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牟子理惑論 經典▪P10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診治。這幾位聖人,難道還不如今天的道士嗎?考察道士不會生病這一說法,足以知道那是荒誕不經之談了。

   問:道都講究無爲,在這方面各種道是一致的。你爲什麼卻把它們區別開來,大談它們的差異呢

  這會使學道的人産生更多疑惑,我認爲是多此一舉,有害無益的。

   牟子說:同樣叫作草,但是各種各樣的草有著數不完的特性;同樣都叫作金屬,但是衆多金屬的特性也不可勝數。同屬一類事物而特性不同,萬物都是如此,難道只有道才是這樣的嗎

  過去楊朱和墨翟曾攔住儒生進行辯論,使車子不能過去,人也走不動。孟轲駁倒楊朱和墨翟,儒生們才知道了應該何去何從。

   師曠彈琴,期待以後碰到知音。聖人製定法典,希望仁人君子能夠讀到。寶玉被混放在石頭裏,猗頓爲此哽咽。紫色奪去了紅色的光彩,仲尼爲之歎息。日月並非不明亮,日月暗淡時是因爲烏雲遮住了它的光芒。佛道並非不正確,佛道被誤解是因爲受到左道旁門的連累和影響。所以我要把它們區別開來。仲尼不認爲臧文是聰明的,對微生的率直也不以爲然,仲尼對臧文的「智」和微生的「直」所作的分析,都是具有匡世正人作用的言論,能說是多余而又無益的嗎?

   問:你嘲諷神仙,貶抑怪誕,不相信有長生不死的方法,這是對的。但是你爲什麼偏偏相信佛道能夠使人脫離塵世呢

  佛在別的國家,你沒有到過那裏,更沒見過佛,僅僅看過佛所寫的經文就相信了他。然而看外表是不能知道真實內容的,看影子是不能知道真實形狀的,你不擔心佛的事迹不真實嗎?

   牟子說:孔子說過:「看一個人交些什麼朋友,了解他的生活經曆,觀察他安心做什麼事情,那麼這個人的品性怎麼還能隱蔽得了呢

  」當年呂望和周公互相詢問對方打算如何治理國家,從對方的回答中,他們就都知道了對方國家的以後結局;顔淵乘車外出,看到了東野畢駕車的情形,就斷定了東野畢將要出車禍;在邾隱公朝見魯定公的儀式上,子貢根據公和定公的神情舉止,就預言了他們將不久于人世;仲尼聽了師曠彈的琴曲,就感受出曲子是周文王所作,並從中了解了周文王的爲人;季子聽了周代的傳統音樂,就剖析了周朝和各諸侯國的盛衰大勢。要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何必非要親臨其境、親眼目睹呢?

   原典

   問曰:爲道之人,雲能卻疾不病,弗禦針藥而愈。信有之乎

  何以佛家有病而進針藥邪?

   牟子曰:《老子》雲:「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唯有得道者,不生亦不壯,不壯亦不老,不老亦不病,不病亦不朽。是以老子以身爲大患焉。

   武王居病,周公乞命。仲尼有疾,子路請禱。吾見聖人皆有疾矣,未睹其無病也。神農①嘗草,殆死者數十。黃帝稽首,受針于岐伯②。此之叁聖,豈當不如今之道士乎

  察省斯言,亦足以廢矣。

   問曰:道皆無爲,一也。子何以分別羅列,雲其異乎?更令學者狐疑,仆以爲費而無益也。

   矣子曰:俱謂之草,衆草之性不可勝言;俱謂之金,衆金之性不可勝言。同類殊性,萬物皆然。豈徒道乎

  昔楊墨塞羣儒之路,車不得前,人不得步,孟轲辟之,乃知所從。

   師曠彈琴,俟知音之在後③;聖人製法,冀君子之將睹也。玉石同匮,猗頓④爲之于悒;朱紫相奪⑤,仲尼爲之歎息。日月非不明,衆陰蔽其光。佛道非不正,衆私掩其公。是以吾分而別之。臧文⑥之智,微生⑦之直,仲尼不假者,皆正世之語。何費而無益乎

   問曰:吾子讪神仙、抑奇怪,不信有不死之道,是也。何爲獨信佛道當得度世乎

  佛在異域,子足未履其地,目不見其所,徒觀其文而信其行。夫觀華者不能知實,視影者不能審形,殆其不誠乎

   牟子曰: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昔呂望、周公問于施政⑧,各知其後所以終;顔淵乘驷之日,見東野車⑨之馭,知其將敗;子貢觀邾魯之會⑩,而昭其所以喪;仲尼聞師曠之弦,而識文王之操⑾;季子⑿聽樂,覽衆國之風。何必足履目見乎?

   注釋

   ①神農: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②岐伯:傳說中的名醫。曾與黃帝討論醫道。見《太平禦覽·帝王世紀》。

   ③師曠彈琴:俟知音之在後:《呂氏春秋·仲冬紀》中說:晉平公鑄大鍾,讓人們聽鍾的音調正不正。別人都說音調正,師曠則說不正,應當重新鑄一口鍾。平公說:大家都說音調正啊!師曠說:後世有懂得音律的人,將會知道這口鍾的音調不正,到那時我都會替您感到羞恥!後來出了個叫師涓的人,果然指出了這口鍾的音調不正。所以說師曠想調准音調,是擔心以後有懂音律的人指出錯誤。

