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拏寺,講解經論。
又過了二年,他終于到了高昌國,到各寺院遊覽觀瞻。高昌國僧人多學漢語,因語言不通,雖停二年,無所宣述。又去了伊吾,在那裏停留了一年,正好碰上動亂,前入西南避難。一路之上,盡是沙漠,水草匮乏,同行之人,都饑渴難忍,朝不保夕。乃把所攜帶的經典,暫時放于路邊,爬山越嶺求水以活命。結果,非但沒有找到水源,且都被折騰得筋疲力竭,此時笈多只好一心念誦觀音咒。那天夜裏,突然下起大雨,衆人方才獲救。當他們恢複了體力之後,就想返回原路,但四顧茫茫,才知道已經迷路。當時遲疑進退不決,最後無奈,只好一直往前走,終于走到了瓜州,才知道行程已偏北。
笈多向往中土,經過多年跋涉,起初與他一同東來的,有的留在半路,有的喪命途中,最後只有他一人到達漢地。他悲喜交集,蒙皇帝敕召,進入京城,住在名寺,供養豐厚,其時即開皇十年(公元五九○年)冬天。過了一些時日,即略通漢語。即奉敕翻譯新經,並移住興善寺。此後笈多即精心傳譯,大弘佛法,遂成一代譯匠。……
隋炀帝移都洛陽之後,更加崇信佛教,對他益加禮敬,乃下敕于洛水南岸上林寺內,置翻經館。聘請時賢英傑,傳譯佛經。笈多及諸學士,都應聘至翻經館,共襄譯經大業。四事供養,很是豐厚,致使譯業得以繼續,佛法興隆一時。
到了隋朝末年,戰亂疊起,梵本新經,盡遭破壞,笈多蘊其深解,無由申述、弘傳。自開皇中年至大業末年,共二十八載,笈多所譯經典計七部叁十二卷,即《起世》、《緣生》、《藥師本願經》、《攝大乘論》、《菩提資糧》等。這些譯典,文字流暢,義理明析。詳見唐貞觀《內典錄》。至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終于洛水之濱。……
原典
達摩笈多,此言法密,本南賢豆羅啰(1)國人也。剎帝利種,姓弊耶伽羅,此雲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然以笃愛法門,深願離俗。年二十叁,往中賢豆界鞬拏究撥阇城(2),此雲耳出,于究牟地,謂黃色花。因花園以得名也。僧伽啰摩,此雲衆園,舊雲僧伽藍者,訛略也。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發,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笈多受具足後,仍住叁年,就師學問。師之所得,略窺戶牖,後以普照師爲咤迦國王所請,從師至彼,經停一載。師還本國,笈多更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此雲天遊也。天謂國王,遊謂僧處,其所王立,故名天遊。舊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謂司也,廷也,又雲招提者,亦訛略也。世依字解,招謂招引,提謂提攜,並浪語也。此乃西言耳,正音雲招鬬提奢,此雲四方,謂處所,爲四方衆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曆諸大小乘國及以僧寺,聞見倍多。此路商人頗至于彼,遠傳東域有大支那國焉,舊名真丹、震旦者,並非正音,無義可譯,惟知是此神州之總名也。初雖傳述,不甚明信,未作來心,但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系,遂往迦臂施國,六人爲伴,仍留此國,停住王寺。笈多遂將四伴,于國城中二年停止,遍曆諸寺,備觀所學。遠遊之心,尚未甯處。
其國乃是北路之會,雪山北陰,商旅鹹湊其境。于商客所,又聞支那大國,叁寶興盛,同侶一心,屬意來此。非惟觀其風化,願在利物弘經。便踰雪山西足,薄佉羅國(3)、波多叉拏國(4)、達摩悉須多國(5)。此諸國中,並不久住,足知風土、諸寺儀式。又至渴羅盤陀國,留停一年,未多開導,又至沙勒國(6),同伴一人,複還本邑,余有叁人,停在王寺,謂沙勒王之所造也。經住兩載,仍爲彼僧講《念破論》,有二千偈,旨明叁印,多破外道。又爲講《如實論》,亦二千偈,約其文理,乃是世間論義之法。
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爲彼僧講釋前論。其王笃好大乘,多所開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系心東夏,無志潛停,密將一僧,閑行至烏耆國(7),在阿囒拏寺,講通前論。
又經二年,漸至高昌(8),客遊諸寺。其國僧侶,多學漢言。雖停二年,無所宣述。又至伊吾,便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碛,水草俱乏,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經論,權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勞弊轉增,專誦觀世音呪。夜雨忽降,身心充悅,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蹰進退,乃任前行,遂達于瓜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遠慕大國,跋涉積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殁,獨顧單行,屆斯勝地。靜言思之,悲喜交集。尋蒙帝旨,延入京城,處之名寺,供給豐渥,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華言略悉,又奉別敕令就翻經,移住興善。……
