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2 译经▪P5

  ..续本文上一页正行,即所谓阿阇棃也,亦近国之讹略耳,名曰阇若那跋达啰,此云智贤,遍通三学,偏明律藏。崛多自出家后,孝敬专诚,教诲积年,指归通观。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便随本师具得瞻奉,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5),师徒结志,游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施国(6),淹留岁序。国王敦请其师,奉为法主,益利颇周。将事巡历,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天险之峻极也。至厌怛(7)国,既初至止,野旷民希,所须食饮,无人营造。崛多遂舍具戒,竭力供侍。数经时艰,冥灵所佑,幸免灾横。又经渴罗盘陀(8),及于阗等国,属遭夏雨寒雪,暂时停住。既无弘演,栖寓非久,又达吐谷浑(9)国,便至鄯州,于时即西魏后元年也。虽历艰危,心逾猛厉,发踪跋涉三载于兹,十人之中过半亡没,所余四人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届长安,止草堂寺。师徒游化已果来心,更登净坛再受具足,精诚从道尤甚由来。稍参京辇(10),渐通华语。寻从本师胜名,被明帝诏延入后园,共论佛法,殊礼别供,充诸禁中。思欲通法,无由自展,具情上启,即蒙别敕,为造四天王寺,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既非弘泰,羁縻而已,所以接先阙本,传度梵文,即《十一面观音》、《金仙问经》等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复请同行于彼三年。恒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运,像教不弘,五众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敕追入京辇,重加爵禄,逼从儒礼。秉操铿然,守死无惧。帝愍其贞亮,哀而放归。路出甘州,北由突厥,阇黎(11)智贤还西灭度,崛多及以和尚,乃为突厥所留。未久之闲,和尚迁化,只影孤寄,莫知所安。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因斯飘寓,随方利物。

  有齐僧宝暹、道辽、僧昙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结同行,采经西域,往返七载,将事东归,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回至突厥,俄而齐亡。亦投彼国,因与同处,讲道相娱。所賷新经,请翻名题。勘旧录目,转觉巧便,有异前人。暹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德无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禅。佛法即兴,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敕付所司,访人令译。二年仲春,便就传达。夏中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域吉凶之土,制短长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可域。城曰大兴城,殴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苑池沼其号并同,寺曰大兴善也。于此寺中传度法本,时崛多仍住北狄。至开皇五年,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请还。帝乃别敕追延。

  崛多西归已绝,流滞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宝,忽蒙远访,欣愿交并,即与使乎同来入国。于时文帝巡幸洛阳,于彼奉谒,天子大悦,赐问频仍。未还京阙,寻敕敷译。新至梵本众部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故得宣辩自运,不劳传度,理会义门,句圆词体。文意粗定,铨本便成。笔受之徒,不费其力。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专当元匠。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卷轴多以三十成部,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隋初复出《日藏分》一十五卷。既是《大集》广本,而前后译分,遂使支离,部袠羁散。开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门僧就,合之为六十卷。就少出家,专宝坊学,虽加宣导,恨文相未融。乃例括相从,附入大部。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识度明达,为国监写藏经,更整改就所合者,名题前后甚得理致。且今见翻诸经,有多是《大集》余品,略而会之应满百卷。若依梵本,此经凡十万偈,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12),彼王纯信,敬重大乘。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王躬受持,亲执锁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此国东南可二十余里,山甚岩险,有深净窟,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棱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减十万偈。国法相传,防卫守护。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窟中禅寂。每至月半,诸僧就山为其净发,此则人法住持,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爱德无厌,求法不懈。博闻三藏,远究真宗,遍学五明,兼闲世论。经行得道场之趣,总持通神呪之理。三衣一食,终固其诚。仁济弘诱,非关劝请。勤诵佛经,老而弥笃。强识先古,久而逾诣。士庶钦重,道俗崇敬。隋滕王遵仰戒范,奉以为师。因事尘染,流摈东越。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至开皇二十年,便从物故,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循历翻译合三十七合,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并详括陶治,理教圆通。文明义结,具流于世。见费长房《三宝录》。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高书及乾文,至开皇十二年,书度翻讫,合二百余卷,奏闻进内,见唐贞观《内典录》。

  注释

  (1)贤豆:峪羧之古名。过去称印度河流域为身毒、天竺,波斯人讹称为贤豆。

  (2)犍陀啰国:又作犍驮罗、犍陀越、乾陀越国等印度古国名。意译香地、香洁、香行等,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

