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拏寺,讲解经论。
又过了二年,他终于到了高昌国,到各寺院游览观瞻。高昌国僧人多学汉语,因语言不通,虽停二年,无所宣述。又去了伊吾,在那里停留了一年,正好碰上动乱,前入西南避难。一路之上,尽是沙漠,水草匮乏,同行之人,都饥渴难忍,朝不保夕。乃把所携带的经典,暂时放于路边,爬山越岭求水以活命。结果,非但没有找到水源,且都被折腾得筋疲力竭,此时笈多只好一心念诵观音咒。那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众人方才获救。当他们恢复了体力之后,就想返回原路,但四顾茫茫,才知道已经迷路。当时迟疑进退不决,最后无奈,只好一直往前走,终于走到了瓜州,才知道行程已偏北。
笈多向往中土,经过多年跋涉,起初与他一同东来的,有的留在半路,有的丧命途中,最后只有他一人到达汉地。他悲喜交集,蒙皇帝敕召,进入京城,住在名寺,供养丰厚,其时即开皇十年(公元五九○年)冬天。过了一些时日,即略通汉语。即奉敕翻译新经,并移住兴善寺。此后笈多即精心传译,大弘佛法,遂成一代译匠。……
隋炀帝移都洛阳之后,更加崇信佛教,对他益加礼敬,乃下敕于洛水南岸上林寺内,置翻经馆。聘请时贤英杰,传译佛经。笈多及诸学士,都应聘至翻经馆,共襄译经大业。四事供养,很是丰厚,致使译业得以继续,佛法兴隆一时。
到了隋朝末年,战乱迭起,梵本新经,尽遭破坏,笈多蕴其深解,无由申述、弘传。自开皇中年至大业末年,共二十八载,笈多所译经典计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经》、《摄大乘论》、《菩提资粮》等。这些译典,文字流畅,义理明析。详见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终于洛水之滨。……
原典
达摩笈多,此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1)国人也。剎帝利种,姓弊耶伽罗,此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年二十三,往中贤豆界鞬拏究拨阇城(2),此云耳出,于究牟地,谓黄色花。因花园以得名也。僧伽啰摩,此云众园,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笈多受具足后,仍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窥户牖,后以普照师为咤迦国王所请,从师至彼,经停一载。师还本国,笈多更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此云天游也。天谓国王,游谓僧处,其所王立,故名天游。旧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谓司也,廷也,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世依字解,招谓招引,提谓提携,并浪语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鬬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闻见倍多。此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震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初虽传述,不甚明信,未作来心,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遂往迦臂施国,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笈多遂将四伴,于国城中二年停止,遍历诸寺,备观所学。远游之心,尚未宁处。
其国乃是北路之会,雪山北阴,商旅咸凑其境。于商客所,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此。非惟观其风化,愿在利物弘经。便踰雪山西足,薄佉罗国(3)、波多叉拏国(4)、达摩悉须多国(5)。此诸国中,并不久住,足知风土、诸寺仪式。又至渴罗盘陀国,留停一年,未多开导,又至沙勒国(6),同伴一人,复还本邑,余有三人,停在王寺,谓沙勒王之所造也。经住两载,仍为彼僧讲《念破论》,有二千偈,旨明三印,多破外道。又为讲《如实论》,亦二千偈,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
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前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系心东夏,无志潜停,密将一僧,闲行至乌耆国(7),在阿囒拏寺,讲通前论。
又经二年,渐至高昌(8),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述。又至伊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呪。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乃任前行,遂达于瓜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殁,独顾单行,届斯胜地。静言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华言略悉,又奉别敕令就翻经,移住兴善。……
