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界,非二乘外道之所能得,此则是「正智」。此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普摄一切佛法,大慧,汝等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也劝他人,使其也通达,既已通达,心则不随名相流转。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名相等五法及遍计所执三自性,以及眼等八种识,
人无我和法无我二种无我法,普摄一切大乘法。
五法中的名、相及分别,为二种自性所摄,
正智与如如二种法,则属於圆成实。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之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渐修诸地,具诸佛法,至於自证之位。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五法自性诸识无我,所谓名、相、分别、正智、如如。若修行者,观察此法,人於如来自证境界,远离常断、有无等见,得现法乐甚深三昧。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诸识无我,於心所现,见有外物而起分别,非诸圣人。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别
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於色,覆障圣智,起贪、瞋、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缠缚,堕於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
大慧,此中相者,谓眼识所见,名之为色,耳、鼻、舌、身、意识得者,名之为声、香、味、触、法,如是等我说为相。分别者,设施众名,显示诸相,谓以象、马、步车、男女等名,而显其相,此事如是决定不异,是名分别。正智者,谓观其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堕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已,得无照现境,升欢喜地,离外道恶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犹如幻等,证自圣智所行之法,离臆度见,如是次第乃至法云。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放满足,成于如来。成如来已,为众生故,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满十无尽愿,足名菩萨摩诃萨人於如如之所擭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为三性入五法中,为各有自相
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人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大慧,於自心所现生执著时,有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皆是不实,唯妄计性。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大慧,声闻、绿觉、菩萨、如来自证圣智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别;彼名彼相毕竟无有,但是妄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乃至觉灭,是名如如。大慧,真实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则如如相,我及诸佛随顺证人,如其实相,开示演说,若能於此随顺悟解,离断离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大慧,此五种法、三性、八识、二无我,一切佛法普皆摄尽。大慧,於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含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我法,普摄於大乘。
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
正智与如如,是则因成相。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如经中说,过去、未来及现在诸佛如恒河沙,无量无数,应当如何对侍这种说法
是依如来所说,我随顺执取,还是另有他义?请世尊为我讲说。
佛告诉大慧:不要依言说随顺执取。大慧,三世诸佛,非如恒河沙,为什么呢?如来殊胜无上,超诸世间,世间无物可以比拟。大慧,我说恒河沙,只为借此略作比喻而已,因为愚痴凡夫及诸外道,常常执著常与无常诸恶见,增长生死轮回,为使其厌离生死,故说佛容易成就也像恒河沙那样很容易遇到,众生可以得到佛之教化,如果说遇佛如遇优昙鉢花一样难,他便闻而怯步,不精进学佛,所以我说诸佛如恒河沙,无量无数。有时我又对信受佛法者说遇佛如同遇优昙钵花一样难。大慧,优昙钵花,过去不曾见过,现在也见到,将来也不会见到,如来则不论於过去、现在、未来部可以见到。因此,大慧,这样的譬喻,非说真实法。真实法者,内证圣智所行境界,世间无物可以比拟,非凡夫心识所见之相,故非愚痴凡夫之所能信受。
大慧,如来法身,非诸心识所见之相,非是世间事物之所能比拟,但有时也以恒河沙作譬喻,此乃方便说,并不相矛盾。大慧,譬如恒河沙,为龟、鱼、象、马之所践踏,但并不因此而生分别,也不因此而生垢浊,诸佛之力,犹如恒河沙,外道龟鱼,竞相扰乱,而佛不起一念分别。为什么
