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梵行品)中,亦解释为常乐我净。由是类推,即虽云多义,亦只是广释此一体性之妙用而已。故有时,说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即是佛身,有时又说即第一义空,第一义谛,或如来甚深密藏,或即中道。实际上,都同一义,为了表达它的殊胜,乃不得不多方面施设言说。不用说,此所谓常乐我净者,自是针对原始佛教的无常、苦、不净、无我而来。阿含的教义中,屡屡言无我、无常、苦、空、不净等,此一教法,在後世的佛教徒们都一致认为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并且以之配成三法印,作为佛教思想的准则及大前提。而本经之出,则恰恰相反,不仅与此所谓根本教义者树成了对立,且否定其思想,谓非了义⑦ 。又进而言计如来涅槃为无常、苦、不净、无我者,即是颠倒。(参看(四颠倒品))
常乐我净四义,在本经说来,其涵蕴,实在太广太深,若详细言之,则整部《大般涅槃经》,都只讲的这个,因其究竟义即如来之相,也即如来之体。约相说,可以叫做涅槃,也可以叫做解脱;约体说,可以叫做佛性、法身,也可以叫做毕竟空⑧,或第一义谛。就其显现之妙用言,又叫做大慈悲喜舍⑨,或四无碍智(同上)。准此言之,则(衰叹品)中所述之伊字三点,我原将其与此分作涅槃的两项定义,实则又是二而一,一而二了。正如(迦叶品)云:「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於是义中,不能分别。」(卷三十二·页二十六)此在上面解伊字三点,引(四相品)经文已作过解说,与此同三思味。「於是义中不能分别」,这也正是大乘涅槃思想的一超特之点,本来,在外道学派及正统的婆罗门中亦讲常乐我净四义,原始佛教,甚至根本佛教对其均极反对,大乘佛教亦当然反对之,既如是,而本经为何又同样采用此四德之名呢
此即关键在彼此之义蕴不同⑩,名相虽同,本质却异。其不同处,以本经之立场说,正在於「於是义中,不能分别」的一点,此义是,佛教涅槃的常乐我净,即解脱即如来之自体,非离自体另有一常乐我净,外道者们则系离自体外而另有一常乐我净之境,或称梵境或称彼岸。此所以彼此大大不同之处。关於此,下面述说中,当再随时顺便分辨,不用在此多作详细界说。
再次,关於解脱和佛身,本经特作诠显者亦甚多,此再举若干经文释此二义,俾窥解脱和佛身之德,同时窥其德亦即窥涅槃之体。
解脱
1真解脱者,名日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具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四相品>第七·卷五·页七起均论此解脱义。下引经文,因系同品,不再烦注。)
2又解脱者无有等侣,有等侣者,如诸国,有邻国等,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无等侣者,谓转轮圣王,无能与等,解脱亦尔,无有等侣,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转*轮王。
3又解脱者名无忧愁,有忧愁者,譬如国王,畏难强邻而生忧愁,夫解脱者,则无畏事,譬如坏怨,则无忧虑。解脱亦尔,是无忧畏,无忧畏者,即是如来。
4又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於莲华,非为稀有,火中生者,乃为稀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
5又解脱者,名为广大,譬如大海,无与等者,解脱亦尔,无能与等。
6又解脱者,名日最上,譬如虚空,最高无比,解脱亦尔,最高无比。
7又解脱者,名曰甚深,何以故
声闻缘觉,所不能人,不能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甚深者,诸佛菩萨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养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譬真解脱。
8又解脱名日清净……。
9又解脱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杀心,解脱亦尔,无有杀心。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於子,解脱亦尔,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脱。
10又解脱者,离我我所,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11又解脱者,是无所畏,如师子王於百兽不生怖畏,解脱亦尔,於诸广众,不生怖畏。
12又解脱者,名日水大,譬如水大,於诸大胜,能润一切草木种子,解脱亦尔,能润一切有生之类。
13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子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
14又解脱者,名空不空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二十五有,……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
