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叁十四▪P3

  ..續本文上一頁

  原典

  次佛教叁種。一,「密意依性說相教」者,佛說叁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衆生迷性而起,無別自體,故雲「依性」。然根鈍者本難開悟,故且隨他所見境相說法,漸漸度之,故雲「說相」。說未彰顯,故雲「密意」。

  此一教中,自有叁類。一、「人天因果教」,說善惡業報,令知因果。二、「斷惑滅苦教」,說叁界無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斷業、惑之集,修道,證滅(注釋:道,指「四谛」中的「道谛」,即超脫「苦」、「集」的世間因果關系,而達到出世間的涅槃寂靜的全部理論和修習,如「八正道」等。滅,指「四谛」中的「滅谛」,即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産生的原因,這是小乘佛教一切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證得最高理想。《雜集論》卷五:「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谛相。」)等。叁、「將識破境教」,說上生滅等法,不關真如,但各是衆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於中第八識,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此八識中,都無實法。

  問:如何變耶?

  答:「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爲實「我」、「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爲實有外物,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此身相,外及世界,亦複如是,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既悟,本無「我」、「法」,唯有心識。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識觀(注釋:全稱「唯識叁性觀」。叁性,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及六度(注釋:即「六波羅蜜」。指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系大乘佛教修習的主要內容。它們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注釋:攝,攝受。指菩薩爲攝受衆生,使生親愛之心,歸依佛道,而應當做的四件事。它們是:布施攝(若衆生樂財則施財,樂佛法則施佛法);愛語攝(隨衆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利行攝(做利益衆生的種種事);同事攝(與衆生同處,隨機教化)。)等行。

  漸漸伏斷煩惱、所知二障(注釋:指煩惱障、所知障。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對貪、瞋、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的作用所做的分類。煩惱障,指以我執(人我見)爲首的諸煩惱,以爲這些煩惱能障涅槃。所知障,指以法執(法我見)爲首的諸煩惱,以爲這些煩惱能障菩提。),證「二空」所顯真如,十地(注釋:又名「十住」。指佛教修行過程的十個階位。常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叁乘十地」,也稱「共地」,指聲聞、緣覺、菩薩共修的階位。它們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另一種是「大乘菩薩十地」,指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它們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圓滿。轉八識成四智(注釋: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認爲,通過修習,有煩惱的八識可以轉爲擺脫煩惱的八識,從而獲得四種智慧即「四智」,這叫「轉八識成四智」,簡稱「轉識成智」。這四智:成所作智(由前五識轉);妙觀察智(由第六識轉);平等性智(由第七識轉);大圓鏡智(由第八識轉)。)菩提。真如障盡,成法性身,大涅槃之果。此第叁「將識破境」,與禅門「息妄修心宗」而相扶會。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我」、「法」之妄,修唯識之心。

  二、「密意破相顯性教」者,據真實了義,則妄執本空,更無可破。無漏諸法,是真性隨緣(注釋:外界事物對自體産生作用,叫做「緣」;應這緣而自體發生變化,便是「隨緣」。比如,水應風這一緣而有波浪生起。)妙用,永不斷絕,又不應破,但爲一類衆生,執虛妄相,障真如實性,難得玄悟,故佛且不揀善惡、垢淨性相,一切诃破。以真性及妙用不無,而且雲無,故雲「密意」。又意在顯性,語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雲「密」也。

  此教說前教中所變之境,既皆虛妄,能變之識豈獨真實?心境互依,空而似有。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現。心如境謝,境滅心空,皆假衆緣,無自性故。

  是以一切諸法,無不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五陰、六根、因緣、四谛,無智亦無得,生死涅槃,平等如幻。此教與禅門「泯絕無寄宗」全同。

  叁、「顯示真心即性教」,直示自心即是真性。不約事相而示,亦不約破相而示,故雲「即性」。不是方便隱密之意,故雲「示」也。此教說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爲「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

  問:既雲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

  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雲「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起信論》雲,「真如」者,自體真實識知。《華嚴經》雲,真如,照明爲性。又〈問明品〉說,「智」與「知」異。「智」局於聖,不通於凡;「知」即凡聖皆有,通於理智。(注釋:理,指所觀的道理;智,指能觀的智慧。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彼此冥合,稱爲覺悟。也就是依理而生智慧,依智慧而顯道理。)

  覺首等諸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知」?