诸佛如来大悲本愿,为诸众生普入三昧,皆得安乐,如恒河沙,无有爱憎等等分别。
大慧,譬如恒河沙,是大地自性,劫尽大火,烧一切物,而其地性,丝毫不舍,常与火之大种并生。诸愚痴凡夫,说地被烧,而地实不能烧,因为火之大种,不离於地。大慧,如来法身,也是这样,如恒河沙,终不坏灭。大慧,譬如恒河沙,无数无量,如来光明,也是这样,为了成就无量众生,普照一切诸佛大会。大慧,譬如恒河沙,住沙自性,不更改变作它物,如来也是这样,於世间中不生不灭,断绝一切生灭之因。大慧,譬如恒河沙、取不见减少,放不见增多,诸佛也是这样,以方便智慧成熟众生,无增亦无减。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法身非是色身;大慧,若是色身,则有坏灭,因法身非是色身,所以无有坏灭;大慧,譬如恒河沙,如有人欲压其沙而得酥油,终不可得,因为沙中本无有油。大慧,如来也是这样,为众生烦恼所压,欲令其舍去自性法界、深心本愿,也不可得。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本来无烦恼,大悲本愿本来具足;大慧,譬如恒河沙,随水而流动,如来也是这样,随顺涅槃之流,所以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大慧,如来说法虽随顺涅槃之流,并无去来之义,若如来有去义,则应是无常,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得知,如何说去
大慧,去来是断义,凡愚不知诸法随涅槃而无去来。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若生死本际不可得知,为何说言众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脱
佛说:大慧,无始虚伪过习因灭了,了知外境乃是自心所现,转一切分别妄想,是名解脱,并非断灭边,所以不得言无边也,无边际者,只是虚妄分别之异名尔。大慧,离开虚妄分别之心,无所谓众生,以佛法智慧观察,一切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大慧,一切诸法只是自心分别所见,因不了知,於分别心起虚幻诸法,了知诸法是自心所见,则不妄生分别。
其时,世尊重说颂曰:
观察诸佛如来,譬如恒河之沙,
不坏灭亦无来去,如此能见佛。
譬如恒河之沙,离一切之过失,
常常顺水而流,佛体也是这样。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经中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恒河沙,此当云何
为如言而受
为别有义
佛告大慧:勿如言受,大慧,三世诸佛非如恒沙,何以故
如来最胜超诸世间,无与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为其喻耳,我以凡愚诸外道等,心恒执著常与无常恶见,增长生死轮回,令其厌离,发胜希望,言佛易成,易可逢值;若言难遇如优昙华①,彼便退怯,不勤精进,是故我说如恒河沙;我复有时观受化者,说佛难值如优昙华。大慧,优昙鉢华,无有曾见、现见、当见,如来则有已、现、当见。大慧,如是譬喻非说自法,自法者内证圣智所行境界,世间无等过诸譬喻,一切凡愚不能信受。
大慧,真实如来超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於中而立譬喻,然亦有时而为建立,言恒沙等,无有相违。大慧,譬如恒沙,龟、鱼、象、马之所践踏,不生分别,恒净无垢,如来圣智,如彼恒河,力通自在,以为其沙,外道龟,鱼竞来扰乱,而佛不起一念分别。何以故
以如来本愿,以三味乐普安众生,如恒河沙,无有爱憎,无分别故。
大慧,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本性,恒与火大俱时生故,诸凡愚人,谓地被烧,而实不烧,火所因故。如来法身亦复如是,如恒河沙,终不坏灭。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为欲成就无量众生普一切诸佛大会。大慧,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变而作余物,如来亦尔,於世间中不生不灭,诸有生因,悉已断故。大慧,譬如恒沙,取不知减,投不见增,诸佛亦尔,以方便智成熟众生,无减无增,何以故
如来法身无有身故。大慧,以有身故,而有灭坏,法身无身,故无灭坏。大慧,譬如恒沙,虽苦压治,欲求酪油,终不可得,如来亦尔,虽为众生苦所压,乃至蠢动未尽涅槃,欲令舍於法界中,深心愿乐,亦不可得,何以故
具足成就大悲心故。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来亦尔,所有说法莫不随顺涅槃之流,以是说言诸佛如来如恒河沙。大慧,如来说法,不随於趣。趣是坏义,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说趣
大慧,趣义是断,凡愚莫知。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若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众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脱
佛言:大慧,无始虚伪过习因灭,了知外境自心所现,分别转依名为解脱,非灭坏也。是故,不得言无边际。大慧,无边际者,但是分别异名。大慧,离分别心无别众生,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大意,一切诸法唯是自心分别所见,不了知故,分别心起,了心则灭。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观察诸导师,譬如恒河沙,
非坏亦非趣,是人能见佛…
《楞伽经 刹那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