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2 譯經▪P5

  ..續本文上一頁正行,即所謂阿阇棃也,亦近國之訛略耳,名曰阇若那跋達啰,此雲智賢,遍通叁學,偏明律藏。崛多自出家後,孝敬專誠,教誨積年,指歸通觀。然以賢豆聖境靈迹尚存,便隨本師具得瞻奉,時年二十有七。

  受戒叁夏(5),師徒結志,遊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施國(6),淹留歲序。國王敦請其師,奉爲法主,益利頗周。將事巡曆,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天險之峻極也。至厭怛(7)國,既初至止,野曠民希,所須食飲,無人營造。崛多遂舍具戒,竭力供侍。數經時艱,冥靈所佑,幸免災橫。又經渴羅盤陀(8),及于阗等國,屬遭夏雨寒雪,暫時停住。既無弘演,棲寓非久,又達吐谷渾(9)國,便至鄯州,于時即西魏後元年也。雖曆艱危,心逾猛厲,發蹤跋涉叁載于茲,十人之中過半亡沒,所余四人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止草堂寺。師徒遊化已果來心,更登淨壇再受具足,精誠從道尤甚由來。稍參京辇(10),漸通華語。尋從本師勝名,被明帝诏延入後園,共論佛法,殊禮別供,充諸禁中。思欲通法,無由自展,具情上啓,即蒙別敕,爲造四天王寺,聽在居住。

  自茲已後,乃翻新經。既非弘泰,羁縻而已,所以接先阙本,傳度梵文,即《十一面觀音》、《金仙問經》等是也。會谯王宇文儉鎮蜀,複請同行于彼叁年。恒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又翻《觀音偈佛語經》。

  建德□運,像教不弘,五衆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敕追入京辇,重加爵祿,逼從儒禮。秉操铿然,守死無懼。帝愍其貞亮,哀而放歸。路出甘州,北由突厥,阇黎(11)智賢還西滅度,崛多及以和尚,乃爲突厥所留。未久之閑,和尚遷化,只影孤寄,莫知所安。賴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因斯飄寓,隨方利物。

  有齊僧寶暹、道遼、僧昙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結同行,采經西域,往返七載,將事東歸,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回至突厥,俄而齊亡。亦投彼國,因與同處,講道相娛。所賷新經,請翻名題。勘舊錄目,轉覺巧便,有異前人。暹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德無虛行,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禅。佛法即興,暹等赍經先來應運。

  開皇元年季冬,屆止京邑。敕付所司,訪人令譯。二年仲春,便就傳達。夏中诏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則域吉凶之土,製短長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

  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可域。城曰大興城,毆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苑池沼其號並同,寺曰大興善也。于此寺中傳度法本,時崛多仍住北狄。至開皇五年,大興善寺沙門昙延等叁十余人,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請還。帝乃別敕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深思明世,重遇叁寶,忽蒙遠訪,欣願交並,即與使乎同來入國。于時文帝巡幸洛陽,于彼奉谒,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還京阙,尋敕敷譯。新至梵本衆部彌多,或經或書,且內且外,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爲主。佥以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故得宣辯自運,不勞傳度,理會義門,句圓詞體。文意粗定,铨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其力。試比先達,抑亦繼之。

  爾時,耶舍已亡,專當元匠。于大興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並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晖、明穆、昙遷等,監掌翻事,铨定宗旨。沙門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昔支、昙、羅什等,所出《大集》,卷軸多以叁十成部,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隋初複出《日藏分》一十五卷。既是《大集》廣本,而前後譯分,遂使支離,部袠羁散。開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門僧就,合之爲六十卷。就少出家,專寶坊學,雖加宣導,恨文相未融。乃例括相從,附入大部。至于詞旨惬當,未善精窮。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明達,爲國監寫藏經,更整改就所合者,名題前後甚得理致。且今見翻諸經,有多是《大集》余品,略而會之應滿百卷。若依梵本,此經凡十萬偈,據以隋文可叁百卷。

  崛多曾傳,于阗東南二千余裏,有遮拘迦國(12),彼王純信,敬重大乘。宮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華嚴》叁部,王躬受持,親執鎖鑰,轉讀則開,香華供養。或以諸餅果誘引小王,令其禮拜。此國東南可二十余裏,山甚岩險,有深淨窟,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棱伽》、《方廣舍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減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衛守護。又有入滅定羅漢叁人,窟中禅寂。每至月半,諸僧就山爲其淨發,此則人法住持,有生之所憑賴。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德無厭,求法不懈。博聞叁藏,遠究真宗,遍學五明,兼閑世論。經行得道場之趣,總持通神呪之理。叁衣一食,終固其誠。仁濟弘誘,非關勸請。勤誦佛經,老而彌笃。強識先古,久而逾詣。士庶欽重,道俗崇敬。隋滕王遵仰戒範,奉以爲師。因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瓯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爲益極多。至開皇二十年,便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

  自從西服來至東華,循曆翻譯合叁十七合,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是也。並詳括陶治,理教圓通。文明義結,具流于世。見費長房《叁寶錄》。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毗舍達等,于內史內省,翻梵高書及乾文,至開皇十二年,書度翻訖,合二百余卷,奏聞進內,見唐貞觀《內典錄》。

