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P4

  ..续本文上一页、如来等都称其安住之境界为涅槃。故涅槃一词,就成为了共同的理念。特定的,大致分类亦可以此三者别之,即外道的、小乘的、大乘的,至於本经独特诠定的涅槃意义,则已如第三节所述,此不再赘。

  再看泛论一般的涅槃意义和大涅槃之别。(德王品)第二十一之三云:

  有涅槃,有大涅槃,云何涅槃

  善男子,①如人饥饿得少饮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②如病得差,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③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④如贫穷人获七宝物,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⑤如人观骨,不起贪欲,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这是将涅槃和大涅槃作第一层区别。此区别如何暂不用问,只就这一节经文看,即可证明涅槃原仅是一安乐的意味,凡合乎安乐的境状者,就可叫做涅槃。此义是很广泛的,也即是通於各家(印度一般学派)的,基於这三思义,勿怪乎顺世外道追求五欲之乐,也称为现法涅槃了⑾。

  其次,二乘人所欣求之涅槃者:

  ①若凡夫人及以声闻,或因世俗,或因圣道,断欲界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

  ②能断初禅及至能断非想非非想处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

  此为第二层涅槃之区别。就其断欲界结,乃至能断非想非非想处结,亦谓是安乐境,而叫做涅槃,则此涅槃之意义,自可解为只是一种心灵愉乐的状态,或某种高层的身心宁静境界而已。其状态的内在,或有深浅高低之差别,但形容其宁静愉乐的境界,而以此一名词则无异。此乃是自古《奥义书》追求之彼岸起至学派兴起时代止,几乎同一想法,同三思义。仅此种意义,自不能合乎佛陀涅槃的要求,因此本经要辨别其非大涅槃了。即使是二乘人之涅槃,本经亦认为:

  还生烦恼,有习气故。云何名为烦恼习气

  声闻缘觉有烦恼习气,所谓我身、我衣、我去、我来、我说、我听。诸佛如来人於涅槃,涅槃之性,无我无乐,唯有常净,是则名为烦恼习气。佛法众侩有差别相,如来毕竟入於涅槃,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所得涅槃,等无差别,以是义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

  无常乐 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德王品> ·卷二十一·页十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划别,但其划别乃是以本经之大乘立场,以常乐我净义来作准绳的。盖以常乐我净四义来衡量以往之涅槃思想,那自是难称究竟。

  以上略论本经所界定之涅槃的差别概念,此概念原为(印度、佛教)已有的现象,非本经自身用语之差异处,兹再分数则将差异及否定义详言於後。

  ㈠本经的涅槃之同义异语

  在第一章第三节中,已说过涅槃的同义异语,但那多是根据部派佛教及原始佛教的经文所集之类别。现再就本经所述之同义异语作一考查,以求从多方面了解涅槃的丰富涵义。下面一节为释涅槃之意义者,但亦可归於本则之内。

  A①、涅者言不,盘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涅槃。②盘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③盘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④盘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⑤盘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⑥盘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⑦盘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优楼迦迦毗罗弟子等言:⑧盘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⑨盘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⑩盘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⑾盘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德王品) ·卷二十五)

  此共举涅槃十一义,其中一义称为「有优楼迦迦毗罗弟子等言」 ,则除优楼迦迦毗罗弟子等所说的一义外,尚有十义是本经自身所言者。

  但此十义,若对照之,则又都出在《大昆婆沙论》卷二十九。 (大正二十七·页一四七)所举的十三种(此在第一章第三节已言及) ,除了前面三种便完全相同。自然,此十种都是构成大乘涅槃思想之基本的。如言不去不来,定无不定,无和合义等,这都是本经所发挥的重要思想。所谓不去不来者,即是常住不变之义,如卷二十八(师子吼品))云:「诸圣无去无来,如来已断去来住相。」此即不变不易之法身。所谓定不定者,亦复如是,如卷二十((德王品))云:「一切所有声闻弟于,咸言如来人於涅槃,当知如来,亦不必定入於涅槃,何以故

  如来常住不变易故,以是义故,如来涅槃亦复不定。」再如卷二十二(同上品)说:「若使涅槃从因生者,因无常故,果亦无常,而是涅槃不从因生,体非是果,是故为常。善男子,以是义故,涅槃之体无定无果。」此不从因生,即是无和合义。有因有缘始叫做和合,「是涅槃,不从因生,体非是果」,自是非和合了。

