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牟子理惑論 經典▪P2

  ..續本文上一頁要吃齋。沙門所持的戒律,是優婆塞們所沒有聽到過的。沙門作佛事時,儀式威嚴,程序井然,與古代的典禮沒有差別。從早到晚講道誦經,不幹預外界事物。《老子》說:「有大德的行爲,完全服從于道。」此話說的就是這種隋況。

   原典  

   或問曰:佛從何出生?甯有先祖及國邑不?皆何施行,狀何類乎?

   牟子曰:富哉問也!請以不敏,略說其要。蓋聞佛化之爲狀也,積累道德數千億載,不可紀記。然臨得佛時,生于天竺①,假形于白淨王②夫人,晝寢夢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悅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從母右脅而生。墮地行七步,畢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踰我者也。」時天地大動,宮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複産一兒,廐中白馬亦乳白駒。奴字車匿,馬曰犍陟,王常使隨太子。太子有叁十二相③,八十種好④,身長丈六,體皆金色,頂有肉髻,頰車如師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輻輪,項光照萬裏,此略說其相。

   年十七,王爲納妃,鄰國女也。太子坐則遷座,寢則異床,天道孔明,陰陽而通,遂懷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偉太子,爲興宮觀,妓女寶玩並列于前。太子不貪世樂,意存道德。

   年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車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抉舉,飛而出宮。明日廓然,不知所在。王及吏民莫不歔欷,追之及田。王曰:「未有爾時,禱請神祇。今既有爾,如玉如珪,當續祿位,而去何爲?」太子曰:「萬物無常,有存當亡。今欲學道,度脫十方。」王知其彌堅,遂起而還。太子徑去,思道六年,遂成佛焉。

   所以孟夏⑤之月生者,不寒不熱,草木華英,釋狐裘,衣締绤,中呂⑥之時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處其中和也。所著經凡有十二部⑦,合八億四千萬卷。其大卷萬言已下,小卷千言已上。佛教授天下,度脫人民,因以二月十五日泥洹⑧而去。  其經戒續存,履能行之,亦得無爲,福流後世。持五戒⑨者,一月六齋,齋之日,專心壹意,悔過自新。沙門⑩持二百五十戒⑾,日日齋,其戒非優婆塞⑿所得聞也。威儀進止,與古之典禮無異。終日竟夜,講道誦經,不預世事。《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斯之謂也。

   注釋

   ①天竺:古印度別稱,一名「身毒」。

   ②白淨王:即淨飯王。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爲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時,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泥泊爾境內)國王。

   ③叁十二相:佛教用語,相傳佛的容貌不同凡俗,有叁十二個顯著特征,即叁十二相。如「千輻輪相」(腳心有神奇戰車輪狀的肉紋)、「手足指缦網相」(手足指間如蹼狀)等等。詳見《大智度論》卷四。

   ④八十種好:佛教用語,指佛在容貌上的八十種細微特征。與叁十二相合稱「相好」。如第一好是,佛的指甲狹長薄潤,光潔明淨,像花色赤銅。又如第叁十叁好是,鼻梁修長,不見鼻孔等等。詳見《大般若經》卷叁百八十一。

   ⑤孟夏:夏季第一個月,即農曆四月。

   ⑥中呂:古樂十二律的第六律。自《呂氏春秋》開始,古人把樂律與曆法相附會,用十二個音律對應十二個月。中呂之時相當于孟夏之月,也即農曆四月。《史記.律書》中說:「四月是律中的中呂,所謂中呂,乃是萬物都向往西方的時候。」

   ⑦經凡有十二部: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指佛經體例上的十二種類別。具體是指 「修多羅」 、「祇夜」等。詳見《大智度論》卷叁十叁。

   ⑧泥洹:即涅槃。義譯爲滅度,指脫離一切煩惱,進入自由無礙的境界。也可譯爲圓寂。

   ⑨五戒:佛教在家男女教徒終身應當遵守的五項戒條。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⑩沙門:又稱桑門,佛教稱謂。專指出家僧侶。

   ⑾二百五十戒:佛教中有一種戒律叫「具足戒」,因戒品具足而得名。又可稱作「大戒」,爲比丘(僧)的戒律。它不同于在家佛教徒所持的五戒,也不同于沙彌和沙彌尼(二十歲以下的出家男女)所受的十戒。具足戒的戒條數目說法不一,沙門戒二百五十條是其中一種說法。

   ⑿優婆塞:佛教稱謂,指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

   譯文

   問:怎樣正確地談論佛

  佛是指什麼

   牟子說:佛是一種稱號,稱呼佛就像稱呼叁皇五帝一樣。佛是道德的始創者、神明的祖先。佛的含義就是覺悟者。佛可以在轉眼之間變化,身體能分散聚合,或存在或消失,能變大變小,變圓變方,變老變少,能隱形能現身,踏火不會被灼燒,在刀刃上行走不會受傷,陷于汙穢之中不會被汙染,遇到災禍安然無恙,要出行就飛在空中,坐著的時候通體放光,故此被叫作佛。