  注釋

  (1)賢豆:峪羧之古名。過去稱印度河流域爲身毒、天竺,波斯人訛稱爲賢豆。

  (2)犍陀啰國:又作犍馱羅、犍陀越、乾陀越國等印度古國名。意譯香地、香潔、香行等,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爾河下遊、五河流域之北。

  (3)昆季:兄弟。長者爲昆,幼者爲季。

  (4)髫齓:即童年。

  (5)叁夏:夏季叁個月。《樂府詩集》四四〈晉子夜四時夏歌〉:「情知叁夏熱,今日偏獨甚。」又有稱叁個夏季爲叁夏。

  (6)迦臂施國:又稱迦毗屍、伽比沙、迦畢試、诃毗施,唐時亦名其國爲罽賓。今阿富汗之卡菲裏斯坦地區。

  (7)厭怛:又作挹怛、挹阗挹達,中亞古族名,大月氏之種。

  (8)渴羅盤陀:又作渴盤、漢盤陀、诃盤、渴盤、喝盤陀等,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地區。

  (9)吐谷渾:即《魏書》、《宋書》、《北齊書》、《北史》之阿柴虜,《魏略》、《南齊書》之赀虜,《太平寰宇記》之阿虎虜。北方古民族名,鮮卑慕容部一支。

  (10)京辇:皇帝所乘車子叫辇,因稱京城爲辇毂下。皇帝居京兆之中,故稱京辇。

  (11)阇黎:又作阿阇黎、阿舍梨阿祇等,意譯爲軌範師、教授師、導師。

  (12)遮拘迦國:又作朱駒波國(《伽藍記》)、悉居半國(《魏書》)、子合國(《後漢書》、《佛國記》)哈爾噶裏克(《西域圖志》)等。《大唐西域記》曰:「斫句迦國舊譯沮渠。」今新疆葉城縣一帶。

  隋東都洛濱上林園翻經館南賢豆沙門達摩笈多

  譯文

  達摩笈多,漢語稱法密,本南印度羅啰國人,剎帝利種姓,俗姓弊耶伽羅,漢語稱虎氏。本有兄弟四人,達摩笈多是長子,父母出于疼愛,不讓他出家,但他酷愛佛法,很想離俗出家。二十叁歲時前往中印度界鞑拏究撥阇城(漢語稱「耳出」》究牟地(指「黃色花」,因花園而得名。)僧伽啰摩(漢語稱「衆園」,舊稱「僧伽藍」,都是音誤。)之一寺院,並在該寺披剃出家,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歲時方受具足戒。……

  笈多受具足戒後,仍在該寺住了叁年,從師學法。師父之學問,他已略窺大概。後來普照師爲吒迦國王所請,他跟從師父一同前往。在那裏逗留了一年後,其師返回本國,笈多又在那裏待了四年,住在提婆鼻何啰,漢語稱天遊。天指國王,遊指僧處,此處爲國王所立,故稱天遊。過去亦稱爲寺。寺乃此地公院之名稱,亦稱爲司、廷、招提等,都是音訛所致。世俗從字面上去解釋,招謂招引,提謂提攜。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此乃梵音,正音稱招鬬提奢,漢語稱爲四方,指處所,爲四方衆僧之所依住。

  笈多遊曆了許多國家和寺院,見聞廣博,此路的商人常有與他來往,並遠傳東域有大支那國,舊名真丹、震旦者,都不是正音,其時沒有相應之名稱,只知道是神州之總名。起初雖有所聽聞,但並未深信,故不敢冒然前往,只因志在遊方弘法,情無所系,遂六人結伴,先往迦臂施國,並在該國逗留,住于王寺,在迦臂施國期間,笈多就帶著其中四個人,在該國都城中待了二年,遍曆諸寺,遊學參訪。但其遠遊中土之心仍未止息。

  迦臂施國處于舊時絲綢之路北路之會合處,在雪山之北面,商旅往來甚多,他于客店中,也聽說支那大國,叁寶隆盛。與他同行的各位,也都有前往中土之願望。他們不但想來此地觀賞風土人情,更借此利物弘經。便從西面跨越雪山,途經薄佉羅國、波多叉拏國、達摩悉須多國。都不曾在這些國家中多停留,只是觀覽該國的一些風土人情、諸寺儀式。又到渴羅盤陀停留了一年,之後,又前往沙勒國。同行中一人,就返回故裏了,其余叁人在該國之王寺中止住,此寺乃沙勒國國王所造。他們在那裏住了二年,爲該寺僧人講解《念破論》。此論有二千偈,主要闡述叁法印及破外道。又爲該寺僧人講解《如實論》。此論亦有二千偈,歸約其旨趣,主要是彰述世間論義之法。

  後來,一行人又到了龜茲國,亦住在王寺中,又住了二年,仍然爲該地僧人講解前二論。龜茲國國王愛好大乘,聽他們說法,頗多得益,因此很想把他們留在龜茲。但笈多向往中土,無意久留,就在某一天悄悄帶著一個僧人,去了烏耆國。在阿囒…

《唐高僧傳 2 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傳 3 義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