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牟子理惑论 经典▪P2

  ..续本文上一页要吃斋。沙门所持的戒律,是优婆塞们所没有听到过的。沙门作佛事时,仪式威严,程序井然,与古代的典礼没有差别。从早到晚讲道诵经,不干预外界事物。《老子》说:「有大德的行为,完全服从于道。」此话说的就是这种隋况。

   原典  

   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

   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①,假形于白净王②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胁而生。堕地行七步,毕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踰我者也。」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廐中白马亦乳白驹。奴字车匿,马曰犍陟,王常使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③,八十种好④,身长丈六,体皆金色,顶有肉髻,颊车如师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辐轮,项光照万里,此略说其相。

   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伟太子,为兴宫观,妓女宝玩并列于前。太子不贪世乐,意存道德。

   年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抉举,飞而出宫。明日廓然,不知所在。王及吏民莫不歔欷,追之及田。王曰:「未有尔时,祷请神祇。今既有尔,如玉如珪,当续禄位,而去何为?」太子曰:「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王知其弥坚,遂起而还。太子径去,思道六年,遂成佛焉。

   所以孟夏⑤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缔绤,中吕⑥之时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所著经凡有十二部⑦,合八亿四千万卷。其大卷万言已下,小卷千言已上。佛教授天下,度脱人民,因以二月十五日泥洹⑧而去。  其经戒续存,履能行之,亦得无为,福流后世。持五戒⑨者,一月六斋,斋之日,专心壹意,悔过自新。沙门⑩持二百五十戒⑾,日日斋,其戒非优婆塞⑿所得闻也。威仪进止,与古之典礼无异。终日竟夜,讲道诵经,不预世事。《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其斯之谓也。

   注释

   ①天竺:古印度别称,一名「身毒」。

   ②白净王:即净饭王。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时,古印度北部迦毘罗卫国(今泥泊尔境内)国王。

   ③三十二相:佛教用语,相传佛的容貌不同凡俗,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即三十二相。如「千辐轮相」(脚心有神奇战车轮状的肉纹)、「手足指缦网相」(手足指间如蹼状)等等。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④八十种好:佛教用语,指佛在容貌上的八十种细微特征。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如第一好是,佛的指甲狭长薄润,光洁明净,像花色赤铜。又如第三十三好是,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等等。详见《大般若经》卷三百八十一。

   ⑤孟夏:夏季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⑥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自《吕氏春秋》开始,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附会,用十二个音律对应十二个月。中吕之时相当于孟夏之月,也即农历四月。《史记.律书》中说:「四月是律中的中吕,所谓中吕,乃是万物都向往西方的时候。」

   ⑦经凡有十二部: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具体是指 「修多罗」 、「祇夜」等。详见《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⑧泥洹:即涅槃。义译为灭度,指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也可译为圆寂。

   ⑨五戒:佛教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项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⑩沙门:又称桑门,佛教称谓。专指出家僧侣。

   ⑾二百五十戒:佛教中有一种戒律叫「具足戒」,因戒品具足而得名。又可称作「大戒」,为比丘(僧)的戒律。它不同于在家佛教徒所持的五戒,也不同于沙弥和沙弥尼(二十岁以下的出家男女)所受的十戒。具足戒的戒条数目说法不一,沙门戒二百五十条是其中一种说法。

   ⑿优婆塞:佛教称谓,指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

   译文

   问:怎样正确地谈论佛

  佛是指什么

   牟子说:佛是一种称号,称呼佛就像称呼三皇五帝一样。佛是道德的始创者、神明的祖先。佛的含义就是觉悟者。佛可以在转眼之间变化,身体能分散聚合,或存在或消失,能变大变小,变圆变方,变老变少,能隐形能现身,踏火不会被灼烧,在刀刃上行走不会受伤,陷于污秽之中不会被污染,遇到灾祸安然无恙,要出行就飞在空中,坐着的时候通体放光,故此被叫作佛。

