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三十四▪P5

  ..续本文上一页这里将有关见解都予以集录,以阐明《宗镜录》的本意。

  第七、「认为认体异」。认为佛法和世法,一一都有名称和理体两个方面。举例说吧。世间称之为「大」的,不过四种事物。比如《大智度论》说:「地、水、火、风是四种事物的名称,坚、湿、暖、动是四种事物的理体。」

  现在姑且以水为例,假设有人要问:「听说有一事物,将它沉淀了就清澈,搀杂了就混浊;将它堵塞了就静止,开通了就流动;它能灌溉万物,洗涤一切污秽。这是什么?」这是就水的功能和意义上所作的提问。回答说:「是水。」这是就名称所作的回答。愚昧的人得了这名称就以为有了答案;智慧的人则应时而问道:「什么是水?」这是求取它的理体。回答是:「湿便是水。」这是严格限於理体而说。佛法也是如此。

  假设人有发问:「经常听到佛经上说,有一事物,迷妄时便污染,觉悟时便清净;放弃了就是凡人,修习了就成圣者;能生起世间、出世间一切事物。这是什么?」这是就心的功能和意义上所作的提问。回答说:「是心。」这是就名称所作的回答。愚昧的人得了这名称就以为已经认识,智慧的人则应进而问道:「什么是心?」这是求取它的理体。回答是:「「知」就是心。」这是指心的理体。「知即是心」这句话最为亲切、确当,其他各种说法都疏远不切。

  空宗和相宗,是为了那些初学者以及根机浅的人而设,恐怕他们随顺文字、产生执著,所以只标举名词概念而作否定表述,只广泛地就心的意义和作用而加以演释其道理。性宗则是为那些久学者以及上等根机的人而设,让他们忘却文字、认识理体,所以往往用一个字直接显示。达摩说:「以一个字而直接显示,这一个字就是「知」字;若说到「即心是佛」,已经是四句了。」倘若领会没有错误,亲自观照灵知心性,才能於理体上表现作用,从而无不通达。

  第八、「二谛三谛异」。空宗只说二谛,性宗则摄受一切性相以及自体,总共说三谛。以因缘答合而生起「色」等各类事物为俗谛;以因缘和合没有独立自体、一切事物本质是空为真谛;又以真心之体既非空又非色,既难为空又能为色为中道第一义谛。

  第九、「三性空有异」。空宗说有,指遍计所执、依他起;说无,指圆成实。性宗则以上述三者具有空、有的意义;「遍计所执」为情有而理无,「依他起」为相有而性无,「圆成实」则情无而理有。

  第十、「佛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性德,没有别的,这叫做菩提智慧。性宗认为,所有佛的自体,都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十身、十智以及无尽相好。心性本来具备,不必等待机缘而有。

  综上所述,空宗与性宗十个方面的差别历然分明,它们都各行其是,互不统一。所以,必须首先就三种佛教来印证三宗禅心,然后达到禅、教共无,佛、心同灭。同灭则念念都是佛,无一念而不是佛心;共无则句句都是禅,无一句而不是禅教。这样,听说「泯绝无寄」,便自然知道那是破「我」的情执;听说「息妄修心」,便自然知道那是断「我」的烦恼馀习。妄执疑情破除则真性显示,这样,泯绝便是显性之宗;烦恼馀习断尽则佛道成就,这样,修心便是成佛之行。

  顿悟与渐修相互彰显,空与有互为成就。倘若能作这样的圆融通达认识,那么,为他人而说,无非是良方;听他人说,则无非是妙药。药与病的关系,只是在执著还是通达之间。所以古代高僧说,若是执著文字,那么文字都是疮疣;若是能於文字上融通,那么句句都是妙药。

