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叁十四

  卷叁十四

  譯文

  問:只是了悟一心,不求取別的法門;積極弘揚佛、法、僧「叁寶」,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化導他人。這樣做能不能獲得圓滿妙果位?

  答:本覺妙心沒有變易,便可開示悟入佛的智慧。一旦開法悟入佛的智慧,便無處不能透徹;如如平等的形相,爲佛眼所親見;實相中道的真理,爲佛智所親知。佛智照盡法界的邊緣,佛眼洞徹真如的盡頭。凡上成諸佛,下化衆生,無不因本覺妙心在起作用,由此而自利、利他。想要開展正確的修行,倘若不依據《宗鏡錄》所說,都將墮入邪修,或者滯留於方便、小乘。

  《宗鏡錄》所顯示的真理,過去十方一切諸佛由此而圓修已成,現在一切諸佛由此而圓修現成,未來一切諸佛由此而圓修當成;過去一切菩薩已學,現在一切菩薩現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所以《起信論》指出,必須首先正確思維真如。

  《石壁鈔》說:「一切造作之門,都從真如而起,因爲它是所有造作的根源。」若不是由真如而派生,就不可能契合於真如;那有契合真如的事物,不是從真如生起?這是衆生所信佛法的根本。所以,心所攀緣的一切境界,生起於真如;而這一切境界,又複歸於真如。菩薩發菩提心,先憶念真如;菩薩發起信心,也先信仰真如;菩薩的修行實踐,也契會真如。

  原典

  問:但了一心,不求諸法;紹性叁寶,自行化他,得圓滿妙覺位不?

  答:覺心無易,則開佛知見(注釋:能夠了知照見一切事物如實相貌的佛智慧,名「佛知見」。它是「二智」中的「一切種智」的功用,所以相對於智體而言稱作「知」;又因爲它是「五眼」的「佛眼」的功用,所以相對於眼而說「見」。凡得到這種佛知見,就有開示悟入的功能,叫做「開佛知見」。)。佛知見開,無幽不矚;不二之相,佛眼所見;一實(注釋:即真如。「一」,指平等不二;「實」,指實相中道。一實,就是平等一如的中道實相。)之道,佛智所知。照窮法界之邊,洞徹真妄原之底。上成諸佛,下化衆生,靡不由茲,自他俱利。夫欲正修行者,不歸《宗鏡》,皆墮邪修,或滯權小。

  此《宗鏡》正義,過去十方一切諸佛於此圓修已成,現在一切諸佛現成,未來一切諸佛當成;過去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現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所以《起信論》明須先正念真如之法。

  《石壁鈔》雲:「謂一切行門,皆從真如所起,以是行原故。」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契真之行,不從真起?此乃是所信法中之根本故。所以萬緣(注釋:指心所攀緣一切境界。緣,攀緣的意思,指人的心識攀緣一切境界。)所起,起自真如;會緣所入,入於真如。菩薩發心,先念真如;菩薩起信,亦先信真如;菩薩所行,亦契會真如。

  譯文

  又問道:什麼是信仰真如的相狀呢?

  答:不相信一切現象,即叫做信仰真如的相狀。因爲真如理體之中本來就沒有一切現象。倘若執著一切現象爲有,那是相信一切現象,而不是信仰真如。所以,不具一向播種廣大菩提一佛乘種子因緣的人,最終將難以發起信心。

  所以經中說,佛性平等一如,廣大無邊難以測量;凡夫與聖者並無二致,一切圓滿具足;佛性廣被於草木之類,也周遍於蝼蟻之屬;乃至微塵毛發,無不含「一」而生。所以說,能夠了知「一」,萬事萬物也就網羅無遺了。所以衆生都因得「一」而生。因此說,若是於一乘法分辨不清,便是「異」;若是覺悟這一乘法,但是「一」。因此說,前念若是凡夫,後念便是聖人。

  又說,一念之間便能了然世間一切事物,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說,只要有了本體「一」,就會有世界萬物。因此經中說,「一切」如果有「心」,便昏迷於一切;「一切」若無「心」,便遍於十方世界。所以,真如只有一個,而表現爲萬有的差別;各具差別的萬有,又歸結於唯一真如。比如大海湧起千層波浪,這千層波浪就是大海,一切都沒有區別。乃至萬物含有一、含有叁,那麼萬物也就是「一」。爲什麼?因爲本體只有一個,現象也就沒有不同。好比旃樹長出的是檀枝,而不會是椿木。所以《法華經》偈頌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謂「一乘」,也就是「一心」。世界萬物以及十方虛空,都從真如一心的種子變現。如同旃檀樹生長檀枝,春蘭生長蘭葉,乃至本與末、中與邊,都由真如一心所顯現,並無差別之相。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如果對此加以領會,那麼所有想法都可迎刃而解。倘若能做到這一點,便可究竟圓滿通達,不再存在無法了達的事物了。這樣,沒有一種道理不能明白,也沒有一件事物不能包含。這是因爲,只要有一事物,但能成就一切事物。

  原典

  又問:雲何信真如之相?

