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圖利益是醜惡的行爲。」又說:「與耍陰謀弄權術相比,清靜無爲是最崇高的。」整治日常生活中的禮節和時俗的規矩,做一些修補和調整,力求使它們符合當時的習慣,這是資質不等的人才做的事,資質中等之士是不做這些事的。更何況最高的道廣大幽遠,上等的聖賢追求這樣的道,還能考慮那些瑣碎小事嗎
高深的道廣遠如天空,深邃似大海,這樣的道不適合那些站得不高、看得不遠的人,這意味著有什麼樣的修養適合做什麼樣的事。那些人剛剛到達佛道的門邊,我已經登堂入室領略了佛道的奧妙;他們只接觸到外表現象,我則把握了佛道的實質;他們追求面面俱到,我則守著佛道的精髓要旨。需要反省的不是我,倒是你應當趕快改弦是轍,我請你從現在就做起。你一荊始以爲是對的,後來發現卻是錯的,可見是福是禍,很難預料啊!
問:你藉助經傳上的說法,以華美的言辭稱頌佛的行爲,贊譽他的道德,說什麼佛的德行高過青天、廣大無垠,難道沒有超過佛的本來面貌、言過其實嗎?而我對佛的諷刺和指責卻是頗爲切中要害的!
牟子說:籲!我對佛的褒揚,就像給巍峨的高山添了一把塵土,往江海中投了幾點露珠。你對佛的毀謗,就好像拿著勺子和杯子去淘江海,扛著鋤頭去鏟高山,或者就像舉起一只手去遮日光,撿起土塊去塞河道。我的贊譽不能使佛更尊貴,你的毀謗也無損于佛的毫毛。
問:王喬和赤松入了仙籍,神書一百七十卷,講述神仙長生不死,這與佛經所說的是否相同呢
牟子說:拿神仙之書與佛經相比,從品位上說,猶如五霸比之于五帝、陽貨比之于仲尼;從形式上看,猶如以小丘比高山、以小溪比江海;從文采上比,就像沒毛的虎皮比之于羊皮、或者是麻布比之于錦繡。道術有九十六種,說到尊貴博大,沒有超過佛道的。有關神仙的書,聽起來挺吸引人,但是一經認真檢驗,就會發現那都是捕風捉影了。因此崇高博大的道不采納它,崇尚無爲的佛道對它不以爲然,神仙之書與佛經之間怎能同日而語呢
問:修行神仙道術的人不食五谷而飲酒吃肉,這些道家方士也自稱是遵從老子的學說。然而佛道卻是戒酒肉、食五谷,怎麼如此不同呢
牟子說:各種各樣的道繁多雜陳,計有九十六種,若論恬靜無爲,沒有超過佛道的。我讀過老子的上不篇(《道德經》),只看到[禁五味」的內容,沒見到「絕五谷」的說法,在聖人撰寫的七部經典中,沒有提到不食五谷的法術,老子所作的五千文裏,也沒有講到辟谷這種事。聖人說:吃糧食的聰明,吃草的癡呆,吃肉的強悍,食氣的長壽。一般人不懂這些,看見六禽閉住氣不呼吸,在秋冬季節裏不吃東西,就想效仿它們,不知道萬物各有各的特性,正如用磁石去吸引磚瓦,不能使磚瓦移動一絲一毫。
問:那麼,五谷到底能不能棄之不食呢
牟子說:我在尚未領悟佛道之前,也曾經學過辟谷。辟谷的方法有千百種,但是按照那些方法去做,都沒有效果,也沒有出現據說是辟谷後會出現的征兆,因此就放棄了。從我所拜的叁位師傅來看,他們或自稱已經七百歲,或自稱五百歲、叁百歲,可是我跟他們學了不到叁年,他們就一個個地死去了。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爲他們拒絕吃五谷,只吃各種野果,貪肉嗜酒,導致精神昏迷混亂,氣力不足,耳目老朽退化,不節製淫邪。我曾經問過他們爲什麼要這樣,他們回答說:《老子》講過:「減少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爲。」所以應當日日虧損自己。
然而照我的看法,應該天天增加營養而不應該減少,所以他們都沒活到「知天命」的歲數就死去了。連堯、舜、周公和孔子這樣的聖人都不能壽享百歲,那些生在末世的愚昧的人,卻想通過辟谷求得長生不死,可悲呀!