   问:什么叫作道

  道像什么东西

   牟子说:道的含义就是「导」,道能够引导人们达到无为的境界。道是上不前后没有界限,无声无形的。四方极远处可以说是很大了,但是道仍然延伸到它们的外面,毫厘可以说是很细小了,但是道仍然存在于它们内部的空隙里,因此称为道。

   问:孔子以五经作为道德规范,五经可以捧着诵读,可以照着它去做,而你所说的道,虚无缥缈,恍惚不定,不知道它的含义,也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与圣人所说的大不一样呢

   车子说:不应当只看重自己熟悉的东西,而轻视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失掉了事物的根本。处身立事不离开道德就犹如弹琴不违背音律,自然规律遵循四季的交替,人类社会的规范遵守人伦五常。《老子》说:「有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宇,勉强给它取个名字,称它为道。」道这个东西,居家生活可以用它事奉双亲,统治国家用它管理臣民,孤身独处时可以按照它修养身心。遵循着道来办事,道就充塞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各个方面。即使废弃而不用它,道似乎像是消失了,实际上仍然不离你的左右。你不懂罢了,我说的道与圣人所说的那有什么不同呢?

   问:最实在的东西不浮华,最好的言词不需要修饰。说话筒练而恰当、用很少的笔墨阐明深刻的道理,这才是文质兼备的好文章。所以珠玉因其少而显得珍贵,瓦砾因其多而变得低贱。圣人阐述七经的旨要,不过用了三万字,但是各方面都讲得很完备。而佛经却是卷数要以万来计算,字数要以亿来计算,以一个人的精力阅读是无法承受的,我认为这是繁琐而不得要领啊!

   牟子说:江海之所以有别于沟渠,在于它们水深流域广,五岳之所以与丘陵不同,在于它们山高气势伟。如果高度超不过小丘,那么跛脚的羊也能登上山顶。如果深度不过如涓涓细流,那么孩童也能在它的深处沐浴嬉戏。麒麟不会生活在园林庭院的限制中,能吞掉船只的大鱼不会在小溪中生存。剖开三寸大小的蚌寻找明珠,以矮小多刺树上的巢穴里掏取凤凰的幼仔,一定是难以获得的。为什么?因为小的处所不能容纳大的东西。

   佛经要追溯数亿年上下的事情,要阐述万世万代的旨要,那时构成宇宙的物质尚未产生,自然界还没有形成,天和地刚刚开始萌生,它的微妙还不可把握,它的征兆还不可认识,佛洞察天地之外,剖析其内部的幽深奥妙,万事万物没有不记载的,所以佛经才数以万卷、数以亿言,越多就记述得越详细,越多包含的内容就越丰富,那里会不得要领呢

  虽然以一人之力不能读完所有的佛经,但是就像到河边喝水,喝够了自然就会满足一样,如果修习佛经已经得到了满足,难道还非要知道全部的内容吗

   问:佛经非常多,我只想了解它的主要内容,不想知道其余的枝节,请直接讲述它的实质,去掉那些华而不实之辞。

   牟子说:你错了!日月都是明亮的,但是它们的光照不同。星宿有二十八个,然而它们各司其职。自然界生长着千百种草药,可是它们能治愈的病症各不一样。狐皮大衣可以防寒,葛布夏衫能够御暑。船和车不能在同样的路上走,然而都是用于旅行。孔子不认为五经已经完备,又删修《春秋》,作了《孝经》,就是要丰富道术,满足人们的愿望啊!

   佛经虽然多,最终都归于一个宗旨,犹如儒家的七部经典虽然不同,但是都崇尚道德仁义一样。对于孝之所以有多种说法,是因为要围绕人的各种行为对孝作出解释。例如子张和子游都问什么是孝,而仲尼却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不过是针对人们不同的行为缺陷给予指正而已,那里是放弃了某种观点呢?对于佛经来说,那有什么内容可以舍弃呢

   原典

   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

   牟子曰: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①神、五帝②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

   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毕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③为大,綩綖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孔子④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今子说道,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

   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⑤。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⑥。《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

   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⑦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

《牟子理惑论 经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