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牟子理惑论 经典▪P9

  ..续本文上一页,贪图利益是丑恶的行为。」又说:「与耍阴谋弄权术相比,清静无为是最崇高的。」整治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和时俗的规矩,做一些修补和调整,力求使它们符合当时的习惯,这是资质不等的人才做的事,资质中等之士是不做这些事的。更何况最高的道广大幽远,上等的圣贤追求这样的道,还能考虑那些琐碎小事吗

   高深的道广远如天空,深邃似大海,这样的道不适合那些站得不高、看得不远的人,这意味着有什么样的修养适合做什么样的事。那些人刚刚到达佛道的门边,我已经登堂入室领略了佛道的奥妙;他们只接触到外表现象,我则把握了佛道的实质;他们追求面面俱到,我则守着佛道的精髓要旨。需要反省的不是我,倒是你应当赶快改弦是辙,我请你从现在就做起。你一荆始以为是对的,后来发现却是错的,可见是福是祸,很难预料啊!

   问:你藉助经传上的说法,以华美的言辞称颂佛的行为,赞誉他的道德,说什么佛的德行高过青天、广大无垠,难道没有超过佛的本来面貌、言过其实吗?而我对佛的讽刺和指责却是颇为切中要害的!

   牟子说:吁!我对佛的褒扬,就像给巍峨的高山添了一把尘土,往江海中投了几点露珠。你对佛的毁谤,就好像拿着勺子和杯子去淘江海,扛着锄头去铲高山,或者就像举起一只手去遮日光,捡起土块去塞河道。我的赞誉不能使佛更尊贵,你的毁谤也无损于佛的毫毛。

   问:王乔和赤松入了仙籍,神书一百七十卷,讲述神仙长生不死,这与佛经所说的是否相同呢

   牟子说:拿神仙之书与佛经相比,从品位上说,犹如五霸比之于五帝、阳货比之于仲尼;从形式上看,犹如以小丘比高山、以小溪比江海;从文采上比,就像没毛的虎皮比之于羊皮、或者是麻布比之于锦绣。道术有九十六种,说到尊贵博大,没有超过佛道的。有关神仙的书,听起来挺吸引人,但是一经认真检验,就会发现那都是捕风捉影了。因此崇高博大的道不采纳它,崇尚无为的佛道对它不以为然,神仙之书与佛经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

   问:修行神仙道术的人不食五谷而饮酒吃肉,这些道家方士也自称是遵从老子的学说。然而佛道却是戒酒肉、食五谷,怎么如此不同呢

   牟子说:各种各样的道繁多杂陈,计有九十六种,若论恬静无为,没有超过佛道的。我读过老子的上不篇(《道德经》),只看到[禁五味」的内容,没见到「绝五谷」的说法,在圣人撰写的七部经典中,没有提到不食五谷的法术,老子所作的五千文里,也没有讲到辟谷这种事。圣人说:吃粮食的聪明,吃草的痴呆,吃肉的强悍,食气的长寿。一般人不懂这些,看见六禽闭住气不呼吸,在秋冬季节里不吃东西,就想效仿它们,不知道万物各有各的特性,正如用磁石去吸引砖瓦,不能使砖瓦移动一丝一毫。

   问:那么,五谷到底能不能弃之不食呢

   牟子说:我在尚未领悟佛道之前,也曾经学过辟谷。辟谷的方法有千百种,但是按照那些方法去做,都没有效果,也没有出现据说是辟谷后会出现的征兆,因此就放弃了。从我所拜的三位师傅来看,他们或自称已经七百岁,或自称五百岁、三百岁,可是我跟他们学了不到三年,他们就一个个地死去了。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拒绝吃五谷,只吃各种野果,贪肉嗜酒,导致精神昏迷混乱,气力不足,耳目老朽退化,不节制淫邪。我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回答说:《老子》讲过:「减少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所以应当日日亏损自己。

   然而照我的看法,应该天天增加营养而不应该减少,所以他们都没活到「知天命」的岁数就死去了。连尧、舜、周公和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不能寿享百岁,那些生在末世的愚昧的人,却想通过辟谷求得长生不死,可悲呀!

   原典

   问曰:子云佛经如江海,其文如锦绣,何不以佛经荅吾问,而复引《诗》、《书》,合异为同乎

   牟子曰:渴者不必须江海而饮,饥者不必待放仓而饱。道为智者设,辩为达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吾以予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说佛经之语,谈无为之要,譬对盲者说五色,为聋者奏五音也。

   师旷①虽巧,不能弹无弦之琴。狐狢虽煴,不能热无气之人。公明仪②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是以《诗》、《书》理子耳。

   问曰:吾昔在京师,入东观③,游太学④,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吾子曷为耽之哉

  夫行迷则改路,术穷则反故,可不思欤

   牟子曰:夫长于变者不可示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也。《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秽。」又曰:「设诈立权,虚无自贵。」修闺门之礼术、时俗之际会,赴趣间隙,务合当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废也。况至道之荡荡,上圣之所行乎