  上述所论,乃是在既依教家又依禅门的基础上,加以摄略和会,揭示了宗旨的本末,剖析了思想上的差异,比较了顿、渐的异同,进行了真、妄的和合;展开了遮、表的回互,褒贬了权、实的浅深。这真可算得上收卷教理之海的波澜,澄彻於掌中;拈聚法义之天的星象,灿然於眼前。由此而顿时消除一切疑惑,豁然而悟得妙旨。

  倘若於心外另立境界,战争也就因此而触发;倘若於识上变「我」变「人」,胜负也就由此而开始。於是人们便建立「空」而破除「有」,或尊重「有」而非毁「空」;崇奉「教」而诋毁「禅」,或推崇「禅」而排斥「教」。从而,仅、实两条道路,常为障碍的原因;性、相两个派系,永作怨雠的见解。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智慧之灯火焰弱小,心性之镜光色不明,因而毕竟无法进入清净之门,踏上真实成佛大道。

  原典

  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不?

  答:若惛沉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贪瞋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随病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一行三昧」(注释:又名「一相一昧」。指以法界为观想对象,并以法界为唯一行相的禅定。《文殊般若经》:「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至《大乘起信论》而有所发挥。北宗禅神秀禅师曾倡导一行三昧,但由於偏重於坐禅安心而受南宗禅慧能一系的批判。惠能主张「於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不必坐禅,也不必故意去限制认识活动。)。

  如《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於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乃至唯心,无外境界。」《法句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劝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即不起灭定,现行坐之威仪;不於三界,现攀缘之身意。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说,但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馀皆虚妄。故云,非识非心,非境非智,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注释:「四句」,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离四句,就是要超离这四种说法,体验涅槃境界。《三论玄义》:「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绝百非也。

  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土;心悟故,从体起用,四等(注释: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所缘之境而称之为「无量」,就能起之心而称之为「等」。)、六度,乃至四辩(注释:即「四无碍解」。指菩萨说法所使用的智辩。就意业而言称为「解」、「智」,就口业而言称为「辩」。它们是: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六通(注释:又名「六神通」。指三乘圣者所获得的六种神通。它们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诸法,故示法全即真心。如人梦所现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故《华严经》云:「如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果与因俱。」故知一切无非心也。

  全拣门摄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门摄前第一「说相教」。将前望此,此则迥异於前;将此望前,前则全同於此。深必该浅,浅不至深。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方於中拣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拣自在,性、相无碍,方能於一切悉无所住。唯此名为了义。

  上之三教,摄尽一代经论之所宗。三义全殊,一法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俱迷为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

  故今广辩空宗(注释:佛教学说的一个派别。因以空理为宗旨,宣传「一切皆空」的思想。小乘的成实宗,大乘中观学派以及中国的三论宗等属於这一派别。与称为「相宗」的法相唯识宗等相对。)、性宗(注释:又名「法性宗」。佛教学说的一个派别。主张以真如(或「法性」、「佛性」)为世界的本源,重在显示真性空寂之理。与法相唯识宗等「相宗」相对。有以华严宗、天台宗为性宗,也有以中观学派、三论宗为性宗。),有其十异。空宗唯破相,性宗唯显性;权、实有异,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诠遣荡、排情破执之言,为表诠直示、建立显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机诱引、一期权渐之说,为最后全提、见性真实之门。 

  如上判教分宗,言约殊绝。初则历然不滥,后则一味融通,可释群机,能归《宗镜》。

  十异者,一、「法义真俗异」者,空宗未显真性,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义」;「义」是真谛。性宗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华严经》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

  二、「心性二名异」者,空宗一向目诸法本原为「性」,性宗多目诸示本原为「心」。《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唯是一心。」良由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乃自然常知,故应目为「心」。

  三、「性字二体异」者,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虚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性字虽同而体异也。  

  四、「真智真知异」者,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於理智、通於凡圣之真性为「知」;「知」通「智」局。《华严经》云:「真如照明为「性」。」《起信论》云:「真如自体,真实识「知」。」

  五、「有我无我异」者,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六、「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馀,「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遮诠,遣非荡迹,绝想祛情。

  若云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皆是表诠。若无知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何法不生不灭等,必须认得现今了然而知,即是我之心性,方说此「知」不生不灭等。如说监,云「不淡」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空宗但遮,性宗有遮有表。

  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唯重「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词为妙,不欲亲自证认法体,故如此也。又若实识我心,不同虚空,性自神解,非从他悟,岂藉缘生。若不对机随世语言,於自性上尚无表示真实之词,焉有遮非方便之说?