炀帝定鼎東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彌增崇樹。乃下敕于洛水南濱上林園內,置翻經館。搜舉翹秀,永鎮傳法。登即下征笈多並諸學士,並預集焉。四事供承,複恒常度,致使譯人不墜其緒,成簡無替于時。
及隋綱雲頹,郊壘煙構,梵本新經一時斯斷,笈多蘊其深解,遂阙陳弘。始于開皇中歲,經至大業末年,二十八載,所翻經論七部,合叁十二卷,即《起世》、《緣生》、《藥師本願》、《攝大乘》、《菩提資糧》等是也。並文義澄潔,華質顯暢。見唐貞觀《內典錄》。至武德二年,終于洛汭(9)。……
注釋
(1)羅啰:又作啰啰(《宋史
天竺傳》)、來來(《元史
馬八兒等國傳》)、瞿折羅(《西域圖志》)、胡茶辣(《諸蕃志》),今印度西海岸北部之古吉拉特地區。
(2)鞬拏究撥阇城:又作羯若鞠阇國,意譯爲曲女城。印度古國名,在今印度西北伽河支流迦利河東岸之卡娜齊。
(3)薄住羅國:又作縛喝(《大唐西域記》)、縛喝羅(《玄恩寺傳》)、縛渴羅(《求法高僧傳》)、班城(《西遊記》)等,即今阿富汗北境馬紮裏沙裏夫以西之巴爾赫。
(4)波多叉拏國:又作缽铎創那(《大唐西域記》)、缽創那(《慈恩寺傳》)、撥特山(《新唐書
地理志》)、蒲特山(《往五天竺傳》),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5)達摩悉須多國:又作休密(《後漢書》)、缽和(《洛陽伽藍記》)、達摩悉鐵帝(《大唐西域記》)等,今阿富汗東北境之瓦漢。
(6)沙勒國:又作疏勒(《兩漢書》、《魏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宋史》)、竭叉(《佛國記》》、佉沙(《大唐西域記》),今新疆疏勒縣。
(7)烏耆國:又作焉耆(《兩漢書》、《晉書》、《魏書》、《周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左亻右烏)夷(《佛國記》)、焉夷(《一切經音義》)等,今新疆焉耆縣。
(8)高昌:西域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內。
(9)洛汭:洛水,即河流會合或彎曲處。洛汭,即洛水入黃河處。
隋東都上林園翻經館沙門釋彥琮
譯文
釋彥琮,俗姓李,趙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人,出身豪門,世代儒生。彥琮少年時就聰敏過人,才華出衆,見解深遠細密,性情猶如水鏡窮物之無私。遇物分析觀察,十分周詳。起初投靠信都僧邊法師,考試時令他念誦《須大拏經》,近七千言,一日便會背誦。又讓他讀誦大方等經,幾天時間也能背誦。僧邊法師甚感詑異。到了十歲時,方才出家,改名道江。後以慧解聞名遐迩。聽聞《十地經論》,聲譽大振,爲州邑所推崇。十二歲在巏嵍山讀誦《法華經》,尋究未久,便遊方邺縣,沿襲舊法從事講學。後來返鄉寺講《無量壽經》。當時太原王劭任趙郡佐,寓居寺院之內,聽後極表贊歎,對他甚表尊敬。
齊武平初年,才十四歲,西入晉陽,一面聽法,一面講經,名聲遠揚。尚書敬長瑜及朝秀盧思、道元、行恭、邢恕等,都十分欽敬他,共同建齋,請他講《大智度論》,並親自聆聽,都贊歎他之講解爲聞所未聞。後來齊後西往晉陽時,被請入宣德殿講《仁王經》。國統僧都,都對他十分恭敬。聽衆達二百多人,都是當時沙門精英。皇帝親臨法席,文武百官,都前往侍候。皇太後及六宮嫔妃,亦都前去聽他說法。皇帝敕令侍中高元海,扶彥琮登上法座,侍候左右。道江神氣朗拔,衆鹹驚歎,析理清晰,無不景仰。
十六歲時,父親亡故,道江自此之後,更加厭棄功名利祿,一心研讀佛典、詩書乃至諸子百家、春秋史籍,與右仆射楊休之及文林館諸賢交誼甚厚,但他生性好靜,非有延請不隨便造訪。
道江初受戒時,日誦戒本萬言。此後,專習律藏,進而研討行科。到周武帝平齊之後,被延請入宮,皇帝與之共談玄理,他很能領會皇帝之旨意,頗得皇上寵信,敕爲通道觀學士。時年二十一歲。他與宇文恺等周代朝廷碩學,侍奉皇帝研讀《周易》、《老子》、《莊子》等典籍,道江當時外穿俗衣,內著僧服,並更名爲彥琮。武帝曾自撰道書,號稱「無上秘要」。在當時預沾製令,特蒙收采。至宣帝時,更是大等齊醮,每醮往往累日通宵。在與皇帝談論之際,常語與佛法,宣帝因之頗受影響,對他亦頗爲贊賞,擬授予禮部等官職,他皆不受,與朝士王劭、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情誼甚笃,號爲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公元五八○年),隋文作相,佛法稍興,彥琮便爲諸學者講《般若經》。大定九年正月,沙門昙延等,一齊上奏,要求剃度出家,彥琮才得准落發爲僧,時年二十五歲。至該年二月十叁日,高祖禅位,改號開皇,彥琮即登講席,四時相繼。長安道俗二界,都彙聚其門下。他融會佛理,大弘正法,沐道者數以萬計。他又與陸彥師、薛道衡、劉善經、孫萬壽等一代文人學士,撰著《內典文會集》。又爲諸沙門撰寫唱導之法,一改舊時體例,繁簡相半,相互傳習。
開皇叁年(公元五八叁年),隋高祖至道觀,見畫有老子化胡像,大感詫異,遂下敕召集諸沙門、道士,共論其本。又敕朝秀蘇威、楊素、何妥、張賓等精通玄理者,詳加論議。當時彥琮亦在其中。先是道士陳述,言老子化胡之根據,彥琮因之作《辯教論》,指出道土所言之荒誕無稽,共有二…
《唐高僧傳 2 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