   杳兮如天,渊兮如海,不合窥墙之士、数仞之夫,因其宜也。彼见其门,我睹其室,彼采其华,我取其实;彼求其备,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请履之。故祸福之源,未知何若矣。

   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高者陵青云,广者踰地圻,得无踰其本、过其实平

  而仆讥刺,颇得疹中而其病也。

   牟子曰:吁!吾之所褒,犹以尘埃附嵩泰,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谤,犹握瓢觚欲减江海,蹑耕耒欲损昆仑,侧一掌以翳日光,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令其不也。

   问曰:王乔⑤、赤松⑥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⑦,长生之事,与佛经岂同乎

   牟子曰:比其类,犹五霸⑧之与五帝,阳货⑨之与仲尼;比其形,犹丘垤之与华恒,涓渎之与江海;比其文,犹虎鞹之舆羊皮,斑纻之与锦绣也。道有九十六种⑩,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无为之所不贵。焉得同哉!

   问曰:为道者,或辟谷不食而饮酒啖肉,亦云老氏之术也。然佛道以酒肉为上戒,而反盒谷,何其乖异乎

   牟子曰:众道丛残,凡有九十六种,澹泊无为,莫尚于佛。吾观老氏上下之篇,闻其禁五味之戒,未睹其绝五谷之语。圣人制七典之文,无止粮之术。老子着五千之文,无辟谷之事。圣人云:「食谷者智,食草者痴,食肉者悍,盒气者寿。」世人不达其事,见六禽闭气不息,秋冬不食,欲效而为之。不知物类各自有性,犹磁石取铁,不能移毫毛矣⑾。

   问曰:谷宁可绝不

   牟子曰:吾未解大道之时,亦尝学焉。辟谷之法,数千百术,行之无效,为之无征,故废之耳。观吾所从学师三人,或自称七百、五百、三百岁,然吾从其学,未三载间,各自殒没。所以然者,盖由绝谷不食而啖百果,享肉则重盘,饮酒则倾罇,精乱神昏,谷气不充,耳目迷惑,媱邪不禁。吾间其故何

  答曰:《老子》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徒当日损耳。

   然吾观之,但日益而不损也。是以各不至知命而死矣。且尧舜周孔各不能百载,而末世愚惑,欲服盒辟谷,求无穷之寿,哀哉!

   注释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字子野。目盲,善弹琴辨音。

   ②公明仪:春秋时鲁国贤士。曾为子张写墓志(《礼记·檀弓》)。他所弹的「清角之操」,相传是黄帝在泰山聚会众鬼神时产生的乐曲。据说曲调悲烈(《韩非子·十过》)。  ③东观:在汉代洛阳南宫,东汉明帝时,班固在此修撰《汉记》。章帝以后成为藏书之所。

   ④太学:即国学,古代学校名。汉武帝始置太学。

   ⑤王乔:又称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列仙传》中说他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

   ⑥赤松:即赤松子,又作赤诵子。传说中的仙人,神农时候为雨师。

   ⑦神书百七十卷:汉顺帝时,干吉在曲阳泉中得到神书一百七十卷,名叫《太平清领书》。论阴阳,讲巫术。千吉的徒弟宫崇把书献给了顺帝。有大臣上奏顺帝,说这部书妖妄不经,于是被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到了这部书的大部分。见《后汉书·襄楷传》。

   ⑧五霸:一作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说法不一,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⑨阳货:又作阳虎,春秋时鲁国人。季氏的家臣,事奉季平子。季平子死后掌握了鲁国的国政。

   ⑩道有九十六种:指九十六种外道。佛家用语。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六个反婆罗门教正统学说的派别,它们的代表人物统称「六师」。由于其主张与佛教不同,故被称为「外道」。六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每一师有十五种教。六师分别传授弟子十五种教,是为九十种。六师又各有一法与弟子不同,合为九十六种。实际九十六种外道是个概数,也有作九十五种的。见《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五。

   ⑾犹磁石取铁,不能移毫毛矣:此句中「铁」应是「木」「瓦」一类之误。其意应为:正如用磁石吸引砖瓦,不能使砖瓦移动一丝一毫。如果按原句,似可译为:正如磁石可以吸引铁,但却不能吸动绒毛。但是这样翻译,与原文语气不合。

   译文

   问:道家术上自称不会生病,即使生了病也是不用吃药针灸就能自愈的,有这样的事吗?为什么佛家有病却要吃药针灸呢

   牟子说:《老子》说过:「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老,这就不合乎道了,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只有得了道的人,不生长也不壮大,不壮大也不衰老,不衰老也不生病,不生病也不腐朽。所以老子才认为有身体是人的大祸患。

   周武王病了,周公为他向神明乞求宽宥生命。仲尼患病,子路请求仲尼允许他向鬼神祷告。我看到圣人都会生病,未见过他们不会生病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有数十次几乎死掉;黄帝敬重岐伯的医道,接受…

《牟子理惑论 经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