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2 译经▪P7

  ..续本文上一页十五条,条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深得宰相之赞赏。该年西域传来佛经,即下敕让他翻

  译,这正合乎彦琮之愿望,他因而极感欢欣。后来跟从文帝东巡,当时炀帝总督河北,久闻彦琮之声名,遂把他请至自处,二人一起谈论佛法,很是投机,就把他请入内堂,请他讲解《金光明经》、《胜鬘经》、《般若经》等。

  此外,彦琮又奉命撰修文疏,文采飞扬,遥契旨趣,很受各方人士赞赏。炀帝又让他住进大兴国寺。尔后,凡有新篇旧作,常令彦琮与之应对唱和。又派萧悫、诸葛颕等,经常前往问候、致意,畅谈名理。其时,隋秦王俊,镇守太原,延请彦琮前往,居于府宅之内,问候殷勤。有一天,彦琮夜里梦见一黄色大人像,身长三丈,执玻璃椀,对彦琮道:「椀中是酒。」彦琮于梦中跪而受之,曰:梦赐宝器,无任感激,但酒乃佛门所禁,不敢饮用。」醒后不知因何而有此梦。到后来王躬亲造观音画像,张贴于内堂之中,身高形象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彦琮悲喜交集。

  至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敕召入京,掌管翻译事宜,住于大兴善寺。朝廷供养殷勤、丰厚。当时隋文帝盛弘三宝,每次设斋,皆陈忏悔,文帝亲自手执香炉,彦琮则任倡导,铺陈国事,盛赞皇猷,皇帝每次都为之动容,十分赞赏他之宣导。当时炀帝身为晋王,于京都曲池营建园宅及日严寺,隆礼延请彦琮永住是寺。因之,朝廷大臣显贵,都经常到该寺去看望彦琮,并与之共论佛法,畅谈玄理。与印度学者多注重思想旨趣不同,中土人士多以文诵为先。彦琮乃专门寻找贝叶经典,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经论,彦琮都用梵文版本,受持读诵。每晚必定阅读完毕,才会停止。

  仁寿初年,敕令他送舍利往并州。当时汉王谅,在所管辖的区域内营造寺院,并建有宝塔,即现在之开义寺。彦琮初到塔处时,终日云雾缭绕,等到将近中午时分,忽然云开雾散,碧空万里,彦琮等便把舍利安置于塔中。又感应五色祥云环绕其间。

  仁寿末年,又奉敕送舍利往复州方乐寺,今已改名龙盖寺。本来这里是一片荒地,南齐时才建立此寺。北周毁佛时又遭破坏,现仅留下遗址,但此处地势开阔,适宜建造寺塔。遂令人进行修治,忽然觉得头上发痒,用手一抓,竟得舍利一粒,形如黍米,色彩鲜艳。用两把斧头夹着敲打它,两边俱陷了进去,而舍利毫下受损。越是敲打,光泽越着鲜艳。后来,掘地至七尺深时,又发现一个砖砌的宝藏,内有铜银诸盒,盒中清水、香泥依旧。清水之下,似有一颗舍利,但怎么也捞不到,才知道刚才头发中所得那个舍利,本来盛在银盒之中。后来又寻石造函,到处都找不到合适的。后于竟陵县界,寻得一石,一经磨治,此石却变成玉,光彩夺目,石中能照众色像。把此石拿至塔处,又感来一鹅。当鹅飞至石函处时,变得十分温顺,与石相伴,形影不离,虽然看见其它鹅群,也不予理会;把它赶走,过会儿又跑回来,前后有十日时间。有人将它捉到别的地方,它便鸣叫飞翔,越墙而入,等到把石埋好之后,它又独守该塔,在塔四周来回走动。此舍利亦感动塔前池里的鱼龞,其时都把头伸出水面,望着舍利。彦琮遂为这些鱼龞说法,过了好几天才隐没而去。此舍利还感动塔前井水,十五日间,自然涌溢,埋过之后,涌溢乃止。四月八日,乌云密布,近中午时,云彩都集中于塔上,五彩间错,映发日轮。等到把舍利埋好后,乌云乃散。彦琮赞叹此类嘉瑞,以状奏闻皇上,皇帝听后,龙颜大悦,敕令录为别记,藏诸秘阁。

  仁寿二年(公王八○二年),下敕令彦琮撰《众经目录》。彦琮把经典分为五类,即单译、重翻 、别生、疑、伪。依照经典内容各自定位,流传天下。过了不久,又下敕令他撰写《西域传》。他对此平时就很有研究,遂考核异同,纠正错讹,且多发现,所以京城名达,都以他所撰写的为准。其时有王舍城沙门,从西域来中土拜谒文帝,此事另于后传中记载。将回本国时,请赐《舍利瑞图经》和《国家祥瑞录》,文帝又令彦琮翻为梵文,合或十卷,赐诸西域。彦琮其人,博闻广见,文采飞扬,京城之僧俗二界,对他都十分推崇,凡新译经典,及讲解《大智度论》等,都请他作序。他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五卷,词理清新,后学皆师事钦敬之。

  大业二年(公王八○六年),东都新建成,他与诸沙门前往朝贺,被召入内宫,皇上与之叙谈通宵达旦,其为时主见重如此。后来,皇帝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让他住在馆内,供给丰盈,甚至超过于朝廷群臣、显贵,其时,于新平林邑获得佛经共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多部,都是异国文字,写于树叶之上。皇上特下敕,送至翻经馆让彦琮研读,并让他编序著录。彦琮把它整理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若用汉语把这些典籍翻译出来,可译成二千二百余卷。后来,皇上又令裴矩与彦琮一起修撰《天竺记》,文义兼备,脉络清晰。

