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牟子理惑论 经典▪P3

  ..续本文上一页而不要矣。

   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⑧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

   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徽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寂窃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

   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

   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缔络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⑨、《孝经》⑩者,欲博道术、恣人意耳。

   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人行而与之。若子张⑾、子游⑿俱问一孝,而仲尼苔之各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注释。

   ①三皇: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说法不一,《史记·补三皇本纪》中指为天皇、地皇、人皇;《风俗通义·皇霸》中指为伏羲、女娲、神农。  ②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几种说法,一般足指黄帝、颛(左“王”右“页”)、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③四表:指四方极远的地方。

   ④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相传其弟子先后有三千人,著名的七十余人。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他与门人弟子的问答。

   ⑤宫商:「宫」和「商」都是「五音」中的音阶。此处用宫商泛指音律。

   ⑥五常:有几种指谓,此处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⑦七经:指七部儒家经典。名目不一,汉代将《论语》、《孝经》连同五经一起合称七经。

   ⑧五岳:又作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⑨春秋: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计二百四十二年。

   ⑩孝经: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一般认为是孔门后学所作。论述孝道和宗法思想。

   ⑾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名师。孔子的学生。

   ⑿于游:春秋时吴国人,名偃。孔子的学生。

   译文

   问:佛道既然最高明博大,尧、舜、周公和孔子怎么不修习它呢

  在七经里见不到有关佛道的论述。你既然沈湎于《诗》、《书》,喜爱《礼》、《乐》,为什么又好佛道、喜异术呢?怎能离开儒家经传去弘扬圣业

  我认为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牟子说:读书不必非读孔丘的书,吃药不必非吃扁鹊的药,合理的就接受,能治好病的就是良方。君子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长处完善自己。子贡说:「孔夫子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尧向尹寿学习,舜向务成学习,周公旦学于吕望,孔丘学于老聃,这些也都不见七经上记载。这四位老师虽然圣哲,但是与佛相比较,就犹如白鹿比之于麒辚,燕鸟比之于凤凰了。尧、舜、周公和孔子对这四人都要拜以为师,何况佛相貌奇伟、腾挪变化、神力无边,尧舜等人怎么会对佛舍而不学呢

  五经的记载或许有遗漏,从中看不到有关佛的记述,有什么可疑惑和奇怪的呢

   原典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①舜②周③孔④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⑤、《书》⑥,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⑦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⑧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

  」尧事尹寿⑨,舜事务成⑩,旦学吕望⑾,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注释

   ①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

   ②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受四岳(指掌管四岳的官)推举,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一说尧晚年失德,为舜所囚,舜夺了尧位。

   ③周:指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周武王之弟,名旦,又称叔旦。因系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④孔:指孔子。

   ⑤诗:《诗经》的原称,自从《诗》被列为儒家经典之后,称为《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⑥书:《尚书》的简称,也称《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的书,故有此称。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⑦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科,医名卓著。《史记》和《战国策》中载有他的传记和医病的案例。又有人说扁鹊是古代良医的代称,因为史书所记的病案相距年代甚远,可推知不是出自一位医家。

   ⑧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名赐。孔子的学生。

   ⑨尧事尹寿:鲁哀公问子夏:五帝也都有老师吗?子夏说:黄帝学于大真,颛(左“王”右“页”)学于绿图,帝喾学于赤松子,尧学于尹寿,舜学于务成跗,禹学于西王国,汤学于威子伯,文王学于铰时子斯,武王学于郭叔,周公学于太公,仲尼学于老聃。见刘向《新序》卷五。

   ⑩务成:复姓。相传舜学于务成跗,一说为务成昭。

   ⑾吕望: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故俗称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减商有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  

   译文

   问:据你所说,佛的相貌超凡脱俗,有三十二种显着特征、八十种细微特征,为什么他和平常人相差这么远呢?恐怕是说得动听,并非真有那样的事吧!

   牟子说:俗话说得好,少见者多怪,看见骆驼就说是马肿了背。尧的眉毛有八种彩色,舜的眼睛有双重瞳孔,皋陶长着马一样的嘴,周文王有四个乳房,禹的耳朵生着三个耳穴,周公驼背弓腰,伏羲长着龙一样的鼻子,仲尼的头顶是四周高、中间低,老子的额角高高突起,生有双鼻梁,手心和脚心都长着十种纹路,这不也都和平常人不同吗?对佛的相貌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问:《孝经》上说,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岂敢毁坏或损伤。曾子临终时仍念念不忘「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现在沙门却剃掉头发,这是多么不合圣人的训示和孝子的行为规范啊!你一向喜欢辩白是非、评论曲直,怎么反而赞成他们呢?

   牟子说:嘲讽圣贤是不仁,评论的不准确是不智,不仁不智,怎能树德?德树不起来,就属于顽固愚蠢一类了,评论是非曲直谈何容易呀!以前有齐国两父子坐船过江,父亲掉进江里,儿子抓住父亲的手臂,揪住父亲的头发,把他的身体倒转过来,使水从口里流出,从而父亲的生命得以复苏。如此地又揪头发又颠倒身体,没有比这更不孝的了,然而这样做可以保全父亲的性命。如果儿子拱着手,按照孝子的规矩去做,这个父亲一定被淹死了。孔子说,可以一起学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权达变。这话的意思就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道。《孝经》又说,先王传下了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而泰伯却留短发、文了身,追随吴国和越国的习俗,违背了圣人关于「身体发肤」的训戒。可是孔子仍然称赞泰伯说:「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仲尼不因他留短发而批评他,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可以不纠缠他的小节。

   沙门抛弃家财,舍弃妻子,杜绝声色,可以说是谦让到极点了,怎能说沙门的行为是违背圣贤的话、不合乎孝道呢

  豫让吞炭成哑,又用漆涂遍全身;聂政剥掉自己脸上的皮;伯姬宁死也不离开起火的房间;高行割掉了鼻子,自毁容颜。有德的人都认为他们勇敢而又侠义,没有谁讥讽他们的自残举动。与这四人相比,沙门剃除须发不是差得远了吗?

   原典

   问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也!

   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马肿背。尧眉八彩①,舜目重瞳子,皋陶②马喙,文王③四乳,禹④耳参漏,周公背偻⑤,伏羲⑥龙鼻,仲尼反頨⑦,老子日角月玄、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⑧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

   牟子曰: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嚣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稣。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

《牟子理惑论 经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