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禅修释疑
一、佛光山禅堂知多少?
1禅堂启建缘起
佛光山修持中心禅净法堂,简称佛光山禅堂;经五年筹划,三年兴建,于民国八十三年春竣工;座落于佛光山大雄宝殿后方。殿左有玉佛楼,殿右有金佛楼;玉佛楼附设男众禅堂,金佛楼附设女众禅堂,专供僧众坐禅使用。结合如来殿所附设之禅净法堂(信众禅堂),总称为「佛光山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兴建,乃开山大师有鉴于多年来佛光山僧众之发心弘法;信众之努力护持,却苦无一处具有多功能的修持殿宇供僧信二众使用;及有鉴于台湾社会拜金风气之弥漫,道德人心之迷失堕落,故特建此修持中心,拟以长年举办坐禅、念佛等行门修持,来增进僧信二众的心地功夫,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人心,为我们的社会、国家、世界略尽绵薄之力。
2禅堂设施用途。
禅堂,古称僧堂、云堂或选佛堂,是禅宗丛林的主要建筑,为天下僧众,安身立命,专志修行的所在,禅僧昼夜于此行道。据百丈怀海所立「敕修百丈清规」卷八载 :「所哀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禅)堂中,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意指一切僧众不论人数多寡、身分高低,若进堂参修皆须依受戒先后安排禅堂座位。主要是为禅僧行坐参修,及粥饭、休息等起居生活提供场所,所以设有长连床(广单)、衣架之类的生活基本用具。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佛光山禅堂则书「法界禅门」,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僧众盥洗、方便之用。传统禅堂的建筑长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佛光山禅堂则长十二丈,宽八丈,分为外禅堂与内禅堂,外禅堂能容四百人一起参修;内禅堂能容百人行坐,并设有长连床(广单),一切食、宿、行坐修持皆在其中进行,是一所具有传统丛林禅堂风格的修持闭关中心,又配合现代装璜设备,因此整个禅堂的色调、采光、通风,皆能让人安住身心。
此外,堂中还设有一佛龛,正中安奉佛像、圣僧像及供奉禅藏,表佛法僧三宝同时住持禅堂之意。四面设有坐禅位,中间则完全是个大空庭,可使禅者在坐禅劳累的同时,能有一处经行、跑香(适当踱步行走》的空间。跑香时,可分两个圈子或三个圈来跑。欲快行者跑内圈,喜慢行者跑外圈。跑香是为了活动筋骨、舒通气血,以便安心坐禅,同时培养动态用功的能力,俾成就动静一如之工夫。坐禅止静时要将门帘子放下来,并悬挂「止静」牌。门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任意进出、走动,或静中响动 。因为止静的讯号一响,剎那间,世界仿佛就静止了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可使人感受到禅的气息。在不坐香的时间内,则相反地悬挂「放参」标示牌,听许自由活动之意。
堂中还设有「维摩龛」,传统禅林的维摩翕只有一座,是设在佛龛的后面,佛光山则有二座,分别设在堂口东西单的两侧,东单之法座专属主七和尚使用,西单之法座则专属方丈和尚(住持)使用。其它,诸如悬挂在东单前门边的钟板,及香桌上摆放的木鱼、引磬、慧命牌、香板等,皆属禅堂设施,于引领僧众作息、督导行者禅修时使用。
传统丛林的禅堂是专属僧众参修的禅堂,然佛光山禅堂则是一所供出家僧众、在家信众,及社会大众禅修的禅堂。欢迎大家来使用禅堂!庄严禅堂!
3禅堂例行活动
为接引社会不同阶层人士静坐禅修、净化身心,本堂设计了一系列禅修活动,供有缘者参考使用,详如制表:
4僧众禅堂简介
僧众禅堂是一所属于佛光山出家僧众专用的禅堂,本山禅净法堂(信众禅堂)于八十二年四月间正式对外开放,其后本山各别分院亦陆续增设禅堂,以服务社会大众 。为配合禅修弘化,及增进徒众内在涵养,开山大师特于八十三年初指示:恢复传统禅宗丛林「坐长香」的制度,经数月规划,于同年八月间正式成立;属于僧众长期参修的禅堂。本堂每年于期头(农历八月十六)、期尾(农历二月十六)时,受理本山僧众讨单。亦计划于未来接受十方僧众讨单参修。
二、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坐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善变、不断向外奔驰攀缘的心;这颗心,如果不加以锻炼,是无法捉摸、控制的。当自我无法控制自己心意时,就会不满于现实所拥有的一切,这便是「苦」产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过禅的修持训练,使自己的思绪能渐趋冷静、理性、稳定,以升华人格,增进内在涵养,实为现代人当务之急!
