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牟子理惑論 經典▪P3

  ..續本文上一頁而不要矣。

   牟子曰:江海所以異于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⑧所以別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淩其巅。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溪。剖叁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

   佛經前說億載之事,卻道萬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徽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剖析其寂竊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衆衆益富,何不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焉知其余哉?

   問曰:佛經衆多,欲得其要,而棄其余。直說其實,而除其華。

   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締絡禦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經之備,複作《春秋》⑨、《孝經》⑩者,欲博道術、恣人意耳。

   佛經雖多,其歸爲一也。猶七典雖異,其貴道德仁義亦一也。孝所以說多者,隨人行而與之。若子張⑾、子遊⑿俱問一孝,而仲尼苔之各異,攻其短也,何棄之有哉

   注釋。

   ①叁皇:中國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說法不一,《史記·補叁皇本紀》中指爲天皇、地皇、人皇;《風俗通義·皇霸》中指爲伏羲、女娲、神農。  ②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有幾種說法,一般足指黃帝、颛(左“王”右“頁”)、帝喾、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③四表:指四方極遠的地方。

   ④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相傳其弟子先後有叁千人,著名的七十余人。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春秋》,使之成爲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他與門人弟子的問答。

   ⑤宮商:「宮」和「商」都是「五音」中的音階。此處用宮商泛指音律。

   ⑥五常:有幾種指謂,此處指「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孟子·滕文公上》中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⑦七經:指七部儒家經典。名目不一,漢代將《論語》、《孝經》連同五經一起合稱七經。

   ⑧五嶽:又作五嶽,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⑨春秋: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爲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整理修訂而成。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計二百四十二年。

   ⑩孝經:書名,儒家經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說不一,一般認爲是孔門後學所作。論述孝道和宗法思想。

   ⑾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名師。孔子的學生。

   ⑿于遊:春秋時吳國人,名偃。孔子的學生。

   譯文

   問:佛道既然最高明博大,堯、舜、周公和孔子怎麼不修習它呢

  在七經裏見不到有關佛道的論述。你既然沈湎于《詩》、《書》,喜愛《禮》、《樂》,爲什麼又好佛道、喜異術呢?怎能離開儒家經傳去弘揚聖業

  我認爲你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牟子說:讀書不必非讀孔丘的書,吃藥不必非吃扁鵲的藥,合理的就接受,能治好病的就是良方。君子廣泛吸取各家各派的長處完善自己。子貢說:「孔夫子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堯向尹壽學習,舜向務成學習,周公旦學于呂望,孔丘學于老聃,這些也都不見七經上記載。這四位老師雖然聖哲,但是與佛相比較,就猶如白鹿比之于麒辚,燕鳥比之于鳳凰了。堯、舜、周公和孔子對這四人都要拜以爲師,何況佛相貌奇偉、騰挪變化、神力無邊,堯舜等人怎麼會對佛舍而不學呢

  五經的記載或許有遺漏,從中看不到有關佛的記述,有什麼可疑惑和奇怪的呢

   原典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①舜②周③孔④曷不修之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⑤、《書》⑥,悅《禮》、《樂》,奚爲複好佛道、喜異術,豈能踰經傳、美聖業哉!竊爲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⑦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衆善以輔其身。子貢⑧雲:「夫子何常師之有乎

  」堯事尹壽⑨,舜事務成⑩,旦學呂望⑾,丘學老聃,亦俱不見于七經也。四師雖聖,比之于佛,猶白鹿之與麒麟,燕鳥之與鳳凰也。堯舜周孔且猶與之,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舍而不學乎?五經事義,或有所阙,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

   注釋

   ①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

   ②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受四嶽(指掌管四嶽的官)推舉,堯命他攝政,堯去世後繼位。一說堯晚年失德,爲舜所囚,舜奪了堯位。

   ③周:指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周武王之弟,名旦,又稱叔旦。因系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曾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

   ④孔:指孔子。

   ⑤詩:《詩經》的原稱,自從《詩》被列爲儒家經典之後,稱爲《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代,共叁百零五篇,分爲「風」、「雅」、「頌」叁大類。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

