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

  译文

  问:只是了悟一心,不求取别的法门;积极弘扬佛、法、僧「三宝」,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化导他人。这样做能不能获得圆满妙果位?

  答:本觉妙心没有变易,便可开示悟入佛的智慧。一旦开法悟入佛的智慧,便无处不能透彻;如如平等的形相,为佛眼所亲见;实相中道的真理,为佛智所亲知。佛智照尽法界的边缘,佛眼洞彻真如的尽头。凡上成诸佛,下化众生,无不因本觉妙心在起作用,由此而自利、利他。想要开展正确的修行,倘若不依据《宗镜录》所说,都将堕入邪修,或者滞留於方便、小乘。

  《宗镜录》所显示的真理,过去十方一切诸佛由此而圆修已成,现在一切诸佛由此而圆修现成,未来一切诸佛由此而圆修当成;过去一切菩萨已学,现在一切菩萨现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所以《起信论》指出,必须首先正确思维真如。

  《石壁钞》说:「一切造作之门,都从真如而起,因为它是所有造作的根源。」若不是由真如而派生,就不可能契合於真如;那有契合真如的事物,不是从真如生起?这是众生所信佛法的根本。所以,心所攀缘的一切境界,生起於真如;而这一切境界,又复归於真如。菩萨发菩提心,先忆念真如;菩萨发起信心,也先信仰真如;菩萨的修行实践,也契会真如。

  原典

  问:但了一心,不求诸法;绍性三宝,自行化他,得圆满妙觉位不?

  答:觉心无易,则开佛知见(注释:能够了知照见一切事物如实相貌的佛智慧,名「佛知见」。它是「二智」中的「一切种智」的功用,所以相对於智体而言称作「知」;又因为它是「五眼」的「佛眼」的功用,所以相对於眼而说「见」。凡得到这种佛知见,就有开示悟入的功能,叫做「开佛知见」。)。佛知见开,无幽不瞩;不二之相,佛眼所见;一实(注释:即真如。「一」,指平等不二;「实」,指实相中道。一实,就是平等一如的中道实相。)之道,佛智所知。照穷法界之边,洞彻真妄原之底。上成诸佛,下化众生,靡不由兹,自他俱利。夫欲正修行者,不归《宗镜》,皆堕邪修,或滞权小。

  此《宗镜》正义,过去十方一切诸佛於此圆修已成,现在一切诸佛现成,未来一切诸佛当成;过去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现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所以《起信论》明须先正念真如之法。

  《石壁钞》云:「谓一切行门,皆从真如所起,以是行原故。」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契真之行,不从真起?此乃是所信法中之根本故。所以万缘(注释:指心所攀缘一切境界。缘,攀缘的意思,指人的心识攀缘一切境界。)所起,起自真如;会缘所入,入於真如。菩萨发心,先念真如;菩萨起信,亦先信真如;菩萨所行,亦契会真如。

  译文

  又问道:什么是信仰真如的相状呢?

  答:不相信一切现象,即叫做信仰真如的相状。因为真如理体之中本来就没有一切现象。倘若执著一切现象为有,那是相信一切现象,而不是信仰真如。所以,不具一向播种广大菩提一佛乘种子因缘的人,最终将难以发起信心。

  所以经中说,佛性平等一如,广大无边难以测量;凡夫与圣者并无二致,一切圆满具足;佛性广被於草木之类,也周遍於蝼蚁之属;乃至微尘毛发,无不含「一」而生。所以说,能够了知「一」,万事万物也就网罗无遗了。所以众生都因得「一」而生。因此说,若是於一乘法分辨不清,便是「异」;若是觉悟这一乘法,但是「一」。因此说,前念若是凡夫,后念便是圣人。

  又说,一念之间便能了然世间一切事物,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说,只要有了本体「一」,就会有世界万物。因此经中说,「一切」如果有「心」,便昏迷於一切;「一切」若无「心」,便遍於十方世界。所以,真如只有一个,而表现为万有的差别;各具差别的万有,又归结於唯一真如。比如大海涌起千层波浪,这千层波浪就是大海,一切都没有区别。乃至万物含有一、含有三,那么万物也就是「一」。为什么?因为本体只有一个,现象也就没有不同。好比旃树长出的是檀枝,而不会是椿木。所以《法华经》偈颂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谓「一乘」,也就是「一心」。世界万物以及十方虚空,都从真如一心的种子变现。如同旃檀树生长檀枝,春兰生长兰叶,乃至本与末、中与边,都由真如一心所显现,并无差别之相。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如果对此加以领会,那么所有想法都可迎刃而解。倘若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究竟圆满通达,不再存在无法了达的事物了。这样,没有一种道理不能明白,也没有一件事物不能包含。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事物,但能成就一切事物。

  原典

  又问:云何信真如之相?