  答:不信一切法,是信真如之相。以真如理中本無諸法。若見諸法爲有,是信諸法,不信真如。是以無夙植廣大菩提一乘(注釋:又名「佛乘」、「一佛乘」、「一乘佛」、「一乘法」等。引導教化一切衆生成佛的唯一方法、途徑或教說。大乘佛經《華嚴經》首倡這種說法,認爲聲聞、緣覺、菩薩、(或佛)「叁乘」說是「方便說」,而唯有「一乘法」才能引導衆生達到解脫。)種子之因緣者,卒難起信。

  故經雲,佛性平等,廣大難量;凡聖不二,一切圓滿;鹹備草木,周遍蝼蟻;乃至微塵毛發,莫不含「一」而生。故雲,能了知「一」,萬事畢也。是以衆生皆乘「一」而生。故雲,一乘若迷故,則「異」;覺故,則「一」,故雲,前念(注釋:指剛才刹那間的念頭。念,最短的時間單位,思想的刹那活動。心法相續起滅,不容間斷,已過者爲「前念」,後續者爲「後念」。)是凡,後念(注釋:指剛才刹那間的念頭。念,最短的時間單位,思想的刹那活動。心法相續起滅,不容間斷,已過者爲「前念」,後續者爲「後念」。)即聖。

  又雲,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注釋:又名「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系華嚴宗教義之一,用以說明「法界緣起」中現象間的相即關系。這一思想的意義在於:或把佛教全部義理和實踐作爲一個整體而稱爲「一」,其各個分支和法門則稱爲「多」;或把派生萬有的「一心」稱爲「一」,所派生的萬有則稱爲「多」。整體與部分、一般與個別,都是相即的關系。)。故雲,以「一」之法,功成萬像。故經雲,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如海湧知波,千波即海,一切皆無有異也。乃至萬物含一而叁,即彼萬物亦爲「一」也。何以故?以本一故,末則無異。譬如檀生檀枝,非椿木也。故《法華經》偈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一乘」者,即「一心」也。一切萬有,十方虛空,皆從真如一心種子所現。如檀生檀枝,蘭生蘭葉,乃至本末、中邊,更無異相。故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若能如是,何慮不畢。若能如是,究竟圓通,此外更無不了之法。則無理而不明,無事而不盡,以一法能成一切法故。 

  譯文

  問:妙明真心,是佛的秘密宗旨,其道理雖然圓頓,但難正確悟解。希望進一步開示善巧方便之門,以重證未來的信心。

  答:前面已引證了佛經,現在還要用比喻來說明。這《宗鏡錄》所標示的「一心」,是一切現象的自性。好比一顆寶珠有八萬四千個孔,入其中一孔便全部收取寶珠的理體;又好比一個月亮映現於所有江河,所以江河中的月影離不開天上一輪明月。再好比將白旃檀要切成片,每一片都散發著旃檀的本色芳香;猶如春陽普照各地,而各地的春色都是一個樣的。由此看來,只要一事物上體現也妙明真心,那麼萬事萬物也就會了如指掌;上述明白無誤的比喻,可以排除人們的疑惑。

  原典

  問:妙明真心,覺王(注釋:即指佛。佛於覺、菩提、覺悟得大自在,所以稱爲「覺王」。《萬善同歸集》卷六:「同蹑先聖之遺蹤,共禀覺王之茲敕。」)秘旨,理雖圓頓,正解難成。更希善巧之門,重證將來之信。

  答:前已引法說,今更將喻明。此《宗鏡》一心,是諸法自性。如一珠有八萬四千孔,入一孔全收珠體;似一月影現一切水,一一影不離月輪。又若分白旃檀片片,而本香無異,猶布青陽令處處,而春色皆同。是則一法明心,萬緣指掌;皎然法喻,可以收疑。

  譯文

  問:佛經提到頓教、漸教,禅門則分爲南宗、北宗。本書所作的弘揚,是依據哪一宗、哪一教呢?

  答:本書只說明心見性,並不一般地探討分宗判教;只論單刀直入、頓悟佛性、圓滿修行。也不脫離必要的條件而求取解脫,終究不執著於文字而於本宗産生迷妄。若是依「教」,則依《華嚴經》,即顯示一心廣大的文字語言;若是依「宗」,則依達摩所創立的禅宗,直下顯示衆生心性的意旨。

  比如,宗密禅師曾建立「叁宗」、「叁教」,以和會禅和華嚴,使之圓融統一。禅的叁個派系是: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叁,「直顯心性宗」。教說的叁個流派是: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叁,「顯示真心即性教」。

  先說禅宗。首先,「息妄修心宗」,是說衆生雖然本具佛性,但因受無始以來積累而成的煩惱所迷惑而不能覺悟,所以流轉生死。請佛則已斷除一切妄想,所以能清晰明白地發現心性,從而脫離生死輪回,神通自在。要知道,凡夫與聖者功用不同,外境與內心各有自己的範圍,因此有必要離開外境而觀察思維自心,以息滅心中一切妄念。妄念一旦斷滅,就是覺悟,就能無所不知。好比鏡子上蒙蔽了塵垢,塵垢一旦去盡,鏡子便明亮照人。爲此而需要修習禅觀。遠離喧鬧雜染之處;調節呼吸和身體姿勢,將心專注於某一特定對象。

  第二,「泯絕無寄宗」,是說凡夫及聖者等一切現象,都如同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並非從現在開始才空寂。即使這種了達空寂的智慧,也無法得到。法界平等一如,既無佛也無衆…

《宗鏡錄 卷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