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牟子理惑論 經典▪P4

  ..續本文上一頁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絕于水矣。

   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⑨短發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于身體發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短發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于小。

   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⑩吞炭漆身,聶政⑾皮面自刑,伯姬⑿蹈火,高行⒀截容,君子爲勇而有義,不聞譏其自毀沒也。沙門剃除須發,而比之于四人,不已遠乎

   注釋

   ①堯眉八彩等句:此處說的堯眉八彩、舜目重瞳子、臯陶馬喙(一作鳥喙)、文王四乳、禹耳參漏、周公背偻、伏羲龍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月玄,都是指這些聖賢有不同于平常人的異相。其中多爲神話傳說,並且有些異相是有所象征的。例如堯眉八彩,據說象征著堯通曉曆法,善于觀測日月等天體。又如禹耳參漏,據《淮南子》說這表示「大通」,象征著禹能夠興利除害,疏導江河。

   ②臯陶:一作咎□。傳說中的東方夷族首領,偃姓。曾被舜任命掌管刑法,後來被禹選爲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

   ③文王: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領袖,姓姬,名昌。商纣時爲西伯,又稱伯昌。在豐邑(今陝西西安西南漕水西岸)建立國都。

   ④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姒姓,也稱大禹、夏禹、戎禹,一說名文命。奉舜之命治理洪水,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

   ⑤周公背偻:《荀子·非相》中說,周公的身形像斷苗一樣。植物枯死叫作「苗」,身如斷苗,形容背駝得厲害。

   ⑥伏羲:一作宓羲,又稱皇羲。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他和女娲兄妹相婚,産生人類。並教人民漁獵、畜牧,製作八卦。相傳他生著龍身、牛首、龍唇、龜齒。一說伏羲即太噑,風姓。古代傳說中的部落酋長。

   ⑦仲尼反頨:反頨又作「反宇」。反宇是指與屋宇相反。屋宇(屋頂)是中間高,四周低,反宇則是中間低,四周高。仲尼反頨說的是孔子的頭頂是中間低,四周高。見《史記·孔子世家》。

   ⑧曾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作的。

   ⑨泰伯:一作太伯,春秋吳國的始祖。周太王的長子。太王欲立幼子季曆,于是泰伯與弟弟仲雍同避江南,改從當地風俗,斷發文身,成爲當地君長。

   ⑩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晉卿智瑤的家臣。趙、韓、魏共滅智氏後,他改名換姓,用漆塗身,吞炭成啞,暗伏橋不,一再謀刺趙襄子,沒有成功。被捕後,求得趙襄子衣服,用劍擊衣後自殺。

   ⑾聶政:戰國時韓國轵(今河南濟源東南)人。嚴仲子與韓相俠累爭權結怨,求聶政刺殺俠累。政因母在,未許。後母死,乃獨行仗劍刺殺俠累,然後毀壞自己的容貌而自殺。

   ⑿伯姬:《列女傳》中說,伯姬是魯宣公的女兒,魯成公的妹妹。嫁給宋恭公。她住的地方夜晚失火,身邊的人勸她離開。她說,按照規矩,保傅(輔導王侯子弟的官員)和保母(在宮廷中撫養王侯子女的女妾)沒有來到時,「婦人」在夜晚不能離開房間。後來保傅和保母終于沒來,伯姬也甯死不肯破壞「婦人」的行爲規範,燒死在屋子裏。

   ⒀高行:戰國時魏國人,寡居,貌美。達官貴人爭著要娶她,她一概不答應。後來魏王要聘她,于是自割其鼻毀掉容顔。魏王因此「大其義,高其行」,尊稱她爲「高行」,故有此名號。見《列女傳》十四。

   譯文

   問:最有福氣要算是有繼嗣了,最不孝要數沒有後代了。沙門抛棄妻子和錢財,或者終身不娶,爲何要如此地與獲得福氣、完成孝道相背離呢?這樣自己苦自己沒什麼了不起,這樣自我拯救沒什麼不尋常。

   牟子說:擅長用左手的人一定不擅長用右手,前肢發達的動物一定後肢不發達。孟公綽如果做晉國趙氏或魏氏的家臣,他的才幹和能力是足夠用的,但是如果讓他做滕國或薛國的大夫就不能勝任了。妻子和財物是不值得牽挂的,清純的靈魂和無爲的境界是道的奧妙所在。《老子》說:「虛名和身體那一個更可親

  身體和財物那一個更重要

  」又說:考察夏、商、周叁個朝代流傳下來的好風氣,閱覽儒家和墨家的學說,誦讀《詩》、《書》,研習禮節,崇尚仁義,珍視清潔,使鄉人鄰裏傳頌其業績,名譽漾溢四方,這是道德修養中等水平的人所追求和施行的,而爲恬淡寡欲、修養上等的人所不取。

   所以當面前有隋侯之珠,身後有咆哮的猛虎時,人們總是逃走而不敢拾取珠寶,這是爲什麼?因爲先要顧惜性命然後才能考慮利益呀!許由在樹上築巢棲身,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孔聖人稱贊他們的賢德時說:「那是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啊!」未聽說有誰譏笑他們沒有後代、沒有錢財。沙門修行道德以代替人世間的遊樂,回歸到清靜素樸的生活方式,以取代與妻子生活的歡娛,這還不算了不起,還有什麼更了不起!這還不算不尋常,還有什麼更不尋常!