以上略举十四条以窥解脱之大意,其含义深广,实非小乘佛教所谓之解脱,所可比拟。(四相品)中自卷五起,谈解脱义者,总共举有八十五条,其中有一二义雷同者,尚未计入。从此一广泛的论说解脱之德,我们也即可窥知常乐我净一义的深浅了。
八十五条解脱义中,其最後一目名为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而曰:「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复又谓:「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看来,本经所释涅槃一义,即是如来及其所具一切德目之总称也。要约之则是伊字三点,或常乐我净;泛言之,便成无量功德,八万细行。
㈡佛身
佛身,在本经中亦称如来之身,或如来,或如来藏,或佛性,换言之,即指佛之法身而言,非指佛之生身而言,此标佛身,为顺通称,特明定义。解此佛身者,可以(如来性品)代表,他品亦徵证之,略诠引如次:
l迦叶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卷八·页一) 此解如来藏即我,常乐我净之我,亦即如来藏义,或佛性也。
2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宝藏者,即是佛性也。(同品举贫女人喻。)此所释者,为如来藏义。
3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此以常义明如来性,常乐我净之常,即指此如来秘藏,而非断灭之空寂。(空寂本是常,凡夫不明,而生断灭见。)
4善男子,如是菩萨,住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譬如远观虚空鹅鹰,为是虚空,为是鹅鹰,谛观不已,劳髴见之,十住菩萨,於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此释佛性深远,非易可知可了。
5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常乐我净之乐义,即此金刚不坏身之大乐义。
6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
7如来实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於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以是义故,如来常住,无有变异。(八月喻品) ·卷九·页三)
8如来如是,其性纯善,清净无垢,是最可称为乐见也。(同上·页五)常乐我净之净义,即此「其性纯善,清净无垢」之净也。
9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人之摄持,是故名常。(〈八圣行品〉·卷十三·页一)
10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卷十九·页二)
以上二节均解佛性为常义。
11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
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四依品>·卷六·页二十五)此明如来身亦即法性。
由是诸义,可知所谓如来者(或佛身) ,即是一常住不变之法性也。就法性所显之相,便是常乐我净之大涅槃。
关於常乐我净义,自上所述,当已全明,但上所言,均在涅槃之体上,作综贯义或即体义讲,未界清四义之概念於起用方面,兹再徵引(师子吼品) 一节以作解释,俾在「用」上知其各概念之界别:「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此从空义而显之常乐我净之作用。(详见卷二十八·页十四)
又如:「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以是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乐故,名之为净。」此则汇四归一,亦即从显用而归到一体。由此两节解说,我人对常乐我净之义,亦足可了然於胸。能了然於此,则本经所完成之涅槃思想,当知其如何深远,此一深远义,又非积极或消极名词可以作为说明。
第四节 涅槃用语之差异与否定
本经涅槃之用语,有时亦不一,因其不一,而致意义亦有差异,其差异处,甚至几有认其为矛盾。就差异之类别看,可归纳之为两义,一是泛论之意义,这是通於一般的,可以谓之共同概念;一是大乘佛教独发的意义,这是特殊的,可以谓之特定概念。特定概念中又包括判别意义,即将涅槃概念分成若干层次,予以判别。这如本经所出现的:人天涅槃、中般涅槃、上流涅槃,或小涅槃、中涅槃、高涅槃等等,均是界定其一特别层次。至共同概念,则是「涅槃」一词,因其是共同的,有时候为显大乘的涅槃意义,便将此一词别开,谓其与大涅槃义大有差别,有时候又将此一词运用诠显如来之境界,则又与大涅槃同一义(如第三节中所举七条涅槃义)。且有时候,又谓如来身和涅槃非一,有时候又无异,此种种纷歧,如不理清,诚无法了解。自然,为何会有此种纷歧,本经亦未曾特别声明,若说稍有暗示,那就只有(迦叶品)里一句云:「於无智者,作不定说。」不过此不定的意义,当不能泛到上述两种之界定的。只能解释本经有时言佛有涅槃,有时言佛无涅槃之义上去。现且撇开评论,先述本经一般的涅槃概念。
所谓一般的涅槃概念,即是外道,小乘…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