  彦琮前后译经,计二十三部,一百多卷,制序述事,多置于经首。他平时常患虚冷之疾,时常发作,因病卒于翻经馆,世寿五十四,即大业六年(公元六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家人哀悼,归葬柏人。刚患病时,体弱神清,问弟子曰:「斋时到未?」弟子回答道:「斋时尚未到。」又阇目而睡,如此再三,乃回身引颈,对着门外视曰:「斋时一至,我之终期就到了。」索水洗手、焚香,让人拿来弥勒画像,合掌谛观,开目闭目,如是再三,如入禅定,不久就入寂而终。弟子拿新棉衣请他穿时,才知道气息已绝。……

  彦琮晚年读诵梵文经典四千余偈,共十三万言,七日一遍,坚持不懈。他久事传译,妙体梵文,中土群师,都很推崇。至于音字训诂,以往所作,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以为翻译之范式。他曾说:「过去释道安常说:『把梵文译为汉语,有五失本,三不易。一者梵文多倒装句,汉语则反之,把梵文翻为汉语,此一失本也;二者印度经典注重思想实质,而汉话注重文采,要把经典翻译得合乎众人之口味,则非有文采下可,二失本也;三者梵文经典,周详细密,乃至咏叹叮咛,反复再三,汉译须加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文有义记,正似乱词,寻说句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译成汉文,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又更旁及,反腾前辞,而乃俊说,今悉除此,五失本也。佛经乃往圣所说,而圣必因时,今时俗已易,欲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智愚之差,有若宵壤,欲以千载以上之微言,合百王以后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离佛未远,尊大迦叶为上首,尚且结集五百大罗汉以审订补正,阿罗汉尚且兢兢若此,今离释迦牟尼佛之时代已一千多年,加之多是平平凡凡之生死中人,欲以近意裁量往圣,又谈何容易!三不易也。有此五失本三不易,译梵为汉,岂能不慎之又慎。』」……

  根据我的观察,道安法师独具神慧,才识高卓,统率先贤,开导后学,修经录则法藏得以疏析,理众仪则僧宝得以兴盛,世称印手菩萨,诚非虚言也。详细阐析梵文典籍之难易,一一语及译经之人的得失,实是洞入幽微,深识底蕴。至于天竺宇体,悉昙声例,考其雅论,亦甚详明。过去称呼西土,多名之曰胡国,道安虽然富有远识,但未改变通常之用语。胡本西域少数民族之后裔

  ,梵乃真圣之嫡传。种族既不相同,自然不应混为一谈。然而平时人们不善于区分二者,见有西域之人,就说是梵种;实是梵种,又认为是西域之人,良可哀矣。……私下以为佛典之兴,本来自西域;译经之始,起自东京(即洛阳)。历代相传,至今不息。……

  就译经之体式说,大而言之,主要有十条:一字声,二句韵,三问答,四名义,五经论,六歌颂,七咒功,八品题,九专业,十异本,详见本论。……

  原典

  释彦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人(1)人也。世号衣冠(2),门称甲族。少而聪敏,才藻清新。识洞幽微,情符水镜(3)。遇物斯览,事罕再详。初投信都僧边法师,因试令诵《须大拏经》,减七千言,一日便了。更诵大方等经,数日亦度。边异之也。至于十岁方许出家,改名道江。以慧声洋溢,如江河之望也。听《十地论》,荣誉流振,州邑所推。十二在巏嵍山诵《法华经》,不久寻究,便游邺下,因循讲席。乃返乡寺讲《无量寿经》。时太原王劭任赵郡佐,寓居寺宇,听而仰之,友敬弥至。

  齐武平之初,年十有四,西入晋阳,且讲且听,雷尔道张汾朔,名布通儒。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并高齐荣望,钦揖风猷,同为建斋,讲《大智论》。亲受披导,叹所未闻。及齐后西幸晋阳,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4)僧都(5),用为承奉。听徒二百,并是英髦。帝亲临御筵,文武咸侍,皇太后及以六宫,同升法会。敕侍中高元海,扶琮升座,接侍上下,而神气坚朗,希世惊嗟。析理开神,感遵景仰。

  十六遭父忧,厌辞名闻,游历篇章。爰逮子史,颇存通阅,右仆射杨休之,与文林馆诸贤,交欵情狎,性爱恬静,延而方造。

  及初进具,日次哺时,戒本万言,诵试兼了。自尔专习律检,进讨行科。及周武平齐,寻蒙延入,共谈玄籍,深会帝心,敕预通道观学士,时年二十有一。与宇文恺等周代朝贤,以《大易》、《老》、《庄》陪侍讲论,江便外假俗衣,内持法服,更名彦琮。武帝自缵道书,号「无上秘要」。于时预沾纶綍(6),特蒙收采。至宣帝在位,每醮必累日通宵。谈论之际,因润以正法。时渐融泰,颇怀嘉赏,授礼部等官并不就。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情同琴瑟,号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隋文作相,佛法稍兴,便为诸贤讲释《般若》。大定九年正月,沙门昙延等,同举奏度,方蒙落发,时年二十有五。至其年二月十三日,高祖受禅,改号开皇,即位讲筵,四时相继。长安道俗,咸萃其尘…

《唐高僧传 2 译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3 义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