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④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於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无我。

  注释

  ①无生法忍: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心,亦即悟诸法不生不灭之理。

  ②梵释四天:指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四天王即居於须弥山腰之由犍陀罗山的四个山头上的帝释天四将。

  ③应正等觉:即「应供」与「正等觉」。「正等觉」又称「正遍知」,与「应供」均为佛之名号。

  ④奢摩他:又称「舍摩他」、「奢摩陀」,禅定七名之一,意为「止息」、「寂静」。

  译文

  其时,楞伽王承蒙佛之应允,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花的宝山之顶,从座而起,为众多采女所围绕簇拥,顿时又化作无数种颜色之花,种种花香、末香、涂香以及幢幡、冠佩、璎珞等种种世间所未曾见的装饰;又变化作欲界之各种乐器,超过於诸天龙神及乐神乾闼婆之所有者;更变化作十方佛土以前所曾见过的种种乐器;再复化作大宝罗网,盖覆於诸佛菩萨之上;又化作种种上妙衣服,并竖立起幢幡以为供养。做完这一切後,楞伽王即升至虚空,有七多罗树高。在虚空中又变化出种种彩云以作供养,并奏出种种音乐,音乐声自空中而下,环绕下息。

  其时,楞伽王即坐於如大莲花之宝山顶上,极是欣悦恭敬地说:我今欲问如来二种义,此二义我从前已经请教过过去诸佛,过去诸佛也已经为我解说过,我今所问仍是此如来二义,但愿世尊慈悲,更为解说。世尊,变化佛曾说,此二义不是根本佛所说,根本佛说三昧乐法门,不说虚妄分别法门。善哉!世尊於一切法自在无碍,但愿世尊悲怜我等,进一步宣说此如来二义,一切佛子都十分想听世尊演说。

  其时,世尊告诉楞伽王说:此二义你应当问,我也应当为你等宣说。

   当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用各种宝物庄严其身,并应声道:如来常说,一切法都应该舍去,更何况非法

  为什么必须舍去一切法及非法呢

  那么,何者是法

  何者是非法呢

  法如果应该舍弃,为什么有二法之分呢

  有二法之分,即是虚妄分别之相,诸如有体无体,有实无实,都是一种虚妄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之相,就像毛轮住於不净之境一样,法性本来就是这样,如何舍弃

  其时,佛对楞伽王说:愣伽王,你难道不曾看见过瓶等无常之物吗

  愚妄凡夫为假相所迷惑,於中虚妄分别此是瓶,彼是非瓶,你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为法

  何者为非法

  这是凡夫之所分别,非是圣智见。在凡夫眼裏,有此种相、那种相,智者不为各种假相所迷惑。楞伽王,譬如用火燃烧宫殿园林,看到种种烟焰,但其火性是一,所出现的种种烟焰,是由各种长短大小不同之木料所产生的,你今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是法

  何者是非法

  楞伽王,如一颗种子,生芽、长枝、开花并结出种种果实。外法是这样,佛法也是如此。以无明为缘,生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因缘而生,有苦乐、美丑、语默、行止诸种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所堕之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之种种差别。楞伽王,不但以上所言诸法有如是差别,就是修行者修各种观行时,由於各自之智慧、境界不同,所见亦各有差别,何况法与非法,岂能无种种差别

  楞伽王,法与非法之差别,应知此均属相分别。

  楞伽王,何者是法

  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法存在,这是导致有种种法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此之种种法,均应舍离,不应该於中取分别之相。能洞见自心法性,则能做到无所执著。诸如瓶等事物,乃是凡愚之所虚妄分别执著,本无有体,诸修行者,如能以理如实观察,即为舍离诸法。楞伽王,何者非法

  所谓诸法无自性、无形相,永远抛弃一切虚妄分别,如实观察诸法若有若无,达到这种境界,其余妄见皆不生起,这就叫舍离非法。此外,还有一种「非法」,亦即如兔角、石女儿等,皆无自性相,不可分别只是随世俗言说,而有其名,不像瓶等,看得见摸得著,以其不是诸识之所能取著,这种分别亦应该舍离。这就是舍离法与非法。

  楞伽王,你刚才所问的,我已经回答完了。楞伽王,你说你於过去诸如来处所已经问过此义,彼诸如来曾为你作过解说。楞伽王,你所说的「过去」本身,乃是一种「分别」,说「未来」亦是一样。我与过去诸佛并没有什么差别。楞伽王,诸佛所说之法,皆离分别,超出戏论,非如有色有相之物,只有圣智能够证知。为了使众生得到安乐,因而才演说。因其是无相之智,故称之为如来,因此,如来者,以智为体;因以智为身,因此不可分别,既无能分别,亦无所分别,不可以众生相妄加分别。何以无能分别

  因有意识而才有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诸相,因此,无能分别,亦无所分别,譬如壁上彩书之众生,无有觉知,世间的众生也是这样,无有[业],亦无[果报」,一切诸法也是这样,不可闻不可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幻术所变,凡夫外道不识此理。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否则,则是分别见,由虚妄分别,有二元之对待。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下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声响,便生错觉,分别取著,以自心取自心,法与非法也是一样,实乃虚妄分别的产物,对此如不能舍离,只会更加增长虚妄之见,永远不得寂灭。若了达虚妄寂灭一缘,则是最胜三昧,由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妙净明心而为境界。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从座而起,诸采女众之所围绕,化作无量种种色花,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幢幡、幰盖、冠佩、璎珞,及余世间未曾见闻种种胜妙庄严之具。又复化作欲界所有种种无量诸音乐器,过诸天龙乾闼婆等一切世间之所有者;又复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见诸音乐器;又复化作大宝罗网遍覆一切佛菩萨上;复现种种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为供养,作是事已,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於虚空中复雨种种诸供养云,作诸音乐,从空而下。

  即坐第二日电光明如大莲花宝山顶上,欢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问如来二义,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我今亦欲问於是义,唯颐如来为我宣说。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善战!世尊,於法自在,唯愿哀憨,说此二义,一切佛子心皆乐闻。

  尔时,世尊告彼王言:汝应间,我当为汝说。

  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诸庄严具以严其身,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

  何者是法

  何者非法

  法若应舍,云何有二

  有二即堕分别相中,有体无体,是实非实,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①无差别相,如毛轮住非净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败坏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别,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各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於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堕於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

  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

  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於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瓶等诺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诸观行人以毗鉢舍那②如实观察,名舍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

  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但堕世俗,说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识之所取,如是分别,亦应舍离。是名舍法与舍非法。

  楞伽王,汝先所问,我已说竟。楞伽王,汝言我於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肢诸如来已为我说。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分别。何故不能分别

  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於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镜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中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注释

  ①阿赖耶识:亦作「阿梨耶识」、「阿刺耶识」、「藏识」、「无没识」等,瑜伽行派所立心法「八识」的第八识,具有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之义。

  ②毗鉢舍那:又作「毗婆舍那」,意译为「观」,观见事理之谓。

  

  

《楞伽经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