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2 译经▪P8

  ..续本文上一页。因即通会佛理,邪正沾濡沐道者万计。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宗,著《内典文会集》。又为诸沙门撰唱导法,皆改正旧体,繁简相半,即现传习,祖而行之。

  开皇三年,隋高幸道坛,见画老子化胡像,大生怪异,敕集诸沙门、道士,共论其本。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有参玄理者,详计奏闻。时琮预在此筵,当掌言务,试举大纲,未及指窍。道士自述,陈其矫诈,因作《辩教论》明道教妖妄者,有二十五条,词理援据,宰辅褒赏。其年西域经至,即敕翻译。既副生愿,欣至泰然。从驾东巡,旋途并部。时炀帝在蕃,任总河北,承风请谒,延入高第(7)。亲论往还,允惬悬伫,即令住内堂,讲《金光明》、《胜鬘》、《般若》等经。

  又奉别教撰修文疏,契旨卓陈,雅为称首。又教住大兴国寺,尔后,王之新咏、旧叙,恒令和之。又遣萧悫、诺葛颕等群贤,迭往参问,谈对名理,宗师有归。隋秦王俊,作镇太原,又蒙延人安居内第,叙问殷笃。琮别夜寐,梦见黄色大人,身长三丈,执玻嚟椀授云:「椀内是酒。」琮于梦中跪受之曰:「蒙赐宝器,非常荷恩。但以酒本律禁,未敢辄饮。」寤已莫知其由。及后王躬造观音画像,张设内第,身量所执,宛同前梦,于是私慰素抱,悲庆交并。

  至十二年,敕召入京。后掌翻译,住大兴善,厚供频仍。时文帝御寓,盛弘三宝,每设大斋,皆陈忏悔,帝亲执香炉,琮为倡导,畅引国情,恢张皇览,御必动容靖顾,欣其曲尽深衷,其言诚感达如此类也。阳帝时为晋王,于京师曲池,施营第林,造日严寺,降礼延请,永使住之。由是朝贵、贤明数增临谒。披会玄旨,屡发信心。然而东夏所贵,文颂为先,中天师表,梵旨为本。琮乃专寻叶典,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棱伽》、《摄论》、《十地》等,皆亲傅梵书,受持读诵。每日合阅,要周乃止。

  仁寿初年,敕令送舍利于并州。时汉王谅,于所治城,隔内造寺,仍置宝塔,今所谓开义寺是也。琮初至塔所,累日云雾晦合,及至下晨,时正当午。云开日耀,天地清朗,便下舍利,痤(8)而藏之。又感瑞云夹日,五色相间。

  仁寿末年,又奉敕送舍利于复州方乐寺,今名龙盖寺也。本基荒毁,南齐初立,周废(左秃右贵)灭,纔有余址。而处所显敞,堪置灵塔。令人治翦,忽觉头上痒闷,因检发中,获舍利一粒,形如黍米,光色鲜发,两斧试之,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损。频更椎打,光色逾盛,掘深七尺,又获砖藏。铜银诸合,香泥宛然。但见清水满合,其底踪迹似有舍利,寻觅不见,方知发中所获,乃是银合所盛。末又觅石造函,遍求不获。乃于竟陵县界,感得一石,磨治既了,忽变为玉,五色光润,内彻照见旁人。又于石中现众色像,引石向塔,又感一鹅飞至函所,自然驯狎,随石去住,初无相离。虽见同羣,了无顾眄,逐去还来,首尾十日,恒在舆所。有人将至余处,便即呜叫飞翔,踰院而入,及至埋讫,便独守塔绕旋而已。又感塔所前池有诸鱼龞,并举头出水,北望舍利。琮便为说法,竟日方隐。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间自然涌溢,埋后乃止。四月八日,云满上空,正午将下,收云并尽,惟余塔上团圆如盖,五色间错,映发日轮,至藏舍利,其云乃散。琮欣感嘉瑞,以状奏闻,帝大悦,录为别记,藏诸秘阁。

  仁寿二年,下敕更令撰《众经目录》,乃分为五例,谓单译、重翻、别生、疑、伪,随卷有位,帝世盛行。寻又下敕,令撰《西域传》,素所谙练,周镜目前,分异讹错,深有征举,故京壤名达,多寻正焉。有王舍城沙门,远来谒帝,事如后传。将还本国,请《舍利瑞图经》及《国家祥瑞录》,敕又令琮翻隋为梵,合成十卷,赐诸西域。琮以洽闻博达,素所关心,文章腾翥,京辇推尚,凡所新译诸经,及见讲解《大智》释论等,并为之序引。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五卷,并词理清简,后学师钦。

  大业二年,东都新治,与诸沙门诣阙朝贺,特被召入内禁,叙故累宵,谈述治体,呈示文颂,其为时主见知如此。因即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处之,供给事隆,倍逾关辅。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有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以次渐翻,乃撰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必用隋言以译之,则成二千二百除卷。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记》,文义详洽,条贯有仪。

