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P2

  ..续本文上一页以「有」为独胜。横超先生在其《涅槃经》第二章(涅槃经历史的地位)中云:「……兹於佛教思想界龙树·提婆出现合一段落俄然真空妙有方面急转回遂、大乘佛教中论议的倾向带新机运撞头。机汇乘现经典实《涅槃经》上《胜鬉经》上。」此一敍说是非常中肯的,从真空到妙有的确是大乘佛教发展中的两个阶段。本经所承受者,就是此一「妙有」思潮的阶段,亦可说就是此一阶段中最具代表色彩的一部经典,故经中如(德王品)、(师子吼品)等虽大谈空义,却仍不离佛身恒不变易的妙有存在。因而彻底地主张涅槃的常乐我净,藉以纠正小乘佛教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偏执观念。此亦即本经全盘之义蕴及其重点所在。

  第三节 涅槃经所完成的涅槃观念及其定义

  正如上节所述,《涅槃经》之出,承受了妙有思潮的阶段,但为何会有此一思想的产生,我以为站在涅槃观发展的立场来看,乃是一必然的趋势,因为自原始佛教的歧异,部派佛教的纷诤,涅槃问题竟成为了一不可思议的悬案,同时也变作了玄想的戏论,於是始有龙树之空观出来横扫执见,不论执涅槃为实有也好(如说一切有部),或执如灯灭而成虚无也好(如经量部),均破其偏执及其玄想,谓「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不可离开世间而另有一无余依的境界存在。此一空观思想出现,的确起了极大的作用。空有二边的小乘边见⑤,均为其绝对而又即世间的真空破除了。然此种破除,只显出了诸法当体的空寂性,循此下去,则所谓涅槃,又只落於「现法的当体」而已,其另一面之永恒性,便不免忽略。忽略涅槃的永恒性,则对部派空见(经量部)之破又岂不等如不破么

  因此,而需另一永恒性的涅槃观念来弥补只止於当体空寂之过失。此乃有「妙有」思想之出,循此观察,则知「妙有」观念的涅槃,它 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了。本经承受此一思想,故涅槃之发展,亦即至此而大成。兹就本经涅槃的定义说起。

  本经所提的涅槃定义,共有两项,一是在(衰叹品)中提出的如伊字三点,二是同品所提的常乐我净四义。全经(南本三十六卷,北本四十卷。本论所依者南本,以下言及页数均依台湾影印的《嘉兴藏》单行本)之所发都依据此两项。谓此两项为全 经之总纲,当亦无不可。涅槃思想之完成者,要言之,亦不过此两项定义而已。至於全经所发挥之无量深义,皆为解释其为何或如何罢了。

  〈衰欢品〉中述及纯陀及文殊为办供佛食具,从座而去之後,佛便为诸比丘宣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其中,入於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一宣说,无疑的,即给涅槃作了一新的定义,同时答覆了以往(自原始佛教以来)对如来般入无余涅槃之怀疑及错误观念。以此伊字三点:解脱、如来(亦谓法身)、般若之三德构成大乘涅槃之特色。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讲之涅槃,他们只有解脱一德,而不讲般若和如来之法身。故此他们的涅槃意义,终难讲得圆融。本经透显的涅槃思想,乃就特以此三德作为中心,反覆论说。尤其是如来之身一义,敍说者最多。其次是解脱一义,至於摩诃般若一义,则敍说较少。但自此总标涅槃之定义後,经文中并未再详细将三德并在一块讲,只是各自单独地说如来之身即涅槃,或解脱即是涅槃。若以此说,则与伊字三点之说,岂不相违

  在伊字三点一喻中说:「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而在(四相品)中却说:「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此一说法,与伊字三点之喻正相反,而另成一「相即」的意义。若以表将此两说解之,乃是:

  解脱—如来

  如来—涅槃

  结果是,涅槃亦即解脱:

  涅槃—解脱:

  伊字三点则是:

  此三者合成一「伊」字的涅槃,和如来即是涅槃的涅槃,若以逻辑的范畴说,那绝不可相通,两者之中亦必有一错。这或者也果真是当时编集的大德,未曾虑及於此。故後在经中均不见有一语交待,为何会突从伊字三点之喻,转到如来即是涅槃,忘记了〈衰欢品〉中说过的(如来)「亦非涅槃」一语,今欲详明此义,我们当从经文的实义去取,勿拘泥於此前後之文字。若论实义,则虽谓三德兼具始成涅槃,实则此三德任举一德亦即涅槃,盖所谓三德者,一德即具三德。此三德之成非可分离,法身、般若、解脱原本一体,以其所显之相言,而有三德,究其实质则仍为一。小乘佛教不解此义,只执解脱一义,故评其而非究竟。基於此义,本经中乃又谓「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亦如同伊字,三点不可分离,任择一点,即概其全。

