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禅修釋疑
一、佛光山禅堂知多少?
1禅堂啓建緣起
佛光山修持中心禅淨法堂,簡稱佛光山禅堂;經五年籌劃,叁年興建,于民國八十叁年春竣工;座落于佛光山大雄寶殿後方。殿左有玉佛樓,殿右有金佛樓;玉佛樓附設男衆禅堂,金佛樓附設女衆禅堂,專供僧衆坐禅使用。結合如來殿所附設之禅淨法堂(信衆禅堂),總稱爲「佛光山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開山大師有鑒于多年來佛光山僧衆之發心弘法;信衆之努力護持,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的修持殿宇供僧信二衆使用;及有鑒于臺灣社會拜金風氣之彌漫,道德人心之迷失墮落,故特建此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坐禅、念佛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信二衆的心地功夫,改善社會風氣,淨化社會人心,爲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略盡綿薄之力。
2禅堂設施用途。
禅堂,古稱僧堂、雲堂或選佛堂,是禅宗叢林的主要建築,爲天下僧衆,安身立命,專志修行的所在,禅僧晝夜于此行道。據百丈懷海所立「敕修百丈清規」卷八載 :「所哀學衆,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禅)堂中,依夏次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意指一切僧衆不論人數多寡、身分高低,若進堂參修皆須依受戒先後安排禅堂座位。主要是爲禅僧行坐參修,及粥飯、休息等起居生活提供場所,所以設有長連床(廣單)、衣架之類的生活基本用具。
禅堂通常有兩個門,正門寫著「正法眼藏」,佛光山禅堂則書「法界禅門」,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僧衆盥洗、方便之用。傳統禅堂的建築長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佛光山禅堂則長十二丈,寬八丈,分爲外禅堂與內禅堂,外禅堂能容四百人一起參修;內禅堂能容百人行坐,並設有長連床(廣單),一切食、宿、行坐修持皆在其中進行,是一所具有傳統叢林禅堂風格的修持閉關中心,又配合現代裝璜設備,因此整個禅堂的色調、采光、通風,皆能讓人安住身心。
此外,堂中還設有一佛龛,正中安奉佛像、聖僧像及供奉禅藏,表佛法僧叁寶同時住持禅堂之意。四面設有坐禅位,中間則完全是個大空庭,可使禅者在坐禅勞累的同時,能有一處經行、跑香(適當踱步行走》的空間。跑香時,可分兩個圈子或叁個圈來跑。欲快行者跑內圈,喜慢行者跑外圈。跑香是爲了活動筋骨、舒通氣血,以便安心坐禅,同時培養動態用功的能力,俾成就動靜一如之工夫。坐禅止靜時要將門簾子放下來,並懸挂「止靜」牌。門簾子一放下,就不可任意進出、走動,或靜中響動 。因爲止靜的訊號一響,剎那間,世界仿佛就靜止了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可使人感受到禅的氣息。在不坐香的時間內,則相反地懸挂「放參」標示牌,聽許自由活動之意。
堂中還設有「維摩龛」,傳統禅林的維摩翕只有一座,是設在佛龛的後面,佛光山則有二座,分別設在堂口東西單的兩側,東單之法座專屬主七和尚使用,西單之法座則專屬方丈和尚(住持)使用。其它,諸如懸挂在東單前門邊的鍾板,及香桌上擺放的木魚、引磬、慧命牌、香板等,皆屬禅堂設施,于引領僧衆作息、督導行者禅修時使用。
傳統叢林的禅堂是專屬僧衆參修的禅堂,然佛光山禅堂則是一所供出家僧衆、在家信衆,及社會大衆禅修的禅堂。歡迎大家來使用禅堂!莊嚴禅堂!
3禅堂例行活動
爲接引社會不同階層人士靜坐禅修、淨化身心,本堂設計了一系列禅修活動,供有緣者參考使用,詳如製表:
4僧衆禅堂簡介
僧衆禅堂是一所屬于佛光山出家僧衆專用的禅堂,本山禅淨法堂(信衆禅堂)于八十二年四月間正式對外開放,其後本山各別分院亦陸續增設禅堂,以服務社會大衆 。爲配合禅修弘化,及增進徒衆內在涵養,開山大師特于八十叁年初指示:恢複傳統禅宗叢林「坐長香」的製度,經數月規劃,于同年八月間正式成立;屬于僧衆長期參修的禅堂。本堂每年于期頭(農曆八月十六)、期尾(農曆二月十六)時,受理本山僧衆討單。亦計劃于未來接受十方僧衆討單參修。
二、現代人爲什麼要學習坐禅?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顆貪婪、善變、不斷向外奔馳攀緣的心;這顆心,如果不加以鍛煉,是無法捉摸、控製的。當自我無法控製自己心意時,就會不滿于現實所擁有的一切,這便是「苦」産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過禅的修持訓練,使自己的思緒能漸趨冷靜、理性、穩定,以升華人格,增進內在涵養,實爲現代人當務之急!
