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三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生;法界本身也只是一种假名。心既然是空,还说得上有什么法界?所以,一切都是修行,一切都是佛。若是说还有什么可以胜过涅槃的,依我说,那也是如梦如幻,绝非真实。因此,既没有可求的佛法,也没有可修的佛;凡有所修习作为,都是迷妄颠倒。倘若能觉悟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托,这才免於颠倒,这才称得上「解脱」。

  第三,「直显心性宗」,是说一切事物,或空或有,都根源於众生本具的心体「真性」。这真性既无形相又无作为,其理体并不就是一切,也就是说既不是凡也不是圣者。但是,真性的随缘作用能生起一切事物,既能为凡夫也能成圣者。「直显心性宗」从指示心性角度说,又可分为两个派系。

  其中之一认为,如今凡是能够说活、动作、贪欲、瞋恚、慈悲、忍辱,以及造作善恶、接受苦乐等的主体,都是你的佛性;这现存的一切都是佛,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抽象的佛。佛性表现为天真自然,所以不可以生起造作之心,去修习佛道。佛就是自心。佛性如同虚空,不增也不减。只要随时随处不起身心活动,怡养精神,佛性自然神妙无比。这才是真正的「悟」。

  另一派系则认为,一切事物如梦如幻,所有圣者看法一致;妄念本来寂灭,外境本来空无。本来空无之心,具有灵知不昧的特性。这空寂的灵知,但是众生本具的心体。不管是迷妄还是觉悟,心体本来自知。

  它既不依赖机缘而生,也不因为外境而起。所以,这一「灵知」,就成为悟入佛道的法门。倘若顿悟这一空寂的灵知,而灵知况且无忆念分别,也无形相可言,那么还有什么「我相」、「人相」呢?觉悟到一切事物本来是空,心本来无忆念分别;一旦忆念生起,便即刻觉悟,觉悟后随即归於空无。修行的神妙法门,仅仅在这里。以上两个派系的说法,都是将形相会归於性体,所以属於同一宗派。

  原典:

  问:佛旨开顿、渐之教,禅门分南、北之宗。今此敷扬,依何宗、教?

  答:此论见性明心,不广分宗判教;单提直入,顿悟圆修。亦不离筌蹄而求解脱,终不执文字而迷本宗。若依「教」中《华严》,即不一心广大之文;若依「宗」即达摩,直显众生心性之旨。

  如宗密禅师立三宗三教,和会祖教,一际融通。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

  先叙禅宗。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故各有分限,故须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无所不知。如镜旨尘,尘尽明现。须修禅观(注释:坐禅而观念真理。禅,禅定;观,观察思维。),远离喧杂;调息调身,心注一境等。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

  三、「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注释:真,不虚妄的意思;性,不变易的意思。真性,就是众生本具的心体。《楞严经》卷一:「前尘虚妄相想,或汝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然即体之用,谓能凡能圣等。

  於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

  一云,即今能言语动作,贪瞋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别无佛。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真悟。

  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本空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注释: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一。把五蕴和合的「我」,执为实有的「我」。)、人相(注释:把五蕴和合而成的「我」,视为六道中的「人」,以区别於其他诸道。)?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此上两说,皆是会相归性,故同一宗。

  译文

  其次说佛教三种。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是说佛所说的「三界」、「六道」,都是众生本具心体的相状,只因众生不能辩明心体而生起。并无别的什么自体,所以说是「依性」。但是对於钝根者而言,本来就难以开悟,因而便姑且随他们所见的外境而展开说法,逐渐救度他们,故而说是「说相」。这种说法方式并未显明,所以说是「密意」。

  这一种教说中,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天因果教」,说的是善恶业报,让人知道因果报应。第二类是「断惑灭苦教」,说的是三界没有安宁,犹如居於火宅之中,教人断绝「业」、「惑」等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完成修道,证得断灭诸苦后的果。第三类是「将识破境教」,说的是上述生灭等现象,与真如不相关联,只不过是众生从无始以来,自然就有八种识。八识中最为根本的,是其中的第八识,这第八识顿时变现为能产生人身和外部世界的种子;然后再转生七识,这七识又各能变现自己所攀缘的对象。除了这八识,其馀都非真实。

