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遣破执著▪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施,即妇是母,是觉(注释:即指忆知之觉。)若与自性不异,为当先有?为当后有?若先有者,所觉(注释:忆知所忆念之对象。),既无,觉何所觉?若后有者,则因中果义即自坏(注释:此二句义谓:若说忆知在自性之后而有,那么所谓自性因中本有所生之果义就无法说通。)。

  若汝说本有(注释:此指忆知本有。)者,所觉何物?若言我(注释:即神我,外道所执之实有。)是所觉者,是义不然。以证、比二量我不可得(注释:因神我超言绝虑,非现量能证。现量不能证知,故比量亦不成。因比量以现量为基础。)故。物若是有,不应承二量所得,譬如五尘(注释:指色、声、香、味、触五境。此五境能污染真性,故谓之尘。)五根(注释:分别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其分别能生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五尘者,智不重生(注释:指五尘不偏重於生生之义,多以静态之境相显,故易为证量所知。)故,是名证量:比量者,智重生故(注释:此二句义谓:此理须有相生相似之关系方能成立,故其偏重於事物间的相生性。)。先见识(注释:即眼识,其以能见为用,故名之。)生,后比知有根,以识不离根故。如先见烟,后知有火。我者则不尔,不如色等可证,过根境(注释:指神我超过五根所缘之境,故不可以证、比二量知之。)故。不如诸根可比,无有相应事(注释:指现象世间无有一事能比知神我,与之相应。)故。故我非所觉,是故觉若在前(注释:指有一自性忆知存在。),则不成觉。故知一切法如实无自性,唯真实空(注释:即自性空。)是其体性。

  遣破大乘执著

  译文

  为了遣破大乘佛教中学有偏执的人理应了知如下:如果说一切存有皆依於俗谛,一切无皆依於真谛,那么可作如下设问:朋友,什么是真谛,什么是俗谛?(如果你)回答道:一切现象均无自性,这就是所谓的真谛。对於这些没有自性的现象而说其有自性的存在,这就叫俗谛。即俗谛就是从无自性的现象而假说其有自性。

  (我)继续设问:这种执无自性为有自性,是从凡夫世俗的眼光来说其有?还是唯有语言上作如是说?如果依从凡夫世俗的眼光来说此种偏执,那么此种偏执根本就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此执所执著的自性本来就不存在。(执又焉存?)如果唯就语言上来说此偏执,那么语言所说之对象(自性)本来是无,那语言亦无对象可以说,这样语言也就形同虚设,不能构成所谓语言。如果从世俗的眼光来说,其立义不成,所以说一切有皆由俗谛这种讲法不能成立。

  再则,如果说把本来没有自性的现象偏执为有,这叫做俗谛的话,那么执有者,为什么是无呢?(如果你)回答道:只是为了针对那些颠倒事物真理的人,才从无自性中说有自性存在,以至於本来无常、乐、净诸德,而说它们存在。常、乐、我、净四德,其自性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下根之人),假说其存在。这种把本来没有自性的常、乐、我、净而执为实有的做法,属於四种颠倒之妄见。所以,虽然执自性为有,而实际上自性是无。

  (那么我继续)设问:上述所谓四种颠倒的现象是有?还是无?如果说真有这样四种妄见,那么一切法均无自性,又怎么可以说妄见这种现象为实在呢?如果说此妄见均不存在,那么其颠倒之义又焉能成立?

  所以如果说执无自性为有自性,是为俗谛,此义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真俗二谛既不可说其有,也不可说其无,其非有非无。所谓真谛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是指真谛没有人、法二种虚妄之执,故不可说其有;又因真谛能显了人、法二空之义,故又不可说其无。俗谛也是如此,就其遍计所执而言,所执皆为虚妄无体,故不可说其有:就其依他起性而言,一切现象皆因缘而有,故又不可说其无。

  再则,真谛有无之性亦不能决定。因其俱破我、法二执,就其能破之义而言,不能谓其无:因其是假借人、法二空而显自义,二空既无实性,真谛焉能谓有?俗谛亦是如此。就一切现象皆由分别妄计而有,故其虽无自性,而不能决定说无现象之假有:就一切现象皆依他因缘而有,非自性有,故不能决定说现象为实有。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破执分第二中(注释:「第二中」,碛砂本无。)破大乘见品第三