   ④猗頓:春秋時魯國人。原本貧窮,經營畜牧業成爲豪富(《史記·貨殖列傳》一說經營鹽業而發家)。

   ⑤朱紫相奪:春秋時候,諸侯原以朱色作爲衣服的正色。後來被紫色衣服代替了。孔子因此說:紫色奪去了大紅色(朱色)的地位,可憎。見《論語· 陽貨》。

   ⑥臧文:即臧文仲,又稱臧孫辰。春秋時魯國大夫。他替一種叫作「蔡」的烏龜蓋了一間屋,雕刻著山形的鬥拱。孔子對此不以爲然,說:這個人的「聰明」怎麼是這樣的呀!見《論語·公冶長》。「臧文之智」,「孔子不假者」即指此。

   ⑦微生:即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時魯國人。以直爽著稱。但是孔子不以爲然,說:誰說微生高直爽?有人向他討一點醋,他卻向鄰居討了醋轉給人家。見《論語·公冶長》。「微生之直」,「孔子不假者」就是指這件事。

   ⑧呂望、周公間于施政:呂望受封于齊,周公受封于魯。他們二人一向交好,互問對方將如何治理國家。呂望說;我將尊重賢士,崇尚功績。周公說:我將講究仁義,崇尚德惠。呂望說:如果這樣,魯國自此就會削弱了。周公說:魯國雖然會削弱,可是按你的辦法治國,齊國就會被旁姓篡奪,不再是呂家的天下了。後來,齊國果然日益強大,進而稱霸,但是傳到二十四世時,田成子占有了齊國。魯國也果然漸漸削弱,傳到叁十四代時就亡國了。見《呂氏春秋·仲冬紀》。

   ⑨東野車:姓東野,名畢。或作東野稷。春秋時魯國人。善于駕車。東野車之稱可能因其善駕車而得,又或許「車」是「畢」之誤。《孔子家語》卷五載:魯定公問顔回:你也聽說過東野畢善于駕馭嗎?顔回說:他雖然善于駕馭,但是我看他的馬肯定會跑傷的。定公聽了不高興。一二天後,東野畢駕車的馬果然跑垮了。定公急忙把顔回請來求教。顔回說:我見他讓馬一路急跑,馬的力氣快用盡了,仍然催馬不止,所以知道會有這種結果。

   ⑩子貢觀邾魯之會:邾隱公在春天來朝見魯定公,邾隱公進獻禮品時擡著頭,仰著臉,魯定公接受進獻時卻低著頭。子貢看到了這一情景就說:根據生死存亡的道理來看,這兩個人都快死了。高仰說明邾隱公驕傲,卑俯表明魯定公衰弱。驕傲就離動亂不遠了,衰弱就快要生病了。魯定公是主人,他將先一步死去。果然,到了這一年的夏天魯定公就死了。孔子說:賜(子貢)不幸而言中啊!見《左傳·定公十五年)。

   ⑾仲尼識文王之操,《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向師襄子(春秋時衛國樂官,本書記爲師曠,並非同一人)學琴,有一天忽有心得說:我從琴曲中知道作者的爲人了。面孔黯黑,身材颀長,高視遠望,猶如統治了四海,除了周文王還能有誰呢?師襄子聽了肅然起敬,說:這支曲子正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啊!

   ⑿季子:即季劄,又稱公子劄。春秋時吳國人。吳王諸樊的弟弟。因曾經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又稱延陵季子。他出使魯國時,欣賞到周代各地的傳統音樂,根據樂曲,他就預見到了周朝和各個諸侯國的盛衰大勢。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譯文

   問:我曾經遊曆于阗國,屢次與沙門、道士打交道,我提出問題請教他們,那些沙門和道上都無言以對,大多數人改變了志趣和信仰,唯獨你難以改變嗎?

   牟子說:羽毛在高空中遇到風就被吹跑了;小石子在小溪裏被水一沖就滾動了,而泰山不會被大風吹動,盤石不會被急流沖走。梅樹和李樹遇到霜雪就會落葉,而松柏在霜雪中卻不會凋零。你所見到的那些道人,一定是學而不通、見識不廣,所以才會退縮。即使像我這麼愚笨的人,你都問不倒,何況碰到那些已經精通了道的人呢!你自己不思悔改,反而想改變別人,我從沒聽說過仲尼追隨盜跖,湯、武效法桀、纣的。

   問:神仙作起法術,可以在秋冬兩季不吃東西,或者把自己關在屋子裏許多天不出來,可以說是恬靜寡欲到極點了。我認爲這是值得崇敬的。大概佛道是趕不上了!

   牟子說:把南說成了北,還自以爲沒有迷惑;把西當成了東,還自以爲不糊塗。你這是用鹦枭來嘲笑鳳凰,拿蝼蟻來嘲笑龜龍啊!蟬可以不吃東西,但是君子不認爲它是尊貴的。蛙和蟒可以在洞穴中冬眠,但是聖人並不敬重它們。孔子說:「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中,人是最尊貴的。」沒聽說有誰主張敬重蟬和蟒,況且生活中本來就有人吃菖蒲而不吃桂姜,也有人不飲雨露而喝醋漿。

   毫毛雖然細小,然而仔細看是可以看到的。泰山雖然高大,但是用後背對著它也就看不見它。人的志向或者長久或者不長久,人的意志或者堅定或者不堅定。魯國敬重季氏而鄙視仲尼,吳國把宰嚭看成賢人而認爲伍子胥是不肖之徒。你的看法不也是屬于這一類嗎?

   問:道家說,堯、舜、周公、孔子及其七十二個弟子,都是不死而成仙的。佛家則說,人都有一死,誰也免不了。那一種說法對呢

   牟子說:堯舜等人不死成仙的說法乃是妖妄之言,聖人從來沒有這樣說過。《老子》說:「天和地尚且不能長久,何況人呢

  」孔子說:「賢人逃避惡濁的社會而隱居起來。」就「仁和孝常存」了。

   我看過六藝,讀過聖賢們的傳…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