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即诸字各各各差别,如从阿字直至呵字;文身者,即音韵屈曲长短高下等。此外,句身者,如足迹,如街巷中人及象马诸牲畜之足迹,循其足迹即可找到人或畜;名身者,如受、想、行、识四蕴,非有形可见,故以名说;文身者,即是名之实性相,由文而显。如此即是所谓的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你应修学。
其时,世尊重说烦曰:
显体之名身与释义之句身,以及名句所依之文字;
愚痴凡夫虚妄计著,有如大象溺於污泥之中;
此外,大慧,未来世中,有诸邪智恶觉观者,因邪见一异、俱不俱等,以一异、俱不俱等四句问於智者,智者即回答道:「此非是正问。」邪智之人又问道:「色与无常是异或是不异
涅槃与诸生死有为法是异或是不异
相与所相是异或是下异
依与所依是异或是不异
造与所这是异或是不异
见与所见是异或是不异
大地与微麈是异或是不异
智与智者是异或是不异
」凡此诸问,都属无记,世尊说都不应予以回答,因为愚夫无有智慧,这些问题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佛为使他们离常断邪见,故不予作答。大慧,无记事,不作答,这是为了使外道反思而自得觉悟,永得出离造作者之邪见。
又,大慧,外道计苦有造作者,认为命即是身。命与身为一为异,此皆属无记邪论。大慧,外道愚痴说无记邪论,这不是我佛效法之法,大慧,我佛法中说汇远离能取、所取,於能、所取不起分别,所以我佛法中不予回答。大慧,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能了达诸法唯是自心所现,对於这种人,当以四种记论为其说法开示,视其根机,因时而异,我以四种记论置答。
又,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
因为一切法离能作、所作,无有作者。何故一切法无自性
因为以圣智观察一切法均不可得。何故一切法无去来
因为一切之自相、共相均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故一切法不灭
因为一切法体空无自性,相不可得。何故一切法无常
因为一切相起即灭,无有常性。何故说一切法常
因为诸法本无生灭,起即不起,无常之性常,是故说一切法常。
原典
复次,大慧,我当说名句①、文身②相,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能开悟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依於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身;文身者,谓由於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复次,大慧,句身者,谓句事究竟;名身者,谓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文身者,谓长短高下。复次,句身者,如足迹,如街巷中入畜等迹。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是名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汝应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名身与句身,及字身差别;
凡愚所计著,如象溺深泥。
复次,大慧,未来世中,有诸邪皆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与无常为异为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依所依,造所造,见所见,地与微尘,智与智者,为异为不异
」如是等不可记事,次第而问,世尊说此当止记答。愚夫无智,非能所知,佛欲合其离惊怖处,不为记说。大慧,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离作者见故。
大慧,诸外道从今地有作者,作如是说,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说,名无记论。大慧,外道痴惑说无记论,非我教中。大慧,我教中说离能、所取,不起分别。云何止
大慧,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见,彼应可止。大慧,诸佛如来以四种记论③,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别时说,以根未热且止说故。
复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
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何以一切法无自性
以证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无来去
以自相、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何故一切法不灭
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无常
谓诸相起无常性故。何故一切法常
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注释
①名句:显示体为名,诠释义为句。如「诸行无常」,「诸行」二字是名,「无常」二字是句。《成唯识论》以诠释自性为名,以诠释差别为句。
②文身:名句所依之文字,二字以上者为「身」。
③四种记论:又称为「四答」。按《大智度论》说法,一者一向记,如问一切众生皆当死否?应肯定答之曰:一切众生皆当死;二分别记,如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
应分别作答;三是反诘记,如问人为胜为劣
即应反问之,相对於什么而言?四舍置记,如问五蕴与有情人生是一或是异
此类问题不予作答。
译文
其时,大意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诸须陀洹、须陀洹果行相差别,使我及诸大菩萨,了知通达须陀洹、靳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因行果位之种种差别相,而为众生宣讲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人无我、法无我),净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渐渐通达菩萨诸地,进而入於如来所证境界,得佛法身,为利乐有情、饶益众生,请佛为说四果差别之相。
佛说:大慧,你等认真听著,我当为你等宣说。