  复次,为破大乘中不有偏执者应知。若汝说一切有皆由俗谛(注释:指迷妄之情所见世间之事相。其为凡俗现象的道理,故谓之谛。),一切无皆由真谛(注释:指圣智所见一切现象真实之相,其见离虚妄分别,为究竟之真相。),应作此问:善友,何者是真实(注释:此即指真谛。)?何者是俗谛?答曰: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是为真实。於无自性法中说有自性,是名俗谛,以於无中假说有故。

  问曰:是执无有自性,为当依世俗言故有?为当唯是语言?若依世俗言有此执者,此执(注释:「此执」,碛砂本无。),则不可说。何以故?执(注释:指俗谛所执自性之义。因俗谛所执自性之义,本来就是虚假不实的,故谓之无。)是无故。若此执唯是语言,则无所诠(注释:语言要以一定对象为自己所诠之内容,既然其对象(自性)本来是无,那语言亦形同虚设,无有所指。),世俗语言不成就故。若不成就是世俗者,是义不然。

  又若汝谓,於无自性中执有自性,是名为俗。若执有者,云何是无?答曰:为颠倒品类(注释:概指以无常为常,以无为有等违反事物本来真实之理的人。一切颠倒,均由无明妄念所致。)故,故无中说有,乃至於无常乐我等(注释:指大乘涅槃所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相。常,指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无有生灭。乐,指涅槃境界寂灭永安,运用自在,所为适心。我,指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净,指涅槃境界解脱一切垢染。)诸法,说言皆有。常等诸德(注释:即指常、乐、我、净四德。),其体实无,但假说有。如此执者,为四倒(注释:指四种颠倒之妄见。即是以涅槃之体无常、乐、我、净而执有常、乐、我、净。)摄,是故虽执是有而得是无。

  问曰:如此颠倒为有?为无?若是有者,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是义不成。若是无者,此执颠倒,亦不得成。(注释:此数句义谓:若说上述颠倒诸义本来就是无,那其颠倒之义又怎么可能成立。)

  若无性中执有自性为俗谛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二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非有非无故。真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者,无人法(注释:人谓人我执,即虚妄执著人身中有常一主宰之我,认之为实有。由於此执而产生种种过失。法,即法我执、法执,指执著一切色心等现象,误认有恒常不变之实法之体。)故,不可说有;显二空(注释:指人、法二空。人空,又名我空,说明人我空无的真理。凡夫滥计有五蕴等现象为我,强立一个主宰,从而引生出种种烦恼,佛为破除此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人悟此道理,谓之人空。法空,是说明诸法空无的真理。二乘虽达我空,认为人皆由五蕴和合而有,但还未了解五蕴本身也是空,佛为之说五蕴自性亦是空,谓之法空。)故,不可说无。俗谛亦尔,分别性(注释:即遍计所执性,唯识法相宗所说三性之一。其指由凡夫妄情所迷,执虚妄之现象为实有之体。如见绳而误以为蛇,其实非有蛇之实体,只是妄情迷执所致。)故,不可说有;依他性(注释:即依他起性,亦唯识法相宗所说三性之一。其指一切现象之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他,即指因缘义。如绳是由麻等因缘而成。此性能说明一切法现象是有(假有)。)故,不可说无。

  复次,真谛不定有无。人法无不无(注释:指真谛不无。因为我法二执俱破,所显之义,乃真谛,故说其是有,不无。),二空有不有(注释:指真谛实体不有。因真谛有义是借我、法二空所彰现,故其自身亦无实性。)。俗谛亦尔,分别性故,非决定无(注释:谓分别所妄计之现象不一定没有。因分别性的错谬只在误认现象都有一个实体。);依他性故,非决定有(注释:谓现象的自性或实性不一定有。因依他性虽能说明现象因缘而有,然此有是假有,而非实有。)。

  

  

《佛性论 遣破执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