   ⑥書:《尚書》的簡稱,也稱《書經》。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來的書,故有此稱。爲中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⑦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學醫于長桑君。擅長各科,醫名卓著。《史記》和《戰國策》中載有他的傳記和醫病的案例。又有人說扁鵲是古代良醫的代稱,因爲史書所記的病案相距年代甚遠,可推知不是出自一位醫家。

   ⑧子貢:春秋時衛國人,名賜。孔子的學生。

   ⑨堯事尹壽:魯哀公問子夏:五帝也都有老師嗎?子夏說:黃帝學于大真,颛(左“王”右“頁”)學于綠圖,帝喾學于赤松子,堯學于尹壽,舜學于務成跗,禹學于西王國,湯學于威子伯,文王學于鉸時子斯,武王學于郭叔,周公學于太公,仲尼學于老聃。見劉向《新序》卷五。

   ⑩務成:複姓。相傳舜學于務成跗,一說爲務成昭。

   ⑾呂望:周代齊國的始祖。姜姓,呂氏,名望。一說字子牙,故俗稱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減商有功,封于齊。有「太公」之稱。  

   譯文

   問:據你所說,佛的相貌超凡脫俗,有叁十二種顯著特征、八十種細微特征,爲什麼他和平常人相差這麼遠呢?恐怕是說得動聽,並非真有那樣的事吧!

   牟子說:俗話說得好,少見者多怪,看見駱駝就說是馬腫了背。堯的眉毛有八種彩色,舜的眼睛有雙重瞳孔,臯陶長著馬一樣的嘴,周文王有四個乳房,禹的耳朵生著叁個耳穴,周公駝背弓腰,伏羲長著龍一樣的鼻子,仲尼的頭頂是四周高、中間低,老子的額角高高突起,生有雙鼻梁,手心和腳心都長著十種紋路,這不也都和平常人不同嗎?對佛的相貌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問:《孝經》上說,身體、毛發和皮膚,都是父母給的,豈敢毀壞或損傷。曾子臨終時仍念念不忘「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現在沙門卻剃掉頭發,這是多麼不合聖人的訓示和孝子的行爲規範啊!你一向喜歡辯白是非、評論曲直,怎麼反而贊成他們呢?

   牟子說:嘲諷聖賢是不仁,評論的不准確是不智,不仁不智,怎能樹德?德樹不起來,就屬于頑固愚蠢一類了,評論是非曲直談何容易呀!以前有齊國兩父子坐船過江,父親掉進江裏,兒子抓住父親的手臂,揪住父親的頭發,把他的身體倒轉過來,使水從口裏流出,從而父親的生命得以複蘇。如此地又揪頭發又顛倒身體,沒有比這更不孝的了,然而這樣做可以保全父親的性命。如果兒子拱著手,按照孝子的規矩去做,這個父親一定被淹死了。孔子說,可以一起學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權達變。這話的意思就是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道。《孝經》又說,先王傳下了普遍適用的道德規範。而泰伯卻留短發、文了身,追隨吳國和越國的習俗,違背了聖人關于「身體發膚」的訓戒。可是孔子仍然稱贊泰伯說:「那可以說是品德極崇高了。」仲尼不因他留短發而批評他,由此看來,如果一個人有高尚的道德,可以不糾纏他的小節。

   沙門抛棄家財,舍棄妻子,杜絕聲色,可以說是謙讓到極點了,怎能說沙門的行爲是違背聖賢的話、不合乎孝道呢

  豫讓吞炭成啞,又用漆塗遍全身;聶政剝掉自己臉上的皮;伯姬甯死也不離開起火的房間;高行割掉了鼻子,自毀容顔。有德的人都認爲他們勇敢而又俠義,沒有誰譏諷他們的自殘舉動。與這四人相比,沙門剃除須發不是差得遠了嗎?

   原典

   問曰:雲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雲也!

   牟子曰:諺雲,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馬腫背。堯眉八彩①,舜目重瞳子,臯陶②馬喙,文王③四乳,禹④耳參漏,周公背偻⑤,伏羲⑥龍鼻,仲尼反頨⑦,老子日角月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異于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問曰:《孝經》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⑧臨沒,「啓予手,啓予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

   牟子曰:夫讪聖賢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樹德?德將不樹,頑囂之俦也,論何容易乎!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使水從口出,而父命得稣。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