原典
問曰:子雲佛經如江海,其文如錦繡,何不以佛經荅吾問,而複引《詩》、《書》,合異爲同乎
牟子曰:渴者不必須江海而飲,饑者不必待放倉而飽。道爲智者設,辯爲達者通,書爲曉者傳,事爲見者明。吾以予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說佛經之語,談無爲之要,譬對盲者說五色,爲聾者奏五音也。
師曠①雖巧,不能彈無弦之琴。狐狢雖煴,不能熱無氣之人。公明儀②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爲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問曰:吾昔在京師,入東觀③,遊太學④,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未聞修佛道以爲貴,自損容以爲上也。吾子曷爲耽之哉
夫行迷則改路,術窮則反故,可不思欤
牟子曰:夫長于變者不可示以詐,通于道者不可驚以怪,審于辭者不可惑以言,達于義者不可動以利也。《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穢。」又曰:「設詐立權,虛無自貴。」修閨門之禮術、時俗之際會,赴趣間隙,務合當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廢也。況至道之蕩蕩,上聖之所行乎
杳兮如天,淵兮如海,不合窺牆之士、數仞之夫,因其宜也。彼見其門,我睹其室,彼采其華,我取其實;彼求其備,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請履之。故禍福之源,未知何若矣。
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褒贊佛行,稱譽其德,高者陵青雲,廣者踰地圻,得無踰其本、過其實平
而仆譏刺,頗得疹中而其病也。
牟子曰:籲!吾之所褒,猶以塵埃附嵩泰,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謗,猶握瓢觚欲減江海,蹑耕耒欲損昆侖,側一掌以翳日光,舉土塊以塞河沖。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不也。
問曰:王喬⑤、赤松⑥八仙之箓,神書百七十卷⑦,長生之事,與佛經豈同乎
牟子曰:比其類,猶五霸⑧之與五帝,陽貨⑨之與仲尼;比其形,猶丘垤之與華恒,涓渎之與江海;比其文,猶虎鞹之輿羊皮,斑纻之與錦繡也。道有九十六種⑩,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無爲之所不貴。焉得同哉!
問曰:爲道者,或辟谷不食而飲酒啖肉,亦雲老氏之術也。然佛道以酒肉爲上戒,而反盒谷,何其乖異乎
牟子曰:衆道叢殘,凡有九十六種,澹泊無爲,莫尚于佛。吾觀老氏上下之篇,聞其禁五味之戒,未睹其絕五谷之語。聖人製七典之文,無止糧之術。老子著五千之文,無辟谷之事。聖人雲:「食谷者智,食草者癡,食肉者悍,盒氣者壽。」世人不達其事,見六禽閉氣不息,秋冬不食,欲效而爲之。不知物類各自有性,猶磁石取鐵,不能移毫毛矣⑾。
問曰:谷甯可絕不
牟子曰:吾未解大道之時,亦嘗學焉。辟谷之法,數千百術,行之無效,爲之無征,故廢之耳。觀吾所從學師叁人,或自稱七百、五百、叁百歲,然吾從其學,未叁載間,各自殒沒。所以然者,蓋由絕谷不食而啖百果,享肉則重盤,飲酒則傾罇,精亂神昏,谷氣不充,耳目迷惑,媱邪不禁。吾間其故何
答曰:《老子》雲:「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徒當日損耳。
然吾觀之,但日益而不損也。是以各不至知命而死矣。且堯舜周孔各不能百載,而末世愚惑,欲服盒辟谷,求無窮之壽,哀哉!
注釋
①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字子野。目盲,善彈琴辨音。
②公明儀:春秋時魯國賢士。曾爲子張寫墓志(《禮記·檀弓》)。他所彈的「清角之操」,相傳是黃帝在泰山聚會衆鬼神時産生的樂曲。據說曲調悲烈(《韓非子·十過》)。 ③東觀:在漢代洛陽南宮,東漢明帝時,班固在此修撰《漢記》。章帝以後成爲藏書之所。
④太學:即國學,古代學校名。漢武帝始置太學。
⑤王喬:又稱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列仙傳》中說他是周靈王的太子,名晉。
⑥赤松:即赤松子,又作赤誦子。傳說中的仙人,神農時候爲雨師。
⑦神書百七十卷:漢順帝時,幹吉在曲陽泉中得到神書一百七十卷,名叫《太平清領書》。論陰陽,講巫術。千吉的徒弟宮崇把書獻給了順帝。有大臣上奏順帝,說這部書妖妄不經,于是被收藏起來。後來張角得到了這部書的大部分。見《後漢書·襄楷傳》。
⑧五霸:一作五伯,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說法不一,通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⑨陽貨:又作陽虎,春秋時魯國人。季氏的家臣,事奉季平子。季平子死後掌握了魯國的國政。
⑩道有九十六種:指九十六種外道。佛家用語。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六個反婆羅門教正統學說的派別,它們的代表人物統稱「六師」。由于其主張與佛教不同,故被稱爲「外道」。六師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每一師有十五種教。六師分別傳授弟子十五種教,是爲九十種。六師又各有一法與弟子不同,合爲九十六種。實際九十六種外道是個概數,也有作九十五種的。見《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五。
⑾猶磁石取鐵,不能移毫毛矣:此句中「鐵」應是「木」「瓦」一類之誤。其意應爲:正如用磁石吸引磚瓦,不能使磚瓦移動一絲一毫。如果按原句,似可譯爲:正如磁石可以吸引鐵,但卻不能吸動絨毛。但是這樣翻譯,與原文語氣不合。
譯文
問:道家術上自稱不會生病,即使生了病也是不用吃藥針灸就能自愈的,有這樣的事嗎?爲什麼佛家有病卻要吃藥針灸呢
牟子說:《老子》說過:「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老,這就不合乎道了,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只有得了道的人,不生長也不壯大,不壯大也不衰老,不衰老也不生病,不生病也不腐朽。所以老子才認爲有身體是人的大禍患。
周武王病了,周公爲他向神明乞求寬宥生命。仲尼患病,子路請求仲尼允許他向鬼神禱告。我看到聖人都會生病,未見過他們不會生病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有數十次幾乎死掉;黃帝敬重岐伯的醫道,接受…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