開示他,這個眼病就好了。這是說用這個如意寶珠來示這個人,如意寶珠有這個力量,能令你的眼痛、膚翳、盲瞽都取消了,能令你眼睛正常沒有病痛,即時除愈。若是學習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這個力量,能令你眼睛沒有病,你可以試一試。你就常受持讀誦《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你試一試,看有沒有這個作用。
「若有癞瘡惡腫,以珠著身上,病即除愈」。「若有癞病」,這個癞病,《論語》上孔夫子那個學生伯牛有疾,他可能就是一種癞病,或者就說是痲瘋病這一類的病,這種病。「瘡」,各式各樣的瘡。還有「惡腫」,腫瘤這一類的東西。「以珠著身上,病即除愈」,你若能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也能把這個病都能消除,也能治好,有這個事情。在《高僧傳》裏面倒是有說這種事情的。
「複次,世尊!是摩尼珠寶所在水中,水隨作一色」,這個摩尼珠,它在這個水裏面,這個水就隨順這個珠,就成就了那樣的顔色;這句話是總說,這句話是標出…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