   問:黃帝重視服飾,教人們縫製衣裳。箕子講<洪範>,把容貌擺在「五事」的首位。孔子作《孝經》,認爲穿衣服合乎禮儀是[叁德」中首要的品德。並且說:「穿戴整齊,是對別人的尊重」原憲雖然貧窮,卻總是戴著華麗的帽子。子路在危難中,仍然不忘打好帽帶的結。而今沙門剃掉頭發,身披紅色的袈裟,會見人時不行坐起跪拜之禮,儀容舉止呆板木然,爲什麼如此地違背有關容貌和穿著的規範,不合乎士大夫的服飾呢?

   牟子說:《老子》書中講過:「上德不追求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下德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無德。」叁皇時代,人們吃獸肉,裹獸皮,住在洞穴裏,因此崇尚質樸,那裏還能講究華麗的衣冠服飾呢?可是人們卻稱贊那時候的人敦厚而有德性、守信用而無欲望。沙門的行爲舉止就與此相似。或許有人會說,照你這樣講,像黃帝、堯、舜、周公和孔子一類的聖人不是應當抛棄了嗎

  不是不足以效法了嗎?

   牟子說:見聞廣博、耳聰目明的人不會迷惑,堯、舜、周公和孔子的志向是治理國家和社會,而佛和老子則志在追求無爲。由于志向和追求不同,仲尼恓恓惶惶地奔波于列國之間,而許由聽見堯要讓天下給他,卻跑到河邊去洗耳朶。對于有才德的君子來說,他們或者是積極參與世事或者是隱居不出,或者緘口不言或者發表議論,言行有度,不放縱自己的性情,所以他奉行的「道」才可貴呀!不同的學說,適用于不同的方面,那裏是抛棄了堯舜周孔的聖人之道呢

   原典

   間曰:夫福莫踰于繼嗣,不孝莫過于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瞄孝之行也?自苦而無奇,自拯而無異矣。

   牟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孟公綽①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膝、薛大夫。妻子財物,世之余也。清躬無爲,道之妙也。《老子》曰:「名輿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又曰:觀叁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禮節,崇仁義,視清潔,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

   故前有隨珠②,後有虓虎,見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後其利也。許由③棲巢木,夷齊④餓首陽⑤,孔聖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沙門修道德以易遊世之樂,反淑賢以貿妻子之歡,是不爲奇,孰與爲奇?是不爲異,孰與爲異哉?

   問曰:黃帝⑥垂衣裳,製服飾。箕子⑦陳<洪範>⑧,貌爲五事⑨首。孔子作《孝經》,服爲叁德⑩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⑾雖貧,不離華冠。子路⑿遇難,不忘結纓。今沙門剃頭發,被赤布,見人無跪起之禮,威儀無盤旋之容止,何其違貌服之製,乖搢紳之飾也!

   牟子曰:《老子》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叁皇之時,盒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樸,豈複須章黼之冠、曲裘之飾哉!然其人稱有德而孰疣,之信而無爲。沙門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則黃帝堯舜周之之俦,棄而不足法也。

   牟子曰:夫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爲志也。仲尼棲棲,七十余國。許由聞禅,洗耳于淵。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爲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注釋

   ①孟公綽:春秋時魯國大夫。受到孔子的尊敬(《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②隨珠:又作隋珠,隋侯之珠。傳說中的寶器,與「和氏之璧」並稱爲「隋和」。隋侯是漢時一姬姓諸侯,相傳他救過一條大蛇,大蛇銜珠報答他。故有隋珠之稱。

   ③許由:一作許□,上古高士。相傳堯要讓位給他,他不願意接受,隱居于箕山下耕作。後來堯又任他爲九州長,他到穎水之濱洗耳,表示不願意聽。

   ④夷齊:即伯夷和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爲長,叔齊爲次。孤竹君立次子權齊爲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兩人先後逃奔周國。周武王討伐商王朝時,他們叩馬阻攔。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逃進首陽山采薇爲食,後來餓死在山中。

   ⑤首陽:山名,即首陽山,一稱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濟縣南。相傳是伯夷和叔齊采薇隱居處。

   ⑥黃帝:傳說爲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後又在涿鹿擊殺作亂的蚩尤,從此成爲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養蠶、舟車、文字、醫學等許多發明創造都始于黃帝時期。

   ⑦箕子:商纣王的諸父,官居太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東北)。纣王暴虐,箕子勸谏,波纣王囚禁。周武王滅商後被釋放。

   ⑧洪範:《尚書》中的篇名。舊傳爲箕子…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