  文殊頌答雲:「諸佛智自在,叁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又頌雲:「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既雲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群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知。

  故《法華》中開示,令得清淨者,即是《寶性論》中「離垢清淨」也。此心雖自性清淨,終須悟修,方得究竟。

  經論所明,有二種清淨,二種解脫。或只得離垢清淨解脫,故毀禅門「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注釋:指教相、觀心兩門之一的教相門,意爲分別教義。如天臺宗的五時八教,法相唯識宗的叁時教等。《法華玄義》卷一:「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教相,便是對釋迦一代教法,各從自宗的教義出發,加以分別判斷。觀心,則觀想自宗所立的真理。),斥於持律、坐禅、調伏(注釋:調和身、口、意叁業,以製伏諸惡。引申爲降伏。《華嚴經探玄記》卷四:「調者調和,伏者製伏。調調和控禦身、口、意業,製伏除滅諸惡行故。」)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性清淨,自性解脫;漸修令得離垢解脫,離障解脫,成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壅滯,同釋迦佛。

  譯文

  經中問道:什麼是佛境界的「智」?這是問證悟的智慧;什麼是佛境界的「知」?這是問本有的真心。

  對「智」的回答:諸佛智慧自在融通,於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都無所妨礙。對「知」的回答是:「知」並非心識所能認識,也不是心的境界。心識的作用在分別,分別並不是真正的「知」,「知」只是「無念」才能見到。此外,倘若以智慧予以契合,那麼就將成爲所闡明的境界。但是,真正的「知」並非境界,所以,匆匆而起觀照之心,便不是真正的「知」。因此,非心的境界,以不生起心的妄念爲玄妙。以阿賴耶識名之爲心。起心、看心,便是妄想,故而不是真正的「知」。

  所以,真正的「知」必須空虛其心、遺落其觀照,不可言說,不可思念。禅宗的北宗一派主張「看心」,這有失於真正的禅宗趣旨。若是真有什麼可以看的,那就是境界。《寶藏論》說:「知道「有」,則「有」壞;知道「無」,則「無」敗。「真知」的智慧,則有、無都不計較。既然不計較有或無,也就等於自性沒有分別的知識。所以,這一出於真心自體的「知」,也就是沒有攀緣活動的心;它不借助於使心警覺的精神作用,能運用自如而明白常知;既非關系到有,也不關系到無,永遠超越「能」、「所」兩個方面。

  水南和尚說,與本體圓融不二的功用叫做「知」,與功用圓融不二的本體稱爲「寂」,這好比看到燈時便是見到光,見到光時也就是看到燈;燈是體,光是用,兩者既是一又是二。又說,「知」這一個字,便是悟入之處。

  如上所作的這些開示說明,靈知靈覺之心,便是衆生本具心體,與佛沒有什麼不同。所以稱這一派佛教爲「顯示真心即性教」,全然相當於禅門「第叁直顯心性宗」。

  既然馬鳴菩薩標舉「心」爲本源,文殊菩薩擇取「知」爲真體,那麼爲何專重破相的人只說寂滅,不承認真知?又爲何專重說相的人,執著於凡夫有別於聖者,不承認凡夫即是佛?現在就教家來作判定,正是爲了開導這些人。所以西域高僧傳授心法,大多兼授經論,沒有別的方法。只因爲中土佛學昏迷於心而執著文字,以名言概念爲本體,所以達摩使用善巧方便,揀擇文句傳授一心之法;他標舉名詞概念,「心」便是名詞概念;他又以靜默顯示本體,「知」便是本體;還以面壁而觀引導僧徒,教他們斷絕心的一切攀緣活動。

  若問當一切攀緣活動斷絕時,心本身還斷滅嗎?

  回答是,心雖然斷絕了一切妄念,但本身並不斷滅。

  若問以什麼驗證心不斷滅?

  回答是,心本身自然明白可知,但無法用語言加以表達。

  達摩隨即印可說:「這就是自性清淨心,不必更有所疑。」倘若回答並不相契,便否定對方的錯誤之處,教他進一步觀察思維;達摩本人則終究不向他先說出個「知」字。直到對方獲得自悟,驗證了如實之理,親自證得心體,然後加以印可,使之斷絕一切疑惑。所以人們稱這爲「默傳心印」。

  所謂「默」,是指只不說出「知」字,並非所有都不說。自達摩至惠能,六代相傳,一概如此。到了荷澤神會時,禅宗各家紛紛崛起,人們想要獲得默契心印,若於機緣不遇。神會想起達摩當年的預言,達摩說:「我的禅法在傳到第六代之後,將危急萬分。」神會擔心達摩宗旨從此斷…

《宗鏡錄 卷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