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 刹那品第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境界,非二乘外道之所能得,此則是「正智」。此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普攝一切佛法,大慧,汝等應以自智善巧通達,也勸他人,使其也通達,既已通達,心則不隨名相流轉。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名相等五法及遍計所執叁自性,以及眼等八種識,

  人無我和法無我二種無我法,普攝一切大乘法。

  五法中的名、相及分別,爲二種自性所攝,

  正智與如如二種法,則屬於圓成實。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願爲我說五法自性諸識無我差別之相,我及諸菩薩摩诃薩,善知此已,漸修諸地,具諸佛法,至於自證之位。

  佛言:谛聽,當爲汝說。大慧,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所謂名、相、分別、正智、如如。若修行者,觀察此法,人於如來自證境界,遠離常斷、有無等見,得現法樂甚深叁昧。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於心所現,見有外物而起分別,非諸聖人。

  大慧白言:雲何不了而起分別

  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隨流動見種種相,計我、我所,染著於色,覆障聖智,起貪、瞋、癡,造作諸業,如蠶作繭,妄想纏縛,墮於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輪,循環不絕,不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見,妄分別起,離能、所取及生住滅,謂從自在時節微塵勝性而生,隨名相流。

  大慧,此中相者,謂眼識所見,名之爲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爲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爲相。分別者,設施衆名,顯示諸相,謂以象、馬、步車、男女等名,而顯其相,此事如是決定不異,是名分別。正智者,謂觀其相,互爲其客,識心不起、不斷、不常,不墮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大慧,菩薩摩诃薩以其正智觀察名相,非有非無,遠離損益二邊惡見,名相及識本來不起,我說此法名爲如如。

  大慧,菩薩摩诃薩住如如已,得無照現境,升歡喜地,離外道惡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猶如幻等,證自聖智所行之法,離臆度見,如是次第乃至法雲。至法雲已,叁昧諸力自在神通開放滿足,成于如來。成如來已,爲衆生故,如水中月普現其身,隨其欲樂而爲說法,其身清淨,離心意識,被弘誓甲,具足滿十無盡願,足名菩薩摩诃薩人於如如之所擭得。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爲叁性入五法中,爲各有自相

  佛言:大慧,叁性、八識及二無我悉人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計性;以依彼分別心、心所法俱時而起,如日與光,是緣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壞故,是圓成性。大慧,於自心所現生執著時,有八種分別。起此差別相,皆是不實,唯妄計性。若能舍離二種我執,二無我智即得生長。大慧,聲聞、綠覺、菩薩、如來自證聖智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攝入此五法中。

  複次,大慧,五法者,所謂相、名、分別、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爲相;依彼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異,是名爲名;施設衆名,顯示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別;彼名彼相畢竟無有,但是妄心展轉分別,如是觀察乃至覺滅,是名如如。大慧,真實決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則如如相,我及諸佛隨順證人,如其實相,開示演說,若能於此隨順悟解,離斷離常,不生分別,入自證處,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大慧,此五種法、叁性、八識、二無我,一切佛法普皆攝盡。大慧,於此法中,汝應以自智善巧通達,亦勸他人,含其通達,通達此已,心則決定不隨他轉。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我法,普攝於大乘。

  名相及分別,二種自性攝,

  正智與如如,是則因成相。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如經中說,過去、未來及現在諸佛如恒河沙,無量無數,應當如何對侍這種說法

  是依如來所說,我隨順執取,還是另有他義?請世尊爲我講說。

  佛告訴大慧:不要依言說隨順執取。大慧,叁世諸佛,非如恒河沙,爲什麼呢?如來殊勝無上,超諸世間,世間無物可以比擬。大慧,我說恒河沙,只爲借此略作比喻而已,因爲愚癡凡夫及諸外道,常常執著常與無常諸惡見,增長生死輪回,爲使其厭離生死,故說佛容易成就也像恒河沙那樣很容易遇到,衆生可以得到佛之教化,如果說遇佛如遇優昙鉢花一樣難,他便聞而怯步,不精進學佛,所以我說諸佛如恒河沙,無量無數。有時我又對信受佛法者說遇佛如同遇優昙缽花一樣難。大慧,優昙缽花,過去不曾見過,現在也見到,將來也不會見到,如來則不論於過去、現在、未來部可以見到。因此,大慧,這樣的譬喻,非說真實法。真實法者,內證聖智所行境界,世間無物可以比擬,非凡夫心識所見之相,故非愚癡凡夫之所能信受。

  大慧,如來法身,非諸心識所見之相,非是世間事物之所能比擬,但有時也以恒河沙作譬喻,此乃方便說,並不相矛盾。大慧,譬如恒河沙,爲龜、魚、象、馬之所踐踏,但並不因此而生分別,也不因此而生垢濁,諸佛之力,猶如恒河沙,外道龜魚,競相擾亂,而佛不起一念分別。爲什麼