   問:什麼叫作道

  道像什麼東西

   牟子說:道的含義就是「導」,道能夠引導人們達到無爲的境界。道是上不前後沒有界限,無聲無形的。四方極遠處可以說是很大了,但是道仍然延伸到它們的外面,毫厘可以說是很細小了,但是道仍然存在于它們內部的空隙裏,因此稱爲道。

   問:孔子以五經作爲道德規範,五經可以捧著誦讀,可以照著它去做,而你所說的道,虛無缥缈,恍惚不定,不知道它的含義,也不知道它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與聖人所說的大不一樣呢

   車子說:不應當只看重自己熟悉的東西,而輕視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失掉了事物的根本。處身立事不離開道德就猶如彈琴不違背音律,自然規律遵循四季的交替,人類社會的規範遵守人倫五常。《老子》說:「有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沒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可以算作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宇,勉強給它取個名字,稱它爲道。」道這個東西,居家生活可以用它事奉雙親,統治國家用它管理臣民,孤身獨處時可以按照它修養身心。遵循著道來辦事,道就充塞于天地之間,存在于各個方面。即使廢棄而不用它,道似乎像是消失了,實際上仍然不離你的左右。你不懂罷了,我說的道與聖人所說的那有什麼不同呢?

   問:最實在的東西不浮華,最好的言詞不需要修飾。說話筒練而恰當、用很少的筆墨闡明深刻的道理,這才是文質兼備的好文章。所以珠玉因其少而顯得珍貴,瓦礫因其多而變得低賤。聖人闡述七經的旨要,不過用了叁萬字,但是各方面都講得很完備。而佛經卻是卷數要以萬來計算,字數要以億來計算,以一個人的精力閱讀是無法承受的,我認爲這是繁瑣而不得要領啊!

   牟子說:江海之所以有別于溝渠,在于它們水深流域廣,五嶽之所以與丘陵不同,在于它們山高氣勢偉。如果高度超不過小丘,那麼跛腳的羊也能登上山頂。如果深度不過如涓涓細流,那麼孩童也能在它的深處沐浴嬉戲。麒麟不會生活在園林庭院的限製中,能吞掉船只的大魚不會在小溪中生存。剖開叁寸大小的蚌尋找明珠,以矮小多刺樹上的巢穴裏掏取鳳凰的幼仔,一定是難以獲得的。爲什麼?因爲小的處所不能容納大的東西。

   佛經要追溯數億年上下的事情,要闡述萬世萬代的旨要,那時構成宇宙的物質尚未産生,自然界還沒有形成,天和地剛剛開始萌生,它的微妙還不可把握,它的征兆還不可認識,佛洞察天地之外,剖析其內部的幽深奧妙,萬事萬物沒有不記載的,所以佛經才數以萬卷、數以億言,越多就記述得越詳細,越多包含的內容就越豐富,那裏會不得要領呢

  雖然以一人之力不能讀完所有的佛經,但是就像到河邊喝水,喝夠了自然就會滿足一樣,如果修習佛經已經得到了滿足,難道還非要知道全部的內容嗎

   問:佛經非常多,我只想了解它的主要內容,不想知道其余的枝節,請直接講述它的實質,去掉那些華而不實之辭。

   牟子說:你錯了!日月都是明亮的,但是它們的光照不同。星宿有二十八個,然而它們各司其職。自然界生長著千百種草藥,可是它們能治愈的病症各不一樣。狐皮大衣可以防寒,葛布夏衫能夠禦暑。船和車不能在同樣的路上走,然而都是用于旅行。孔子不認爲五經已經完備,又刪修《春秋》,作了《孝經》,就是要豐富道術,滿足人們的願望啊!

   佛經雖然多,最終都歸于一個宗旨,猶如儒家的七部經典雖然不同,但是都崇尚道德仁義一樣。對于孝之所以有多種說法,是因爲要圍繞人的各種行爲對孝作出解釋。例如子張和子遊都問什麼是孝,而仲尼卻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這不過是針對人們不同的行爲缺陷給予指正而已,那裏是放棄了某種觀點呢?對于佛經來說,那有什麼內容可以舍棄呢

   原典

   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爲何謂乎?

   牟子曰:佛者,谥號也。猶名叁皇①神、五帝②聖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汙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爲佛也。

   問曰:何謂之爲道,道何類也?

   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于無爲。牽之無前,引之無後,畢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③爲大,綩綖其外,毫厘爲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

   問曰:孔子④以五經爲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今子說道,虛無恍惚,不見其意,不指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

   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爲重,所希爲輕,惑于外類,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⑤。天道法四時,人道法五常⑥。《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之爲物,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

   問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貴,瓦礫多而賤。聖人製七經⑦之本,不過叁萬言,衆事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爲煩…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