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三十四▪P3

  ..续本文上一页

  原典

  次佛教三种。一,「密意依性说相教」者,佛说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本难开悟,故且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渐度之,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

  此一教中,自有三类。一、「人天因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二、「断惑灭苦教」,说三界无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注释:道,指「四谛」中的「道谛」,即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的涅槃寂静的全部理论和修习,如「八正道」等。灭,指「四谛」中的「灭谛」,即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原因,这是小乘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证得最高理想。《杂集论》卷五:「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等。三、「将识破境教」,说上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於中第八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此八识中,都无实法。

  问:如何变耶?

  答:「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外及世界,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唯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识观(注释:全称「唯识三性观」。三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及六度(注释:即「六波罗蜜」。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系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它们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注释:摄,摄受。指菩萨为摄受众生,使生亲爱之心,归依佛道,而应当做的四件事。它们是: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同事摄(与众生同处,随机教化)。)等行。

  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注释:指烦恼障、所知障。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对贪、瞋、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做的分类。烦恼障,指以我执(人我见)为首的诸烦恼,以为这些烦恼能障涅槃。所知障,指以法执(法我见)为首的诸烦恼,以为这些烦恼能障菩提。),证「二空」所显真如,十地(注释:又名「十住」。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常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乘十地」,也称「共地」,指声闻、缘觉、菩萨共修的阶位。它们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另一种是「大乘菩萨十地」,指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它们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圆满。转八识成四智(注释: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认为,通过修习,有烦恼的八识可以转为摆脱烦恼的八识,从而获得四种智慧即「四智」,这叫「转八识成四智」,简称「转识成智」。这四智:成所作智(由前五识转);妙观察智(由第六识转);平等性智(由第七识转);大圆镜智(由第八识转)。)菩提。真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槃之果。此第三「将识破境」,与禅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我」、「法」之妄,修唯识之心。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者,据真实了义,则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是真性随缘(注释:外界事物对自体产生作用,叫做「缘」;应这缘而自体发生变化,便是「随缘」。比如,水应风这一缘而有波浪生起。)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如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诃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且云无,故云「密意」。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

  此教说前教中所变之境,既皆虚妄,能变之识岂独真实?心境互依,空而似有。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如境谢,境灭心空,皆假众缘,无自性故。

  是以一切诸法,无不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五阴、六根、因缘、四谛,无智亦无得,生死涅槃,平等如幻。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示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破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示」也。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

  问: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

  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起信论》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华严经》云,真如,照明为性。又〈问明品〉说,「智」与「知」异。「智」局於圣,不通於凡;「知」即凡圣皆有,通於理智。(注释:理,指所观的道理;智,指能观的智慧。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彼此冥合,称为觉悟。也就是依理而生智慧,依智慧而显道理。)

  觉首等诸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知」?

  文殊颂答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又颂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知。

  故《法华》中开示,令得清净者,即是《宝性论》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究竟。

  经论所明,有二种清净,二种解脱。或只得离垢清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解脱,故轻於教相(注释:指教相、观心两门之一的教相门,意为分别教义。如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法相唯识宗的三时教等。《法华玄义》卷一:「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教相,便是对释迦一代教法,各从自宗的教义出发,加以分别判断。观心,则观想自宗所立的真理。),斥於持律、坐禅、调伏(注释: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引申为降伏。《华严经探玄记》卷四:「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调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渐修令得离垢解脱,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

  译文

  经中问道:什么是佛境界的「智」?这是问证悟的智慧;什么是佛境界的「知」?这是问本有的真心。

  对「智」的回答:诸佛智慧自在融通,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无所妨碍。对「知」的回答是:「知」并非心识所能认识,也不是心的境界。心识的作用在分别,分别并不是真正的「知」,「知」只是「无念」才能见到。此外,倘若以智慧予以契合,那么就将成为所阐明的境界。但是,真正的「知」并非境界,所以,匆匆而起观照之心,便不是真正的「知」。因此,非心的境界,以不生起心的妄念为玄妙。以阿赖耶识名之为心。起心、看心,便是妄想,故而不是真正的「知」。

  所以,真正的「知」必须空虚其心、遗落其观照,不可言说,不可思念。禅宗的北宗一派主张「看心」,这有失於真正的禅宗趣旨。若是真有什么可以看的,那就是境界。《宝藏论》说:「知道「有」,则「有」坏;知道「无」,则「无」败。「真知」的智慧,则有、无都不计较。既然不计较有或无,也就等於自性没有分别的知识。所以,这一出於真心自体的「知」,也就是没有攀缘活动的心;它不借助於使心警觉的精神作用,能运用自如而明白常知;既非关系到有,也不关系到无,永远超越「能」、「所」两个方面。

  水南和尚说,与本体圆融不二的功用叫做「知」,与功用圆融不二的本体称为「寂」,这好比看到灯时便是见到光,见到光时也就是看到灯;灯是体,光是用,两者既是一又是二。又说,「知」这一个字,便是悟入之处。

  如上所作的这些开示说明,灵知灵觉之心,便是众生本具心体,与佛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称这一派佛教为「显示真心即性教」,全然相当於禅门「第三直显心性宗」。

  既然马鸣菩萨标举「心」为本源,文殊菩萨择取「知」为真体,那么为何专重破相的人只说寂灭,不承认真知?又为何专重说相的人,执著於凡夫有别於圣者,不承认凡夫即是佛?现在就教家来作判定,正是为了开导这些人。所以西域高僧传授心法,大多兼授经论,没有别的方法。只因为中土佛学昏迷於心而执著文字,以名言概念为本体,所以达摩使用善巧方便,拣择文句传授一心之法;他标举名词概念,「心」便是名词概念;他又以静默显示本体,「知」便是本体;还以面壁而观引导僧徒,教他们断绝心的一切攀缘活动。

  若问当一切攀缘活动断绝时,心本身还断灭吗?

  回答是,心虽然断绝了一切妄念,但本身并不断灭。

  若问以什么验证心不断灭?

  回答是,心本身自然明白可知,但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

  达摩随即印可说:「这就是自性清净心,不必更有所疑。」倘若回答并不相契,便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教他进一步观察思维;达摩本人则终究不向他先说出个「知」字。直到对方获得自悟,验证了如实之理,亲自证得心体,然后加以印可,使之断绝一切疑惑。所以人们称这为「默传心印」。

  所谓「默」,是指只不说出「知」字,并非所有都不说。自达摩至惠能,六代相传,一概如此。到了荷泽神会时,禅宗各家纷纷崛起,人们想要获得默契心印,若於机缘不遇。神会想起达摩当年的预言,达摩说:「我的禅法在传到第六代之后,将危急万分。」神会担心达摩宗旨从此断…

《宗镜录 卷三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