  (3)昆季:兄弟。长者为昆,幼者为季。

  (4)髫齓:即童年。

  (5)三夏:夏季三个月。《乐府诗集》四四〈晋子夜四时夏歌〉:「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又有称三个夏季为三夏。

  (6)迦臂施国:又称迦毗尸、伽比沙、迦毕试、诃毗施,唐时亦名其国为罽宾。今阿富汗之卡菲里斯坦地区。

  (7)厌怛:又作挹怛、挹阗挹达,中亚古族名,大月氏之种。

  (8)渴罗盘陀:又作渴盘、汉盘陀、诃盘、渴盘、喝盘陀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

  (9)吐谷浑:即《魏书》、《宋书》、《北齐书》、《北史》之阿柴虏,《魏略》、《南齐书》之赀虏,《太平寰宇记》之阿虎虏。北方古民族名,鲜卑慕容部一支。

  (10)京辇:皇帝所乘车子叫辇,因称京城为辇毂下。皇帝居京兆之中,故称京辇。

  (11)阇黎:又作阿阇黎、阿舍梨阿祇等,意译为轨范师、教授师、导师。

  (12)遮拘迦国:又作朱驹波国(《伽蓝记》)、悉居半国(《魏书》)、子合国(《后汉书》、《佛国记》)哈尔噶里克(《西域图志》)等。《大唐西域记》曰:「斫句迦国旧译沮渠。」今新疆叶城县一带。

  隋东都洛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

  译文

  达摩笈多,汉语称法密,本南印度罗啰国人,剎帝利种姓,俗姓弊耶伽罗,汉语称虎氏。本有兄弟四人,达摩笈多是长子,父母出于疼爱,不让他出家,但他酷爱佛法,很想离俗出家。二十三岁时前往中印度界鞑拏究拨阇城(汉语称「耳出」》究牟地(指「黄色花」,因花园而得名。)僧伽啰摩(汉语称「众园」,旧称「僧伽蓝」,都是音误。)之一寺院,并在该寺披剃出家,改名法密。年二十五岁时方受具足戒。……

  笈多受具足戒后,仍在该寺住了三年,从师学法。师父之学问,他已略窥大概。后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他跟从师父一同前往。在那里逗留了一年后,其师返回本国,笈多又在那里待了四年,住在提婆鼻何啰,汉语称天游。天指国王,游指僧处,此处为国王所立,故称天游。过去亦称为寺。寺乃此地公院之名称,亦称为司、廷、招提等,都是音讹所致。世俗从字面上去解释,招谓招引,提谓提携。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此乃梵音,正音称招鬬提奢,汉语称为四方,指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

  笈多游历了许多国家和寺院,见闻广博,此路的商人常有与他来往,并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旧名真丹、震旦者,都不是正音,其时没有相应之名称,只知道是神州之总名。起初虽有所听闻,但并未深信,故不敢冒然前往,只因志在游方弘法,情无所系,遂六人结伴,先往迦臂施国,并在该国逗留,住于王寺,在迦臂施国期间,笈多就带着其中四个人,在该国都城中待了二年,遍历诸寺,游学参访。但其远游中土之心仍未止息。

  迦臂施国处于旧时丝绸之路北路之会合处,在雪山之北面,商旅往来甚多,他于客店中,也听说支那大国,三宝隆盛。与他同行的各位,也都有前往中土之愿望。他们不但想来此地观赏风土人情,更借此利物弘经。便从西面跨越雪山,途经薄佉罗国、波多叉拏国、达摩悉须多国。都不曾在这些国家中多停留,只是观览该国的一些风土人情、诸寺仪式。又到渴罗盘陀停留了一年,之后,又前往沙勒国。同行中一人,就返回故里了,其余三人在该国之王寺中止住,此寺乃沙勒国国王所造。他们在那里住了二年,为该寺僧人讲解《念破论》。此论有二千偈,主要阐述三法印及破外道。又为该寺僧人讲解《如实论》。此论亦有二千偈,归约其旨趣,主要是彰述世间论义之法。

  后来,一行人又到了龟兹国,亦住在王寺中,又住了二年,仍然为该地僧人讲解前二论。龟兹国国王爱好大乘,听他们说法,颇多得益,因此很想把他们留在龟兹。但笈多向往中土,无意久留,就在某一天悄悄带着一个僧人,去了乌耆国。在阿囒…

《唐高僧传 2 译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3 义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