现代人学习坐禅的目的,大致有三种心态:
1为了健康的理由
现代人因事务繁杂,身心疲惫之余,借由坐禅的锻炼,调身、调息、调心来强健身心;让自己有更多心力来应付社会局态的变迁。
2为了心灵的净化
坐禅的修持可以提升人的内在涵养,使他更慈悲、敏锐、明晰,更有睿智与远见 ,等到每个人都有深刻的禅修体验时,「爱人、爱世界」,将成为一种常态。净化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并依此而不断地改善外在世界,使之趋于圆满、至善,这才是现代社会进化的正常途径。
3为了体悟佛法
禅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禅者;希望藉由禅的修持,达到明心见性的内在体证,以圆满佛道。
一般而言,这些希望,都会在实践坐禅的过程中得到或多或少实现。由此可知,坐禅是一种「实践哲学」,懂得多少理论与方法,并不能使你进入禅的堂奥;只有努力学习坐禅才能完成自己愿望。
三、何谓坐禅?
谈到禅修,大家都以为进行禅的修练一定要坐禅。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禅修,才叫打坐。
但是六祖大师却这样告诉我们:「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说明:真正的坐禅,必须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训练自我,不被「一切善恶境界」所转,及时刻能发见自我灵性、体悟禅趣,方是真坐禅。
虽说禅修不能执着打坐,不过初学者还是应以「坐」为入门,因为唯有「静中养成」,才能致「动中磨练」之功,此点观念极为切要。
四、坐禅的前行准备有哪些?
1安座位:上座之前,先将座处调整安稳,使久坐之后,不致产生不适之感。
2松腰带:手表、眼镜、腰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对象,皆须松开,使身完全松弛,才不妨碍血液循环。
3垫臀部:无论初学或老参,臀部都须垫蒲团,以松软为佳,厚薄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倘是双盘,所垫蒲团应薄,若是单盘,所垫薄团须厚。双盘而垫过厚,则上身不稳;单盘而垫过薄,则双腿容易酸麻。
4裹膝盖:气候冷时须包裹膝盖,以防风寒入侵,若得风湿症,极难治疗。
5摇身体:将身左右摇动几次,然后端直,无倾斜之患;或者身体前倾,使尻部凸出,再缓缓将身竖直。
6吐浊气:口吐浊气,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放出,不可粗急,应缓缓安静而吐。且作观想,想身中浊气随之而出,如是口吐鼻纳,重复三次至七次,若身息调,一次亦可。
7含笑容:默念「放松」,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就自然开朗、愉快,若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冷俊,内心亦会随之僵硬。
五、何谓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此坐法简称「毘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最佳的一种方法。对于七支坐法的次第和内容,各家看法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调身部份,介绍七支坐法的内容。
1端坐盘腿:此有多式,应听由视自己腿子的软硬,选择坐式,分别介绍如下:
(1)全跏趺坐(双盘):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刚坐」。
(2)半跏趺坐(单盘):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下。或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下。
(3)缅甸坐:两腿平置于坐垫上,不交叉,不重叠,令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此式能使身体平衡。
(4)交脚坐(散盘):即交叉端坐,两脚均置地面,两脚掌朝上,置于两只大腿的下面。单跏趺坐亦觉困难时,可采取此坐姿。
2竖直背脊:必须使脊椎自然直立,若身体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则随其自然,练习日久,自能渐渐竖直。但要注意,是自然之直,过俯与过仰皆不如法 。
3手结定印:又称「法界定印」或「三昧印」,先将右手掌仰放在肚脐下的脚上,再将左手掌仰叠右手掌上,还须注意将两拇指轻轻相拄。
4放松两肩:两肩微张,两手自然下垂,使两肩肌肉自然放松。
5内收下颚:将头摆正,后颈靠领,下颚里收,颔压喉结。
6舌尖抵鳄:闭口,舌尖轻轻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不宜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7收敛双目:双眼半开半闭,视若无睹,不须照看在任何东西上,若闭眼易定,则全闭为佳。
这七支坐法,都有其含义,非常符合生理与心理的自然法则,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气脉之功效,已涵蕴在这七支坐法中。
六、坐禅完毕要下座时应如何?
上座坐禅之时,是由粗至细,由动入静,下座之时,由细至粗,由动出静,上座下座皆不应急躁、粗暴,尤其下座,更应轻轻动身,徐徐作下座的动作,才不致损伤身心,因在坐禅当中,心息寂静而住,脉气微细而行,若下座过于顿促,令微细气息未散,住在身中,则可能引发头痛、四肢僵硬,如得风劳一般,于下一次坐中会感到烦躁不安,所以下座时,须注意一些事项:
1异缘:舒放身心,转换所缘(坐禅时之工夫),令心自然专注于每一下座动作 。
2吐气:开口吐出浊气,心想气从全身毛孔随意而散。
3动身:将头、身、肩、腰等,轻轻摇动。
4动足:上身动过后,再动二足,使其…
《附录 禅修释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