  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合,一百许卷。制序述事,备于经首。素患虚冷,发痢无时,因卒于馆,春秋五十有四,即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俗缘哀悼,归葬柏人。初大渐之晨,形羸神爽,问弟子曰:「斋时至未?」对曰:「未也。」还瞑目而卧,如此再三,乃回身引颈,向门视曰:「斋时已至,吾其终矣。」索水盥手焚香,迎弥勒画像,合掌谛观,开目闭目,乃经三四,如入禅定,奄尔而终。持纩属之,方知已绝。……

  晚以所诵梵经四千余偈,十三万言,七日一遍,用为常业。然琮久参传译,妙体梵文。此土羣师,皆宗鸟迹。至于音字诂训,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其辞曰:「弥天释道安,每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词,寻检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并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旁及,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送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诅可不惧乎!」……

  余观道安法师,独禀神慧,高振天才,领袖先贤,开通后学,修经录则法藏逾阐,理众仪则僧宝弥盛?世称印手菩萨,岂虚也哉。详梵典之难易,诠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至于天竺字体,悉昙声例,寻其雅论,亦似闲明。旧唤彼方,总名胡国,安虽远识,未变常语。胡本杂戎之□,梵唯真圣之苗,根既悬殊,理无相滥,不善谙悉,多致雷同,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真伪,良可哀哉。……窃以佛典之兴,本来西域,译经之起,原自东京。历代转昌,迄兹无坠。……

  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荅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呪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疎其相,广文如论。……

  注释

  (1)赵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

  (2)衣冠:即士大夫。

  (3)水镜:谓水明如镜,喻能照物也。水镜所以能穷物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4)国统:即一国之僧统。僧统,北魏所设以统监全国僧尼事务之僧官。

  (5)僧都:统率僧尼之官名,职位次于僧正、僧统。

  (6)纶綍:即制令。《礼

  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谓言出而弥大。后以纶音、纶言、纶綍称皇帝之诏书、制令。

  (7)高第:上等房屋。因以为大住宅之称。《汉书

  高帝纪下》:「赐大第室。」

  (8)瘗:埋、埋葬。

  

  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

  译文

  释玄奘,本名袆,俗姓陈,汉太丘仲弓(东汉桓帝时为太丘长)之后裔。其子孙迁徙至河南,故现为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玄奘之祖父陈康,是北齐国子博士。其父陈惠,早年就精通经术,身高八尺,眉清目秀,曾拜江陵县令,于建业年间辞职退隐,颇得时人赞誉。其兄名素,出家为僧,法号长捷法师,风姿俊逸,相貌堂堂,住洛阳净土寺。认为玄奘日后定能弘传佛法,就把他带至寺院,经常向他讲授义理。玄奘到十一岁时,便读诵《法华》、《维摩》诸经。大业年间,朝廷敕于洛阳度僧,虽然年少,也被破格剃度。自此之后专心致志于佛法,口诵阅读,坚持不懈。有一天,他看见一些小沙弥在一起戏耍空谈,就说:「佛经上说:出家者所习乃无为法,怎能如此荒废时日呢?」……

  当时洛阳慧日大开法席,讲释《涅槃》、《摄论》,玄奘经常前去听讲,早晚认真思考。僧徒们对他之专心致志于佛学都甚表钦敬,大家为了使他能更好地钻研佛学,都主动替他承担日常杂役,当时玄奘刚十五岁,与其兄同住在净土寺,因此有条件专心致志于佛法,并崭露头角。

  大业末年,时局动荡,战乱迭起,佛法遭受破坏,衣宿无所依靠。幸道基法师在四川一带传扬佛法,为道俗二界所钦敬,玄奘遂与其兄一起投奔他。行至长安,住于庄严寺。又非本来之愿望,故又越过剑阁,抵达成都,投道基门下,并听他讲释《阿毗昙论》,一闻不忘,见解高出群伦,至于《毗婆沙论》、《杂阿毗昙心论》等,无不深入探究,细加疏析。此论自东传之后,诠释者甚多,章疏异同超过数十家,皆能洞其底蕴,闻持自然。至于得旨忘筌,引用无滞,时人更是感叹不已,称赞其忆念之力,终古无匹。道基经常赞叹道:「我从小投身佛门,像玄奘这样的神悟少年着实不多见。」同门中的僧侣都称之为佛门精英,四方僧众每遇有疑难,常向他请教。其名声渐渐在佛教界传开了。

  此外,在当时佛教界,都公认僧景之治《摄论》,道振之治《阿毗昙八犍度论》,是首屈一指的,人们竞相师承、引用。而对于《摄论》中的十二住义,中外注解多达十几家,人们在讲解此论时,常因诠释太多而显得很杂乱,而玄奘第一次听闻此论之讲解时,所做记录竟丝毫无差,登座讲解时即信口道来,就像早已写好讲稿一般,像这类…

《唐高僧传 2 译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3 义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