大慧说:是的。
佛说:大慧,诸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有三:即上、中、下三种。大慧,下者未断欲界之惑,须人间、天上七往返方能证得阿罗汉界;中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罗汉果;上者即此一生得阿罗汉果。
大慧,此三种人断除三种惑见:一者身见(於五蕴执有实我之邪见),二者疑见(疑佛说是否为正),三者戒禁取见(随顺外道之种种非理之戒禁并以之为最胜),以上上之智,断种种惑见,证得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即俱生与分别,如依缘起而有妄计性。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着性生,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愚昧凡夫妄加执著,犹如渴兽於阳焰妄生水想,此即分别身见,执有我、我所,因无智慧的缘故,从无始世以来即与它相应。须陀洹能见人无我,即时可得舍此分别身;大慧,俱生身见者,即普观自身及与他身,受、想、行、识诸蕴与色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
色蕴如此,余四蕴亦然,如是观察,明见有无俱妄不实,五蕴无体,身见即断。
大慧,疑相者,谓於所证之四圣谛法善见其相,断除先前所说的二种身见,於诸法中不生疑心,亦不生於尊者以为尊相,是净与不净,如此是名疑相。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取见
因为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之戒,知有生处即有诸苦故。取此戒禁取见者,盖由於诸愚痴凡夫,於三有中,求五欲乐,苦行修习,愿生彼处,须陀洹人不取未来受生处五欲乐,唯求所证最胜无漏四真谛理无分别法,方便受持,修行正戒,是名断戒禁取见。大慧,须陀洹人舍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种惑障,离贪瞋痴三大根本烦恼。
大慧对佛说:贪有多种,舍那一种贪
佛说:大慧,舍於女色之贪,知此现时欲乐,来生必定受苦,须陀洹不取此种贪,以得三昧乐行故,非离涅槃贪(须陀洹不像菩萨,尚贪求涅槃)。
大慧,如何是斯陀含果
谓不了色相自性,起色分别,故尚须一往来於人天,善修禅定智慧,至我见不生,诸苦尽除,而得涅槃,此是名斯陀含。
大慧,如何是阿那含果
谓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自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烦恼习不起,舍离诸惑,更不还生欲界,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招致诸苦之烦恼业悉已断尽,是名阿罗汉。
大慧说:世尊,阿罗汉有三种,即趣寂定性罗汉、已退还发菩提心之不定种性罗汉、佛所变化示现罗汉,世尊所说,是指哪一种阿罗汉
佛说:大慧,此说趣寂定性罗汉,非是其它二种阿罗汉。其它二种阿罗汉是指,退已还发大菩提心者,已曾发善巧广大行愿成熟有情佛所化者,为庄严诸佛国土及其眷属,於彼示生作阿罗汉者。
大慧,於妄想众生处说种种法,断诸烦恼所证四果之禅者及诸禅三昧,本性皆离虚妄之故,唯自心量虚妄所见得果相而已。大慧,若须陀洹这样想:我已断除诸惑见,此则有二种失,即我见及诸惑见悉未断除。又,大慧,若欲超过声闻乘诸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四空定,得如来三昧者,应当远离自心所现诸相。大慧,声闻即以想受灭定为最高境界,若说它是超过自心量所现的境界,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因它是不离心的缘故。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诸须陀洹①、须陀洹果行差别等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闻是义故,於须陀洹、斯陀含②、阿那含③、阿罗汉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为众生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於诸地相渐次通达,获於如来不可思议智慧境界,如众色摩尼,普令众生悉得饶益。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诸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有三:谓下中上。大慧,下者於诸有中极七反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於此生而人涅槃。
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谓身见④、疑⑤、戒禁取⑥,上上胜进得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如依缘起有妄计性。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着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执著,犹如渴兽妄生水想。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见人无我即时舍离。大慧,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舍身见故,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於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分别断故。於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於余生大师想为净不净,是名疑相。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谓以明见生处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谓诸凡愚於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於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
《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