  此理於(四相品)中,亦约略表露了出来,如卷四云:「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我今於此阐扬分别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为一非虚妄耶

  即应反质,是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如是四事有何等异,是岂得名虚妄乎

  」这就说明了解脱、法身、般若、涅槃,虽分别立名,而实乃四者是一,并不可分离也。唯声闻缘觉不解此义,致有纷诤。亦因是彼等所证之涅槃,不得究竟,本经则名彼等之所证为小涅槃或中涅槃,不得语与大涅槃者。⑥大涅槃则是本经特别所显之名相,以其含具佛之三德,开出了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故此称名。但大涅槃一义,又非三言两语可以诠尽,因是在全经各品中,又差不多都给大涅槃诠显了一个定义以表其含蕴之广之深。兹稍举若干重要者如次:

  1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性…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於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八四相品〉第七·卷五·页六)

  2有善光故,犹如夏日,身无边故,名大涅槃。(<月喻品>第十五·卷九·页六)

  3是大涅槃,即是诸佛甚深禅定。 (<现病品> ·卷十·页三)

  4若得常住无变易者,乃名自在,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众问品>第十七·卷十·页一)

  5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莎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梵行品〉第二十之二·卷十五·页二十二)

  6是大涅槃无有生想,是名不生不生。(<德王品>第二十二·卷十九·页十四)

  7不闻者名大涅槃,何故不闻

  非有为故,非音声故,不可说故。云何亦闻得闻名故

  所谓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名不闻闻。(同上·页二十)

  8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

  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卷二十一·页十四)

  9有大慈悲怜悯一切,於诸众生犹如父母,能度众生於生死河,普示众生一实之道,是则名为大般涅槃。 (同上·页十五)

  10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同上)

  11若有众生於三恶道,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广度众生,当知是人得大涅槃。(同上·页十五)

  12譬如宝藏,多诸珍异,种种具足,故名大藏,诸佛如来甚深奥义,亦复如是,多诸奇异,具足无缺,名大涅槃。 (同上·页十六)

  13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师子吼品>·卷二十五·页五)

  14我於此婆罗树人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师子吼品> ·卷二十八·页十四)

  15无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为无相。(卷二十八·页二十一)

  16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是则名为大涅槃乐。(卷二十九·页四) 17如来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众生,即是无上真解脱,解脱即是大涅槃。(<迦叶>等品·卷三十四·页二十九)以上就各品中所诠大涅槃义,略录其主要者以窥真义。其他如欲详之,还多。仅(德王品)即有十数则专解大涅槃之义。此处所录者,细察之,当亦可详知本经的涅槃实义所在了。

  此外,本经所言大涅槃,有时亦简称涅槃,或又名大般涅槃或又名无上大涅槃。但涅槃与大涅槃有时又不可同解,这在後面再论。虽然涅槃一词在本经所解者,其义极多,然确以表达本经之中心思想者,却仍以大涅槃一词为当。以涅槃一词表达的意义而与大涅槃的涵蕴相同者,如:

  1善男子,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夫法性者,无有灭也。(<长寿品>第四·卷三·页十四)

  2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相品> ·页二十二)

  3云何名为涅槃相

  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

  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 (卷二十三·页十)

  4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 (卷二十三·页十三)

  5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为定

  一切诸佛所有涅槃常乐我净,是故为定,无生老坏,是故为定。(卷二十二·页五)

  6云何为定

  常乐我净,在何处耶

  所谓涅槃。(卷二十·页四)

  7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卷二十五·页九)

  由是以观,则涅槃与大涅槃者亦原同义。总上各条所注之涅槃意义考之,虽其所述内容不同,或言无所得,或言不生不死,或言大我,或言自在,设词尽管不同,但其所显者则仍为一。此一者何

  要言之,即是常乐我净之如来性也。此即上述本经所提之两项定义,一为伊字三点,一即此常乐我净。如上举第五条,「无所得者,名大涅槃」 。此无所得在(…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