現代人學習坐禅的目的,大致有叁種心態:
1爲了健康的理由
現代人因事務繁雜,身心疲憊之余,借由坐禅的鍛煉,調身、調息、調心來強健身心;讓自己有更多心力來應付社會局態的變遷。
2爲了心靈的淨化
坐禅的修持可以提升人的內在涵養,使他更慈悲、敏銳、明晰,更有睿智與遠見 ,等到每個人都有深刻的禅修體驗時,「愛人、愛世界」,將成爲一種常態。淨化現代人的內心世界,並依此而不斷地改善外在世界,使之趨于圓滿、至善,這才是現代社會進化的正常途徑。
3爲了體悟佛法
禅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禅者;希望藉由禅的修持,達到明心見性的內在體證,以圓滿佛道。
一般而言,這些希望,都會在實踐坐禅的過程中得到或多或少實現。由此可知,坐禅是一種「實踐哲學」,懂得多少理論與方法,並不能使你進入禅的堂奧;只有努力學習坐禅才能完成自己願望。
叁、何謂坐禅?
談到禅修,大家都以爲進行禅的修練一定要坐禅。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禅修,才叫打坐。
但是六祖大師卻這樣告訴我們:「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這是說明:真正的坐禅,必須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我,不被「一切善惡境界」所轉,及時刻能發見自我靈性、體悟禅趣,方是真坐禅。
雖說禅修不能執著打坐,不過初學者還是應以「坐」爲入門,因爲唯有「靜中養成」,才能致「動中磨練」之功,此點觀念極爲切要。
四、坐禅的前行准備有哪些?
1安座位:上座之前,先將座處調整安穩,使久坐之後,不致産生不適之感。
2松腰帶:手表、眼鏡、腰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對象,皆須松開,使身完全松弛,才不妨礙血液循環。
3墊臀部:無論初學或老參,臀部都須墊蒲團,以松軟爲佳,厚薄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爲妥當。倘是雙盤,所墊蒲團應薄,若是單盤,所墊薄團須厚。雙盤而墊過厚,則上身不穩;單盤而墊過薄,則雙腿容易酸麻。
4裹膝蓋:氣候冷時須包裹膝蓋,以防風寒入侵,若得風濕症,極難治療。
5搖身體:將身左右搖動幾次,然後端直,無傾斜之患;或者身體前傾,使尻部凸出,再緩緩將身豎直。
6吐濁氣:口吐濁氣,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氣,然後開口放出,不可粗急,應緩緩安靜而吐。且作觀想,想身中濁氣隨之而出,如是口吐鼻納,重複叁次至七次,若身息調,一次亦可。
7含笑容:默念「放松」,使面部神經松弛,慈容可掬,心情就自然開朗、愉快,若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冷俊,內心亦會隨之僵硬。
五、何謂毘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此坐法簡稱「毘盧七支坐法」,是坐禅調身最佳的一種方法。對于七支坐法的次第和內容,各家看法不盡相同,本文僅就調身部份,介紹七支坐法的內容。
1端坐盤腿:此有多式,應聽由視自己腿子的軟硬,選擇坐式,分別介紹如下:
(1)全跏趺坐(雙盤):先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剛坐」。
(2)半跏趺坐(單盤):右腳放在左腿上,左腳放在右腿下。或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下。
(3)緬甸坐:兩腿平置于坐墊上,不交叉,不重疊,令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此式能使身體平衡。
(4)交腳坐(散盤):即交叉端坐,兩腳均置地面,兩腳掌朝上,置于兩只大腿的下面。單跏趺坐亦覺困難時,可采取此坐姿。
2豎直背脊:必須使脊椎自然直立,若身體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則隨其自然,練習日久,自能漸漸豎直。但要注意,是自然之直,過俯與過仰皆不如法 。
3手結定印:又稱「法界定印」或「叁昧印」,先將右手掌仰放在肚臍下的腳上,再將左手掌仰疊右手掌上,還須注意將兩拇指輕輕相拄。
4放松兩肩:兩肩微張,兩手自然下垂,使兩肩肌肉自然放松。
5內收下颚:將頭擺正,後頸靠領,下颚裏收,颔壓喉結。
6舌尖抵鳄:閉口,舌尖輕輕抵住門牙上龈的唾腺,不宜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
7收斂雙目:雙眼半開半閉,視若無睹,不須照看在任何東西上,若閉眼易定,則全閉爲佳。
這七支坐法,都有其含義,非常符合生理與心理的自然法則,雖不明言氣脈修練,其實氣脈之功效,已涵蘊在這七支坐法中。
六、坐禅完畢要下座時應如何?
上座坐禅之時,是由粗至細,由動入靜,下座之時,由細至粗,由動出靜,上座下座皆不應急躁、粗暴,尤其下座,更應輕輕動身,徐徐作下座的動作,才不致損傷身心,因在坐禅當中,心息寂靜而住,脈氣微細而行,若下座過于頓促,令微細氣息未散,住在身中,則可能引發頭痛、四肢僵硬,如得風勞一般,于下一次坐中會感到煩躁不安,所以下座時,須注意一些事項:
1異緣:舒放身心,轉換所緣(坐禅時之工夫),令心自然專注于每一下座動作 。
2吐氣:開口吐出濁氣,心想氣從全身毛孔隨意而散。
3動身:將頭、身、肩、腰等,輕輕搖動。
4動足:上身動過後,再動二足,使其…
《附錄 禅修釋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