  如今实未亲证见性之人,但效依通,情传意解,唯取言语中妙以遮非泯绝之文,而为极则。以未见谛故,不居实地,一向托空,随言所转。近来尤盛,莫可遏之。若不因上代称贤多闻广学,深入教海,妙达禅宗,何能微细指陈,始终和会,显出一灵之性,剔开万法之原?是以具录要文,同明《宗镜》。

  七、「认名认体异」者,谓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体。且如世间称「大」,不过四物。如《智论》云:「地、水、火、风是四物名,坚、湿、暖、动是四物体。」

  今且说水,设有人问:「每闻澄之即清,混之即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而能溉灌万物,洗涤群秽。此是何物?」举功能、义用而问之。答云:「是水。」举名答也。愚者认名谓已解,智者应更问云:「何者是水?」征其体也。答云:「湿即是水。」克体指也。佛法亦尔。

  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此举功能、义用问也。答云:「是心。」举名答也。愚者认名便为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征其体也。答:「「知」即是心。」指其体也。此一言最亲最的,馀字馀说皆疏。

  空宗、相宗(注释:也名「法相宗」,又名「法相唯识宗」。此宗系继承印度瑜伽行派学说,将万法的生起归结为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的根本。因注重事物名相的分析,所以名「法相宗」;又因主张「唯识无境」、「万法唯识」,所以又名「唯识宗」。),为 对初学及浅机,恐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唯广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为对久学及上根,令忘言认体,故一言直示。达摩云:「指一言以直示,即是「知」字一言;若言「即心是佛」,此乃四句矣。」若领解不谬,亲照录知之性,方於体上照察义用,故无不通矣。

  八、「二谛三谛异」者,空宗唯二谛,性宗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为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起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

  九、「三性空有异」。空宗说有,即遍计、依他;空,即圆成。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遍计」即情有理无,「依他」即相有性无,「圆成」即情无理有。

  十、「佛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性宗一切诸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注释:指佛所具的十身。它们是: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十智(注释:指大乘所说如来所具的十种智慧。它们是: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

  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间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相好(注释:佛陀生来不凡俗,具有神异容貌,其显著的为「相」。其微细的为「好」。就化身而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的「相」和「好」。)无尽。性自本来,不待机缘。

  十异历然,二门奂矣,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然后禅、教双亡,佛、心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佛心;双亡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如此则自然闻「泯绝无寄」之说,知是破「我」执情;闻「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断「我」习气。执情破而真性显,即泯绝是显性之宗;习气尽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

  顿渐互显,空有相成。若能如是圆通,则为他人说,无非妙方;闻他人说,无非妙药。药之与病,只在执之与通。故先德云,执则字字疮疣,通则文文妙药。

  如上依教依宗,摄略和会,挑扶宗旨之本末,开析法义之差殊,校量顿、渐之异同,融即真、妄之和合;对会遮、表之回互,褒贬仅、实之浅深。可谓卷教海之波澜,湛然掌内;蔟义天之星象,奂若目前。同顿释群疑,豁然妙旨。

  若心外立法立境,起战争之端儿;识上变「我」变「人」,为胜负之由渐。遂乃立「空」破「有」,宾「有」非「空」;崇「教」毁「禅」,宗「禅」斥「教」。权、实两道,常为障碍之因;性、相二宗,永作怨雠之见。皆为智灯焰短,心镜光昏,终不能入无净之战,履一实之道矣。

  

  

《宗镜录 卷三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