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国土大城众宝山林,这一切现在都那裏去了
难道是梦中所见吗
难道是幻化而成的吗
或者犹如幻有实无之乾闼婆城
或者眼睛有了毛病
或者为阳焰微尘的反映所迷惑
或者如梦中见石女生子
或者如烟焰旋火轮
旋即又想:世上一切诸法大概都是这样,本来实无其物,都是自心虚妄分别的结果,凡夫迷惑,不懂得这个道理。实际上,世上无有能见,也无所见,无有能说,也无所说,见佛听法都是虚妄分别,正如刚才所看到的,不能说是见到了佛,不起分别才能真正见到佛。
其时,罗婆那王当即开悟,弃除了一切杂染,证得诸法唯是自心所变现,住於无虚妄分别之境地,由於以往所种善根,得如实见一切法,了达外境即是自心,能以自智慧善巧观察,永离於一切邪见臆想,善於修行,为修行师,能於自身显种种色像,得种种大方便解,善知诸地精进之相,善观各种心识自体,断除三界相绩身见,远离外道各种执著,以自智觉悟入於如来之藏,直趣佛地。
其时,听到虚空中及宫殿裏都发出这样的声音:善哉!大王,像你所修学的,诸修行者都应该这样修学,应当这样见一切如来,应当这样见一切诸法,如若异此如实之见,即是断灭之见。自证之法,非心意识境界,故各种心识应当远离,应如理观察一切法性,应依智慧内修,莫著外见,莫著二乘外道所修句义境界,及二乘外道所得之诸三昧法。你不应乐戏论谈笑,也不应起吠陀外道之见,不应耽著王位自在,也不应住外道六邪定中,若能如此如实修行,即能摧破种种邪论恶见,能舍弃一切我见执著,能够以妙慧转识成智,入如来自证圣境。你应如此勤加修习,使所得之法更为清净,善修正定,由定发慧而至殊胜之位,莫著外道二乘境界,以为殊胜,如外道凡夫等修行者。外道执著於我,见有我相,及四大、蕴界处有实功能,而取著於色声香味触法;二乘见有十二因缘,不了性空,於中妄加分别。
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界中上品受生:楞伽王,此大乘行能灭无明惑,能除诸业障,不堕外道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种种异论,不能演说离见识性、法非法二义。善哉!楞伽王,能如是思维此义,乃是真见佛也。
其时罗婆那王又想重见如来,因为如来世尊於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化佛所作之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所以称为大观行师,也称为大哀愍者,能烧断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分别妄想,众佛弟子所共围绕,善知一切众生之心,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於如来,以重见因缘,未得觉悟者即得觉悟,已得觉悟者,不复退转,远离一切虚妄分别,住三昧乐,智慧增长,进入如来地。
原典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於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与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於空中隐而不现。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
谁听其说
所见何物
是谁能见
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
为梦所作
为幻所成
为复犹如乾闼婆城①
为翳所见
为炎所惑
为如梦中石女生子
为如烟焰旋火轮耶
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一切法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精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著,内自觉悟,入如来藏②,趣於佛地。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③诸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④,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著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见有无明缘行,於性空中乱想分别。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诺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於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憨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注释
①乾闼婆城:又译作「犍闼婆城」、「犍闼缚城」等,意为幻化之城。据传有一乐师名乾闼婆,他能以幻术作楼阁等,故後来佛经中以「乾闼婆城」喻幻有实无之物。
②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此如来藏乃佛性之异名,按《佛性论》解释,此如来藏具有三义:一所摄义,亦即一切众生皆为真如佛性所摄;二隐覆义,亦即如来之性,为烦恼所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义,真如虽在烦恼之中,但含有如来一切功德。
③围陀:即吠陀,梵名Veda。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原意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的神圣知识宝库。这里泛指外道婆罗门。
④三摩鉢底:又作「三摩鉢提」、「三摩跋提」等,禅定之一种,《玄应音义》释曰: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译文
此时,世尊知道楞伽王马上就要证悟不生不灭法门,出於哀怜之心,便重现其身,连同刚才所变现之众多山城国土,也一并重新显现。其时,十首罗刹王重新见到刚才出现的一切景象:众多山城都十分富丽庄严,每一城中都有如来显现其中,每个如来都具三十二种相,而自己则出现於各个如来佛跟前,且每一如来佛之前都有大慧菩萨、夜叉等簇拥围绕,各各在说自证智所行之法门,又见十方诸佛国土,也都是这样毫无差别。
其时,世尊以其慧眼普观众会,突然如狮子王回头,欣然大笑,只见此时佛之眉间、髀劦月、腰颈、肩臂各处的每一毛孔,都放出无量光明,如虹放彩,如日舒光,又如大火在炽热燃烧。其时,虚空中之梵天、帝释天及其四天王,遥见如来坐如须弥山,於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其时众菩萨诸天众都在想:佛世尊於一切均坦然自在,今何故欣然大笑
通身放大光明,默默下动坐如须弥,住自证境地,入三昧妙乐,如狮子王四周环视,望著罗婆那王,念著如实之法。
此时,大慧菩萨受罗婆那王之请求,加之他洞悉在座诸菩萨之心思,深知未来一切众生都爱好执著於语言文字,常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著於外道二乘之行,或者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已经远离诸识境界,是什么原因欣然大笑
为了破其疑惑,所以就向佛提问佛法。佛随即说:善哉!大慧,你怜愍众生为三世恶见所缠绕,为了使他们开悟,特意向我问法。诸多有智慧之人,为了自利利他,能够作这样的提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现在你也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後的问法者也会提出这个问题。如来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都不解其义。
其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便告之曰:楞伽王,你欲问法,就快问吧,我会逐一为你解释的,满足你的愿望,使你欢喜,能够以智慧观察思维,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善知诸地境界,证得真实之义,入於禅定之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安住於寂静之乐,远离二乘禅定的种种过失,住於诸佛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本无自性。
原典
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①,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时十头王见所曾睹,无量山城悉宝庄严,一一城中皆有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以严其身,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证智所行之法,亦见十方诸佛国土,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回盼,欣然大笑,於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探长拄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时虚空中梵释天②,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
为断彼疑而问於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意,善战!大意,汝观世间愍诸众生,於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於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③,二…
《楞伽经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