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参禅与研习经典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故说:
「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则前学所禀。后学有归。」(《宗镜录》卷一) 「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於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宗镜录》卷一)
当然,就教家言,也有必要与禅门会通互补。这正如他所说:
「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观;据文者生,无证者死。夫习禅人唯尚理观,触处心融;暗於名相一句不识。诵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两家互阙,论评皆失。」(《宗镜录》卷四十六)
禅教的统一融合,这是佛教的需要。其中,禅宗的顿悟与华严的圆修相结合,更是理所当然。对此,孔维勤《永明延寿宗教论》一书写道:「永明圆教,本乎曹溪之性宗,故为禅教一致之表诠直指之教。其所集之祖教,亦惟显圆宗。一一缘起,皆是法界实德,不成不破,非断非常,纔有一法缘生,无非性起功德。永明延寿禅教一致之见地,最大之特点,即为融华严与禅宗为一炉。」(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页一○四)
《宗镜录》所提倡的禅教一致,对宋以后的中国佛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北宋的统一,给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巨大影响。新统一的封建王朝,致力於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收归中央的同时,还注意思想文化方面的统制,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意识形态。为了适应当时社全政治的实际需要,佛教在对外寻求「儒佛一致」和「佛道一贯」的同时,对内则强调各宗各派间的圆融统一。永明延寿之后,北宋云门宗禅僧明教契嵩,也积极主张禅教一致、禅净合一,并大力推进佛教与儒、道间的调和一致。他们的这些活动,实现了对禅宗思想体系和修习方式的全面改造,重塑了唐末五代时禅宗的形象,成为禅宗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
受延寿《宗镜录》禅教一致论影响者,历代不乏其人。北宋元佑(公元一○八六——一○九四处)年间,宝觉禅师在看了《宗镜录》后说:「吾恨见此书晚。平生所未见之文,功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人天宝鉴》)他不但手不释卷,孜孜研读,还摄录玄要,成《冥枢会要》三卷。南宋孝宗(公元一一六三——一一八九年)在位时代,儒士述庵薛澄在其师天台草庵圆寂后,曾为之作祭文,其中备赞禅教一致,说:
「吾佛明心,禅必用教,教必用禅。如江如湖,流虽不同,所钟一源;如日如月,时或云殊,所丽一天。譬以二天,治众人病,所期者痊。奈何末途。两宗被魔;学者泥偏,私立位号;互为矛盾,其门必专。教而视禅,了不相安,如针著毡;禅而视教,欲割不能,如瘿附咽。」(《佛祖统纪》卷二十一)]
其后,元代著名禅僧中峰明本也认为:
「岂佛法果有教、禅之二哉!以其神悟,教即是禅;以存所知,禅即是教。」(《中峰广录》卷十六)
「如一佛之垂化,观万法唯一心。一心即万法,所以彰万法为教,标一心为禅。名常异而体常同,教即文字而禅离文字也。究竟所以,特不过破破情执之迷妄,混入一心之灵源而已。」(《中峰广录》卷十八)
明末高僧藕益智旭对《宗镜录》亦极为重视,前后会披阅该书四遍,发现其中有后人添加的部分,一一悉心以剔出,重加整理修订。清初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对历史上各家禅多有所评击,但对延寿的禅教一致思想却赞叹不已。他在《御选语录》的〈永明编序〉中写道: 「宋初,杭洲永明智觉禅师,平生著述有《宗镜录》、《唯心决》、《心赋》、《万善同归集》等,凡千万言,并在大藏,有流传海外者。朕披阅采录,不胜敬礼喜悦,真所谓明逾晓日,高越太清。如鼓师子弦,众响俱绝;如发摩尼宝,五色生光。信为曹溪后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特加封妙圆正修觉禅师。卷中《万善同归集》一书,禅师自谓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云。自师证明,方知大小齐观,宗教一贯。」
他还亲自「录其纲骨,刊十存二」,编为《宗镜大纲》一书,加以弘传。
延寿以后禅教合一论者,受《宗镜录》的启发,多数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其一,借教悟宗说。如北宋禅僧圆悟克勤於政和(公元一一一一——一一一八年)年间,曾以华严宗的圆融无碍「四法界」学说,向居士张商说禅。他义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禅的最高境界就是华严的「理事无碍」、「真俗无碍」境界(《居士分灯录》卷下)。明代高僧云楼袾宏也指出:「其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竹窗随笔,经教》)
其二,受以解教说。以为只解教而不习禅,教也不是真教。如晚明高僧紫柏真可说:「若传佛语,不明佛心,非真教也。」(《紫柏尊者全集》卷六)
总之,受《宗镜录》的影响,禅教一致思想在宋朝代以后已广泛流传,成为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教一致的实践则成为宋代以后禅僧生活的内容之一。
由於《宗镜录》规模庞大,卷帙过多,对於一般佛教徒来说,阅读不便,理解困难,所以,它的实用性受到局限,社会效果也相对削弱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本书内涵丰富,引证资料广泛。其中属於佛经方面的有一百二十种,属於祖师语录的有一百二十种,其他论著六十种,共计约三百种。在当时佛教书籍散佚严重、义学已趋衰退的情况下,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的方便。其中保存的一些资料,对於今天的学术界来说,更是十分珍贵。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载录於《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禅宗典籍;「问答章」中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都已失传,幸赖《宗镜录》而想见原著的概貌。
延寿虽承嗣禅宗法统,但他具有较高的义学修养,於空有二宗、性相各家均有研究。《宗镜录》一书,便是由他召集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三家学者,在「分居博览,互相质疑」的基础上编集而成。所以,《宗镜录》的内容难以一言概括。但可确信的是,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南宗禅提倡「顿」,《华严经》提倡「圆」;把禅宗的顿悟与《华严经》(华严宗)的圆修结合起来,即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延寿说:「《宗镜》略有二意:一为顿悟知宗,二为圆修办事。」(《宗镜录》卷四十)本书节选的章节,便是以上述中心思想为标准。
延寿佛教思想的另一重点是禅净合一说,这一思想虽然在《宗镜录》中也有所反映,但更多地表现於《万善同归集》中,所以这里没有选录。此外,为了突出「一心」的地位和意义,《宗镜录》以大量文字,从法相唯识宗的角度,对一切现象的生起、本质和相互关系等作了极为详尽细致的分析。这方面的内容散见於各章各卷,可专题另作探讨,也可参阅孔维勤先生所著《永明延寿宗教论》一书后面各章;因篇幅所限,这里也未选录。
本书「原典」部分使用的版本是《碛砂藏》本。
《宗镜录 题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