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牟子理惑论 经典▪P4

  ..续本文上一页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

   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⑨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

   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⑩吞炭漆身,聂政⑾皮面自刑,伯姬⑿蹈火,高行⒀截容,君子为勇而有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沙门剃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已远乎

   注释

   ①尧眉八彩等句:此处说的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子、皋陶马喙(一作鸟喙)、文王四乳、禹耳参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月玄,都是指这些圣贤有不同于平常人的异相。其中多为神话传说,并且有些异相是有所象征的。例如尧眉八彩,据说象征着尧通晓历法,善于观测日月等天体。又如禹耳参漏,据《淮南子》说这表示「大通」,象征着禹能够兴利除害,疏导江河。

   ②皋陶:一作咎□。传说中的东方夷族首领,偃姓。曾被舜任命掌管刑法,后来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

   ③文王: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又称伯昌。在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漕水西岸)建立国都。

   ④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也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奉舜之命治理洪水,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

   ⑤周公背偻:《荀子·非相》中说,周公的身形像断苗一样。植物枯死叫作「苗」,身如断苗,形容背驼得厉害。

   ⑥伏羲:一作宓羲,又称皇羲。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他和女娲兄妹相婚,产生人类。并教人民渔猎、畜牧,制作八卦。相传他生着龙身、牛首、龙唇、龟齿。一说伏羲即太噑,风姓。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

   ⑦仲尼反頨:反頨又作「反宇」。反宇是指与屋宇相反。屋宇(屋顶)是中间高,四周低,反宇则是中间低,四周高。仲尼反頨说的是孔子的头顶是中间低,四周高。见《史记·孔子世家》。

   ⑧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作的。

   ⑨泰伯:一作太伯,春秋吴国的始祖。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于是泰伯与弟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俗,断发文身,成为当地君长。

   ⑩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晋卿智瑶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他改名换姓,用漆涂身,吞炭成哑,暗伏桥不,一再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用剑击衣后自杀。

   ⑾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严仲子与韩相侠累争权结怨,求聂政刺杀侠累。政因母在,未许。后母死,乃独行仗剑刺杀侠累,然后毁坏自己的容貌而自杀。

   ⑿伯姬:《列女传》中说,伯姬是鲁宣公的女儿,鲁成公的妹妹。嫁给宋恭公。她住的地方夜晚失火,身边的人劝她离开。她说,按照规矩,保傅(辅导王侯子弟的官员)和保母(在宫廷中抚养王侯子女的女妾)没有来到时,「妇人」在夜晚不能离开房间。后来保傅和保母终于没来,伯姬也宁死不肯破坏「妇人」的行为规范,烧死在屋子里。

   ⒀高行:战国时魏国人,寡居,貌美。达官贵人争着要娶她,她一概不答应。后来魏王要聘她,于是自割其鼻毁掉容颜。魏王因此「大其义,高其行」,尊称她为「高行」,故有此名号。见《列女传》十四。

   译文

   问:最有福气要算是有继嗣了,最不孝要数没有后代了。沙门抛弃妻子和钱财,或者终身不娶,为何要如此地与获得福气、完成孝道相背离呢?这样自己苦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这样自我拯救没什么不寻常。

   牟子说:擅长用左手的人一定不擅长用右手,前肢发达的动物一定后肢不发达。孟公绰如果做晋国赵氏或魏氏的家臣,他的才干和能力是足够用的,但是如果让他做滕国或薛国的大夫就不能胜任了。妻子和财物是不值得牵挂的,清纯的灵魂和无为的境界是道的奥妙所在。《老子》说:「虚名和身体那一个更可亲

  身体和财物那一个更重要

  」又说:考察夏、商、周三个朝代流传下来的好风气,阅览儒家和墨家的学说,诵读《诗》、《书》,研习礼节,崇尚仁义,珍视清洁,使乡人邻里传颂其业绩,名誉漾溢四方,这是道德修养中等水平的人所追求和施行的,而为恬淡寡欲、修养上等的人所不取。

   所以当面前有隋侯之珠,身后有咆哮的猛虎时,人们总是逃走而不敢拾取珠宝,这是为什么?因为先要顾惜性命然后才能考虑利益呀!许由在树上筑巢栖身,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孔圣人称赞他们的贤德时说:「那是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啊!」未听说有谁讥笑他们没有后代、没有钱财。沙门修行道德以代替人世间的游乐,回归到清静素朴的生活方式,以取代与妻子生活的欢娱,这还不算了不起,还有什么更了不起!这还不算不寻常,还有什么更不寻常!