  要问如何变现的,回答是,由於我执、法执的分别熏习,各识生起时变现如同「我」、「法」;又由於六识、七识受无明障蔽,所以人们便认为真的有「我」、「法」。好比做梦的人,受梦力的支配,心似乎显现为各种外境,於是梦中就以为有实在的外境,待到醒来,才知道只是梦幻。我的身体,以及外部世界,也都是这样,只不过由「识」所变现。因为迷妄,所以才执著有「我」及外部世界;觉悟之后,便知道本来就没有「我」、「法」,只有心识。於是,就依据这「我空」、「法空」的智慧,修习唯识三性观以及「六度」、「四摄」等。

  逐渐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证得人空、法空所显示的真如,十地圆满,转变有烦恼的八识成为无烦恼的「四智」菩提。障蔽真如的因素的一旦去除,但成就佛的法身,获取大涅槃之果。这「将识破境教」与禅门的「息妄修心宗」相和会。因为知道外境都是空无,所以不修习外境的事相,而只是灭妄念、观察思维自心。息灭我执、法执的妄念,修习唯识的心。

  第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依据真实彻底的教义,那么,一切虚妄执著本来是空,再没有什么可以破除的。既已摆脱了烦恼的事物,乃是众生本具心体,随顺机缘的妙用,便永远不会中断,也不是应该破除的。只是因为相似的众生,执著於虚妄之相,障蔽真如,难以觉悟。所以佛姑且不论善恶、垢净等性相,全都予以破斥。即使众生本具的心体及其妙用并非空无,况且还说成是无,所以说「密意」。同时,它的真实用意在於显性,而语言文字则在破相;用意并不显露於言语之中,所以说「密」。

  这「密意破相显性教」认为,「密意依性说相教」中由识所变现的外境,既然都属虚幻不实,那么,能变现的识又怎么会独自真实呢?心与外境互为依存,虽空却似乎有。况且心并非独自生起,需要依托外境才能生起;外境也并非自己生起,因为有心,所以才显现。心如同外境一样凋落,外境寂灭,心即归於空;这是因为,心和境都暂借各种条件而成,都无独立存在的自体。

  所以,一切现象无不是空,凡所有形相都是虚妄。由此,从「空」的原则出发,不存在五蕴、六根、因缘、四谛。既无智慧也无所得,生死与涅槃平等一如。这一派佛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然相同。

  第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下显示自心即是真如佛性。它既不就事相而显示,也不就破相而显示,所以叫「即性」。同时,又没有方便隐密的含义,所以称「示」。这一派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空寂真心。无始以来,这真心之性体本自清净;它光亮明洁,明白常知;直至永远,常住不灭。这空寂的真心名叫「佛性」,又叫「如来藏」,又叫「心地」。达摩来华所传的,便是这一「心」。

  若是有人问:既然说佛性明白常知,那又何必要佛来开示呢?

  回答是:这里所说的「知」,不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证知」,而是指人的空寂真心是一咱具有生命意义上的本体,它不同於虚空木石,所以说是「知」。这种「知」并非攀缘外境、予以分别认识,并非像观照本体、觉悟真性的智慧;它本身就是真如本性,自然常知。《起信论》说,真如,就是自体真实的了别之知。《华严经》说,真如,以观照明白为本性。又,〈问明品〉说,「智」与「知」不同。「智」局限於圣者,不通於凡夫;而「知」则凡、圣都具备,通於觉悟。

  觉首等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道:什么是佛境界的「智」,什么又是佛境界的「知」?

  文殊以偈颂回答说:诸佛智慧融通自在,通三世而无所障碍,这样的智慧境界,平等一际如同虚空。又有偈颂说:并非「识」所能认识,也不是心的境界;心性本来清净,以此开示众生。既然说本来清净,那就不必断除惑障,便知众生本来就具备,只不过因被烦恼障蔽而不能自知罢了。

  所以《华严经》中开示说,所谓使人获得「清净」,这清净便是《宝性论》中所说的「离垢清净」。众生的心虽然自性清净,但毕竟要通过觉悟修行,才能获得解脱。

  佛教经典中揭示,有两种清净,两种解脱。有的人只得了离垢清净解脱,因而非毁禅门「即心即佛」之说;有的人只知道自性清净解脱,所以轻视教相,指责持律、坐禅以及调伏诸恶的修行。他们不懂得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通过渐修则获得离垢解脱、离障解脱,成就圆满清净究竟解脱。无论是身体还是自心,都通达无碍,等同於释迦牟尼佛。…

《宗镜录 卷三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