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三十四▪P4

  ..续本文上一页绝,便说出了「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原典

  经问:云何「佛境界智」?此问证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此问本有真心。

  答:「智」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识是分别,分别非真「知」,唯无念(注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认识不应存留世俗世界的忆想分别,而只应保持符合真如的念头。这是禅宗的主要教义。《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这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二是「真如」的别称。由於有妄念,世俗世界得以产生;若无妄念,即为真如。这一意义上的真如,又名「无念真如」。)方见。又若以「智」证之,即属所诠之境。真「知」非境界,故瞥起照心,即非真「知」。故非心境界,以不起心为玄妙。以集起(注释:即心,或名阿赖耶识。一切现行法通过阿赖熏习其种子,为「集」;由阿赖耶识生起一切现行法,为「起」。)名心。起心、看心,即妄想,故非真「知」。

  是以真「知」必虚心遗照,言思道断矣。北宗「看心」,是失真旨。若有可看,即是境界也。《宝藏论》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真知」之智,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是以此真心自体之「知」,即无缘心,不假作意,任运常知;非涉有、无,永超能、所。

  水南和尚云,即体之用曰「知」,即用之体为「寂」,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名「显示真心即性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

  既马鸣标「心」为本原,文殊择「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知?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今约教判定,正为斯人。故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无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体也;喻以壁观,令绝诸缘。

  绝诸缘时,问断灭不?

  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

  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

  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他自悟,方验真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

  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镜起,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若悬丝。」恐宗旨灭绝,遂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译文

  问:悟了这一「心」之后,又如何修行呢?是否还依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教人坐禅?

  答:若是遇到昏沉蒙昧较深,难以启发;浮躁不静强烈,难以抑伏;以及贪欲、瞋恚严重,难以制止的人,就可以采用前面所述教家两派的种种方便法门,根据病情的轻重予以调伏。若是遇到烦恼不深,又慧解明利的人,就可以依据禅宗,修习「一行三昧」。

  如《起信论》说:「若是修习禅定,需要住於寂静之处,端正身体,一心正念,不依赖气息、形色,乃至只存一心,排除所有外境。」《法句经》的偈颂说:「若说修学各种禅定,则是「劝」而不是「禅」;心依随外境而活动,怎么能说是「定」?」所谓「三昧」,是指不生起灭尽禅定之心,而显示行、坐的威仪;不於欲界、色界、无色界,显现对外攀缘的身体、意识。然而,这「显示真心即教」,则以平等不二的心性,对於染、净一切现象加以全面拣择、全面收取。

  所谓全面拣择,就如上所说,只有心体直指灵知灵觉,这才是心性,其馀一概都属虚妄。所以说,既非识也非心,既非境也非境,乃至既非性也非相,既非佛也非众生,脱离「四句」超绝「百非」。

  所谓全面收取,是指凡是染、净一切现象,无不都出自於心。由於心的迷妄,所以生起烦恼,乃至生起四生、六道,杂秽国土;由於心的觉悟,从而由体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六通,妙身、国土,无所不现。既然是「心」显现为一切现象,所以一切现象都与真心平等不二。这好比人於梦中见到许多事物,这些事物都与人平等一如;又好比以金制作各类器具,第一器具都是金;又好比镜中显现许多影像,每一影像都是明镜。所以《华严经》说:「要知道,一切事物都是自心所现,自性成就智慧之身,并非依赖其他而得悟。」

  《起信论》说:「三界一切虚妄现象,全由一心造作;离开心,也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乃至所在对现象的分别认识,其实都是对自心的分别。心本身见不到心。,因为心无任何形相。」所以说,一切事物犹如镜中的影像。《楞伽经》说:「所谓「寂灭」,它就是一心;「一心」,也就是如来藏,它能普遍造作六道众生,能造善业或恶业,能受苦或受乐;果报与原因同时出自一心。」因而确知,一切无非是心。 

  全面拣择法门摄受前面第二「密意破相显性教」,全面收取法门摄受前面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若以前面两派教说比较这一派教说,则这一派远不同於前两派;若以这一派对照前两派,则前两派全然相同於这一派。这是因为教法深的必然该括了浅的,而教法浅的却达不到深的。教法深的能直接显示真心的本体,也才能拣择一切,收取一切。这样一来,「收」和「拣」自在任运,「性」与「相」无碍融通,才能於一切现象、一切处所无所住著,才能称得上究竟、彻底的佛法。