  諸佛如來大悲本願,爲諸衆生普入叁昧,皆得安樂,如恒河沙,無有愛憎等等分別。

  大慧,譬如恒河沙,是大地自性,劫盡大火,燒一切物,而其地性,絲毫不舍,常與火之大種並生。諸愚癡凡夫,說地被燒,而地實不能燒,因爲火之大種,不離於地。大慧,如來法身,也是這樣,如恒河沙,終不壞滅。大慧,譬如恒河沙,無數無量,如來光明,也是這樣,爲了成就無量衆生,普照一切諸佛大會。大慧,譬如恒河沙,住沙自性,不更改變作它物,如來也是這樣,於世間中不生不滅,斷絕一切生滅之因。大慧,譬如恒河沙、取不見減少,放不見增多,諸佛也是這樣,以方便智慧成熟衆生,無增亦無減。爲什麼呢

  因爲如來法身非是色身;大慧,若是色身,則有壞滅,因法身非是色身,所以無有壞滅;大慧,譬如恒河沙,如有人欲壓其沙而得酥油,終不可得,因爲沙中本無有油。大慧,如來也是這樣,爲衆生煩惱所壓,欲令其舍去自性法界、深心本願,也不可得。爲什麼呢

  因爲如來本來無煩惱,大悲本願本來具足;大慧,譬如恒河沙,隨水而流動,如來也是這樣,隨順涅槃之流,所以我說諸佛如來如恒河沙;大慧,如來說法雖隨順涅槃之流,並無去來之義,若如來有去義,則應是無常,生死本際不可得知,既不可得知,如何說去

  大慧,去來是斷義,凡愚不知諸法隨涅槃而無去來。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若生死本際不可得知,爲何說言衆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脫

  佛說:大慧,無始虛僞過習因滅了,了知外境乃是自心所現,轉一切分別妄想,是名解脫,並非斷滅邊,所以不得言無邊也,無邊際者,只是虛妄分別之異名爾。大慧,離開虛妄分別之心,無所謂衆生,以佛法智慧觀察,一切內外諸法,知與所知,悉皆寂滅。大慧,一切諸法只是自心分別所見,因不了知,於分別心起虛幻諸法,了知諸法是自心所見,則不妄生分別。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觀察諸佛如來,譬如恒河之沙,

  不壞滅亦無來去,如此能見佛。

  譬如恒河之沙,離一切之過失,

  常常順水而流,佛體也是這樣。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如經中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恒河沙,此當雲何

  爲如言而受

  爲別有義

  佛告大慧:勿如言受,大慧,叁世諸佛非如恒沙,何以故

  如來最勝超諸世間,無與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爲其喻耳,我以凡愚諸外道等,心恒執著常與無常惡見,增長生死輪回,令其厭離,發勝希望,言佛易成,易可逢值;若言難遇如優昙華①,彼便退怯,不勤精進,是故我說如恒河沙;我複有時觀受化者,說佛難值如優昙華。大慧,優昙鉢華,無有曾見、現見、當見,如來則有已、現、當見。大慧,如是譬喻非說自法,自法者內證聖智所行境界,世間無等過諸譬喻,一切凡愚不能信受。

  大慧,真實如來超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於中而立譬喻,然亦有時而爲建立,言恒沙等,無有相違。大慧,譬如恒沙,龜、魚、象、馬之所踐踏,不生分別,恒淨無垢,如來聖智,如彼恒河,力通自在,以爲其沙,外道龜,魚競來擾亂,而佛不起一念分別。何以故

  以如來本願,以叁味樂普安衆生,如恒河沙,無有愛憎,無分別故。

  大慧,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本性,恒與火大俱時生故,諸凡愚人,謂地被燒,而實不燒,火所因故。如來法身亦複如是,如恒河沙,終不壞滅。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複如是,爲欲成就無量衆生普一切諸佛大會。大慧,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變而作余物,如來亦爾,於世間中不生不滅,諸有生因,悉已斷故。大慧,譬如恒沙,取不知減,投不見增,諸佛亦爾,以方便智成熟衆生,無減無增,何以故

  如來法身無有身故。大慧,以有身故,而有滅壞,法身無身,故無滅壞。大慧,譬如恒沙,雖苦壓治,欲求酪油,終不可得,如來亦爾,雖爲衆生苦所壓,乃至蠢動未盡涅槃,欲令舍於法界中,深心願樂,亦不可得,何以故

  具足成就大悲心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來亦爾,所有說法莫不隨順涅槃之流,以是說言諸佛如來如恒河沙。大慧,如來說法,不隨於趣。趣是壞義,生死本際不可得知,既不可知,雲何說趣

  大慧,趣義是斷,凡愚莫知。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若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衆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脫

  佛言:大慧,無始虛僞過習因滅,了知外境自心所現,分別轉依名爲解脫,非滅壞也。是故,不得言無邊際。大慧,無邊際者,但是分別異名。大慧,離分別心無別衆生,以智觀察內外諸法,知與所知悉皆寂滅。大意,一切諸法唯是自心分別所見,不了知故,分別心起,了心則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觀察諸導師,譬如恒河沙,

  非壞亦非趣,是人能見佛…

《楞伽經 刹那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