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征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梵本新经一时斯断,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始于开皇中岁,经至大业末年,二十八载,所翻经论七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见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9)。……
注释
(1)罗啰:又作啰啰(《宋史
天竺传》)、来来(《元史
马八儿等国传》)、瞿折罗(《西域图志》)、胡茶辣(《诸蕃志》),今印度西海岸北部之古吉拉特地区。
(2)鞬拏究拨阇城:又作羯若鞠阇国,意译为曲女城。印度古国名,在今印度西北伽河支流迦利河东岸之卡娜齐。
(3)薄住罗国:又作缚喝(《大唐西域记》)、缚喝罗(《玄恩寺传》)、缚渴罗(《求法高僧传》)、班城(《西游记》)等,即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以西之巴尔赫。
(4)波多叉拏国:又作钵铎创那(《大唐西域记》)、钵创那(《慈恩寺传》)、拨特山(《新唐书
地理志》)、蒲特山(《往五天竺传》),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5)达摩悉须多国:又作休密(《后汉书》)、钵和(《洛阳伽蓝记》)、达摩悉铁帝(《大唐西域记》)等,今阿富汗东北境之瓦汉。
(6)沙勒国:又作疏勒(《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竭叉(《佛国记》》、佉沙(《大唐西域记》),今新疆疏勒县。
(7)乌耆国:又作焉耆(《两汉书》、《晋书》、《魏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左亻右乌)夷(《佛国记》)、焉夷(《一切经音义》)等,今新疆焉耆县。
(8)高昌:西域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内。
(9)洛汭:洛水,即河流会合或弯曲处。洛汭,即洛水入黄河处。
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
译文
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人,出身豪门,世代儒生。彦琮少年时就聪敏过人,才华出众,见解深远细密,性情犹如水镜穷物之无私。遇物分析观察,十分周详。起初投靠信都僧边法师,考试时令他念诵《须大拏经》,近七千言,一日便会背诵。又让他读诵大方等经,几天时间也能背诵。僧边法师甚感詑异。到了十岁时,方才出家,改名道江。后以慧解闻名遐迩。听闻《十地经论》,声誉大振,为州邑所推崇。十二岁在巏嵍山读诵《法华经》,寻究未久,便游方邺县,沿袭旧法从事讲学。后来返乡寺讲《无量寿经》。当时太原王劭任赵郡佐,寓居寺院之内,听后极表赞叹,对他甚表尊敬。
齐武平初年,才十四岁,西入晋阳,一面听法,一面讲经,名声远扬。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都十分钦敬他,共同建斋,请他讲《大智度论》,并亲自聆听,都赞叹他之讲解为闻所未闻。后来齐后西往晋阳时,被请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僧都,都对他十分恭敬。听众达二百多人,都是当时沙门精英。皇帝亲临法席,文武百官,都前往侍候。皇太后及六宫嫔妃,亦都前去听他说法。皇帝敕令侍中高元海,扶彦琮登上法座,侍候左右。道江神气朗拔,众咸惊叹,析理清晰,无不景仰。
十六岁时,父亲亡故,道江自此之后,更加厌弃功名利禄,一心研读佛典、诗书乃至诸子百家、春秋史籍,与右仆射杨休之及文林馆诸贤交谊甚厚,但他生性好静,非有延请不随便造访。
道江初受戒时,日诵戒本万言。此后,专习律藏,进而研讨行科。到周武帝平齐之后,被延请入宫,皇帝与之共谈玄理,他很能领会皇帝之旨意,颇得皇上宠信,敕为通道观学士。时年二十一岁。他与宇文恺等周代朝廷硕学,侍奉皇帝研读《周易》、《老子》、《庄子》等典籍,道江当时外穿俗衣,内着僧服,并更名为彦琮。武帝曾自撰道书,号称「无上秘要」。在当时预沾制令,特蒙收采。至宣帝时,更是大等齐醮,每醮往往累日通宵。在与皇帝谈论之际,常语与佛法,宣帝因之颇受影响,对他亦颇为赞赏,拟授予礼部等官职,他皆不受,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情谊甚笃,号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公元五八○年),隋文作相,佛法稍兴,彦琮便为诸学者讲《般若经》。大定九年正月,沙门昙延等,一齐上奏,要求剃度出家,彦琮才得准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五岁。至该年二月十三日,高祖禅位,改号开皇,彦琮即登讲席,四时相继。长安道俗二界,都汇聚其门下。他融会佛理,大弘正法,沐道者数以万计。他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人学士,撰著《内典文会集》。又为诸沙门撰写唱导之法,一改旧时体例,繁简相半,相互传习。
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隋高祖至道观,见画有老子化胡像,大感诧异,遂下敕召集诸沙门、道士,共论其本。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精通玄理者,详加论议。当时彦琮亦在其中。先是道士陈述,言老子化胡之根据,彦琮因之作《辩教论》,指出道土所言之荒诞无稽,共有二…
《唐高僧传 2 译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