  答:不信一切法,是信真如之相。以真如理中本无诸法。若见诸法为有,是信诸法,不信真如。是以无夙植广大菩提一乘(注释:又名「佛乘」、「一佛乘」、「一乘佛」、「一乘法」等。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途径或教说。大乘佛经《华严经》首倡这种说法,认为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三乘」说是「方便说」,而唯有「一乘法」才能引导众生达到解脱。)种子之因缘者,卒难起信。

  故经云,佛性平等,广大难量;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咸备草木,周遍蝼蚁;乃至微尘毛发,莫不含「一」而生。故云,能了知「一」,万事毕也。是以众生皆乘「一」而生。故云,一乘若迷故,则「异」;觉故,则「一」,故云,前念(注释:指刚才刹那间的念头。念,最短的时间单位,思想的刹那活动。心法相续起灭,不容间断,已过者为「前念」,后续者为「后念」。)是凡,后念(注释:指刚才刹那间的念头。念,最短的时间单位,思想的刹那活动。心法相续起灭,不容间断,已过者为「前念」,后续者为「后念」。)即圣。

  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注释:又名「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系华严宗教义之一,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的相即关系。这一思想的意义在於:或把佛教全部义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或把派生万有的「一心」称为「一」,所派生的万有则称为「多」。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都是相即的关系。)。故云,以「一」之法,功成万像。故经云,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无心,即遍十方。故真一万差,万差真一。譬如海涌知波,千波即海,一切皆无有异也。乃至万物含一而三,即彼万物亦为「一」也。何以故?以本一故,末则无异。譬如檀生檀枝,非椿木也。故《法华经》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一乘」者,即「一心」也。一切万有,十方虚空,皆从真如一心种子所现。如檀生檀枝,兰生兰叶,乃至本末、中边,更无异相。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若能如是,何虑不毕。若能如是,究竟圆通,此外更无不了之法。则无理而不明,无事而不尽,以一法能成一切法故。 

  译文

  问:妙明真心,是佛的秘密宗旨,其道理虽然圆顿,但难正确悟解。希望进一步开示善巧方便之门,以重证未来的信心。

  答:前面已引证了佛经,现在还要用比喻来说明。这《宗镜录》所标示的「一心」,是一切现象的自性。好比一颗宝珠有八万四千个孔,入其中一孔便全部收取宝珠的理体;又好比一个月亮映现於所有江河,所以江河中的月影离不开天上一轮明月。再好比将白旃檀要切成片,每一片都散发著旃檀的本色芳香;犹如春阳普照各地,而各地的春色都是一个样的。由此看来,只要一事物上体现也妙明真心,那么万事万物也就会了如指掌;上述明白无误的比喻,可以排除人们的疑惑。

  原典

  问:妙明真心,觉王(注释:即指佛。佛於觉、菩提、觉悟得大自在,所以称为「觉王」。《万善同归集》卷六:「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兹敕。」)秘旨,理虽圆顿,正解难成。更希善巧之门,重证将来之信。

  答:前已引法说,今更将喻明。此《宗镜》一心,是诸法自性。如一珠有八万四千孔,入一孔全收珠体;似一月影现一切水,一一影不离月轮。又若分白旃檀片片,而本香无异,犹布青阳令处处,而春色皆同。是则一法明心,万缘指掌;皎然法喻,可以收疑。

  译文

  问:佛经提到顿教、渐教,禅门则分为南宗、北宗。本书所作的弘扬,是依据哪一宗、哪一教呢?

  答:本书只说明心见性,并不一般地探讨分宗判教;只论单刀直入、顿悟佛性、圆满修行。也不脱离必要的条件而求取解脱,终究不执著於文字而於本宗产生迷妄。若是依「教」,则依《华严经》,即显示一心广大的文字语言;若是依「宗」,则依达摩所创立的禅宗,直下显示众生心性的意旨。

  比如,宗密禅师曾建立「三宗」、「三教」,以和会禅和华严,使之圆融统一。禅的三个派系是: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说的三个流派是: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

  先说禅宗。首先,「息妄修心宗」,是说众生虽然本具佛性,但因受无始以来积累而成的烦恼所迷惑而不能觉悟,所以流转生死。请佛则已断除一切妄想,所以能清晰明白地发现心性,从而脱离生死轮回,神通自在。要知道,凡夫与圣者功用不同,外境与内心各有自己的范围,因此有必要离开外境而观察思维自心,以息灭心中一切妄念。妄念一旦断灭,就是觉悟,就能无所不知。好比镜子上蒙蔽了尘垢,尘垢一旦去尽,镜子便明亮照人。为此而需要修习禅观。远离喧闹杂染之处;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将心专注於某一特定对象。

  第二,「泯绝无寄宗」,是说凡夫及圣者等一切现象,都如同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并非从现在开始才空寂。即使这种了达空寂的智慧,也无法得到。法界平等一如,既无佛也无众…

《宗镜录 卷三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