  以上所述三类佛教,将一代经论的基本思想已全部摄取。三教所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佛法。在这三教思想中,第一与第二在「空」、「有」之说方面有区别;第三与第一在「性」、「相」之说方面有不同。这些都明白易见。只有第二与第三,即「破相」与「显性」方面的对立,无论讲者还是禅者,都错误地认为二者是相同的,因为这一宗一教,都以「破相」便是显示「真性」。

  因此,这里我广泛深入地对「空宗」与「性宗」予以分别,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十个差异。空宗全部重点在於破除法相,而性宗的整个重点在於显示真性;权宜与真实有异,肯定与否定全殊。不可用否定排遣、破除情执的言论,来作为正面直接表达、建立显宗的教说;也不可用报合机缘、方便诱道、人生一期权家渐修的说法,来作为死前完全达成、见性真实的法门。

  上述的判教分宗,文字简略而义蕴丰富;起初则历然分明,然后则一味融通,可以释去各种疑惑,可以归入於《宗镜》之中。

  现在就论述空宗、性宗十个差异:

  第一、「法义真俗异」。空宗未显真性,只是以一切差别形相为万物;万物是俗谛。观照万物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道理;道理是真谛。性宗以一真之性为万物,以空、有等种种差别为道理。经中说:「无量数的道理,从一事物生起。」《华严经》说:「通过事物而得知自性,通过道理而得知生灭变化。」

  第二、「心性二名异」。空宗一向将一切现象的本源视为「性」,而性宗则大多以一切现象的本源为「心」。《起信论》说:「一切事物,从原本上说只是一心。」多因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且自然常知,所以应看作是心。  

  第三、「性字二体异」。空宗以一切事物无实体为「性」,性宗则以虚明常住不空的本体为「性」。虽是同一「性」字,但有「体」上的差异。

  第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认识为「知」,以无分别认识为「智」;「智」深而「知」浅。性宗以能证得真理的微妙智慧为「智」,以包容於道理和智慧、通达於凡夫和圣者的真性为「知」;「知」通达无碍,而「智」有所拘束。《华严经》说:「真如以观照明白为本性。」《起信论》:「真如自体具有真实认识的「知」。」

  第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我」为虚妄,以无「我」为真实;性宗则以无「我」为虚妄,以有「我」为真实。所以《涅槃经》说:「「无我」,名为生死;「我」,名为如来。」

  第六、「遮诠表诠异」。「遮」,指排斥那些应否定的东西;「表」,指显明那些该肯定的东西。此外,「遮」还拣择排除其他一切,而「表」则直指事物的本体。比如许多经典说到「真如妙性」,通常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这些都是否定的解释,目的是遣荡万物,去除情想。

  倘若说真如是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都是正面肯定的解释。若是没有知见等性体,那么在什么地方显示出性来呢?当说到什么现象不生不灭时,必须懂得,眼前了然而知的便是我的心性,然后再说到这一「知」不生不灭。比方说监,说它「不淡」是否定,说它「咸」是肯定;又比方说水,说它「不乾」是否定,说它「湿」是肯定。空宗只有否定表述,性宗则既有否定又有肯定。

  如今人们都以为否定表述深刻,正面肯定表述肤浅,所以只重视「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切不可得」等说法。这多半是由於他们只以为否定的表述奇妙,不愿亲自体认真如。再则,若是如实认识自心,它并不等同於虚空,那么,佛性就自然神解,并非需要由他悟入,也不需要借助於众缘而生起。若是不能根据机缘随顺世俗说话,於自性上还没有表述真实的语言,哪里还有什么否定的、方便的说法?

  如今实际上尚未亲证真如、悟见佛性的人,只是一味仿效神通,据个人情意作主观的解释,仅摘取文字语言中奇妙而彻底否定的部分,以为至极真理。因为他们并未获取真理,所以不能立足於实际,一向依托於「空」,受否定文字的支配。这种状况,近来日益严重,无法制止。若不是由於以往大德多闻广学,深入教理之海,妙达禅宗之旨,怎么可能详尽地指点陈述,始终融通和会,以显示灵明真性,揭露万物本源?所以我…

《宗镜录 卷三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