   问:黄帝重视服饰,教人们缝制衣裳。箕子讲<洪范>,把容貌摆在「五事」的首位。孔子作《孝经》,认为穿衣服合乎礼仪是[三德」中首要的品德。并且说:「穿戴整齐,是对别人的尊重」原宪虽然贫穷,却总是戴着华丽的帽子。子路在危难中,仍然不忘打好帽带的结。而今沙门剃掉头发,身披红色的袈裟,会见人时不行坐起跪拜之礼,仪容举止呆板木然,为什么如此地违背有关容貌和穿着的规范,不合乎士大夫的服饰呢?

   牟子说:《老子》书中讲过:「上德不追求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下德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无德。」三皇时代,人们吃兽肉,裹兽皮,住在洞穴里,因此崇尚质朴,那里还能讲究华丽的衣冠服饰呢?可是人们却称赞那时候的人敦厚而有德性、守信用而无欲望。沙门的行为举止就与此相似。或许有人会说,照你这样讲,像黄帝、尧、舜、周公和孔子一类的圣人不是应当抛弃了吗

  不是不足以效法了吗?

   牟子说:见闻广博、耳聪目明的人不会迷惑,尧、舜、周公和孔子的志向是治理国家和社会,而佛和老子则志在追求无为。由于志向和追求不同,仲尼恓恓惶惶地奔波于列国之间,而许由听见尧要让天下给他,却跑到河边去洗耳朶。对于有才德的君子来说,他们或者是积极参与世事或者是隐居不出,或者缄口不言或者发表议论,言行有度,不放纵自己的性情,所以他奉行的「道」才可贵呀!不同的学说,适用于不同的方面,那里是抛弃了尧舜周孔的圣人之道呢

   原典

   间曰:夫福莫踰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财货,或终身不娶,何其违瞄孝之行也?自苦而无奇,自拯而无异矣。

   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狭后。孟公绰①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膝、薛大夫。妻子财物,世之余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舆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又曰: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墨之道术,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

   故前有随珠②,后有虓虎,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后其利也。许由③栖巢木,夷齐④饿首阳⑤,孔圣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反淑贤以贸妻子之欢,是不为奇,孰与为奇?是不为异,孰与为异哉?

   问曰:黄帝⑥垂衣裳,制服饰。箕子⑦陈<洪范>⑧,貌为五事⑨首。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⑩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原宪⑾虽贫,不离华冠。子路⑿遇难,不忘结缨。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威仪无盘旋之容止,何其违貌服之制,乖搢绅之饰也!

   牟子曰:《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皇之时,盒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孰疣,之信而无为。沙门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则黄帝尧舜周之之俦,弃而不足法也。

   牟子曰:夫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仲尼栖栖,七十余国。许由闻禅,洗耳于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

   注释

   ①孟公绰:春秋时鲁国大夫。受到孔子的尊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②随珠:又作隋珠,隋侯之珠。传说中的宝器,与「和氏之璧」并称为「隋和」。隋侯是汉时一姬姓诸侯,相传他救过一条大蛇,大蛇衔珠报答他。故有隋珠之称。

   ③许由:一作许□,上古高士。相传尧要让位给他,他不愿意接受,隐居于箕山下耕作。后来尧又任他为九州长,他到颖水之滨洗耳,表示不愿意听。

   ④夷齐:即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为长,叔齐为次。孤竹君立次子权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两人先后逃奔周国。周武王讨伐商王朝时,他们叩马阻拦。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为食,后来饿死在山中。

   ⑤首阳:山名,即首阳山,一称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相传是伯夷和叔齐采薇隐居处。

   ⑥黄帝:传说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又在涿鹿击杀作乱的蚩尤,从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传说养蚕、舟车、文字、医学等许多发明创造都始于黄帝时期。

   ⑦箕子:商纣王的诸父,官居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纣王暴虐,箕子劝谏,波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被释放。

   ⑧洪范:《尚书》中的篇名。旧传为箕子…

《牟子理惑论 经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