  由是看来,我觉得《大般涅槃经》的思想,受婆沙部的影响是很深的,尤其关於涅槃的常义,似乎是承接婆沙而再深邃的发挥。当然,婆沙部的「有」之思想,原是不够深刻的,致所以遭到般若系大乘佛教的非难,待般若系之理论完全建立後,有之思想又重新撞头,参照空的理论,重整旗鼓,以之与其对垒,於是便产生了本经妙有的大般涅槃思想。此思想经过一度「空」之否定後,至此自与婆沙部不同了,因此而形成大乘佛教完整的涅槃体系。其殊胜本然处如说:「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此种积极本然的精神,岂婆沙论师们能及。此所以大乘之成为大乘,而异於原始及部派佛教者,自有其根因也。

  复次,再看同义异语两段经文:

  B、①涅槃者,即是烦恼诸结火灭。②又涅槃者,名为屋宅,何以故

  能遮烦恼恶风雨故。③又涅槃者,名为归依,何以故

  能过一切诸怖畏故。④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

  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

  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者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⑤又涅槃者,名为毕竟归,何以故

  能得一切毕竟乐故。(八师子吼品)第二十三·卷二十五·页二十)

  C、犹如涅槃,①亦名无生,②亦名无出,③亦名无作,④亦名归依,⑤亦名窟宅,⑥亦名解脱,⑦亦名光明,⑧亦名灯明,⑨亦名彼岸,⑩亦名无畏,⑾亦名无退,⑿亦名安乐,⒀亦名寂静,⒁亦名无相,⒂亦名无二,⒃亦名一行,⒄亦名清凉,⒅亦名无闱,⒆亦名无碍,⒇亦名无诤,(21)亦名无浊,(22)亦名广大,(23)亦名甘露,(24)亦名吉祥。((迦叶品)第二十四·卷三十一)

  总此两则看来,本经涅槃之异语者,计有二十七语,B段五条,有二语与C段同,如归依和屋宅(C则称窟宅,其意同)。此外在卷二十九第五页亦载有十一种同义的异语,但读十一种中有六语是与此C段雷同的,雷同者是无生、无出、无作、涅槃、屋宅、寂静。不雷同者,另有五种,五种是:l洲归(此或B则中所言的洲渚,原同一语,而说法不同罢了。)2安隐,3灭度,4无诸病苦,5无所有。就上统计之二十七语,加上此段五语,合计全经出现不同之异语者,仅有三十二个。以此三十二个与第三早第三节所述者,自是相差还远,但即此已可知本经所涵摄原有之同义异语,於此再糅和发挥新的大乘涅槃意义也。

  ㈡本经的解释与矛盾

  以上各节已经引述过许多解释涅槃和大涅槃的问题,并且在第三节中说过涅槃即是大涅槃,但本经对涅槃的用语解释,却并非完全如第三节所述者,在卷十九、卷二十三(德王品)中,对涅槃与大涅槃的用法,大肆分辨其差异,谓绝非同一。就中卷十九云:

  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侩只劫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

  卷二十三云:

  有名涅槃非大涅槃,云何涅槃非大涅槃

  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唯有乐净,以是义故,虽断烦恼,不得名为大般涅槃。若见佛,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

  就此二节言,便知涅槃一词,使用并不固定。其不固定之理由,则如前述,凡指世俗一般所谓之涅槃,或二乘人所证之涅槃,均不能称为大涅槃,凡诸佛菩萨所修之涅槃,则称为大涅槃。但泛用时,仍统称为涅槃。有时亦冠用一形容词作其区别,如(菩萨品)云:「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於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萨之人,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卷九·页二十八)此亦即分别涅槃之层次,但冠以小、中、大而作分别,较此两节及前引卷十九(德王品)二十二之三所述者为佳,此意在本节开始时已言明,不必再述。然问题是,即大涅槃一词,在本经中有时亦有差别的用法,亦有其难明之处,比如说,菩萨与佛之境界,在(如来性品)及(月喻品)等品中,划别得很大,(如来性晶)谓:「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菩萨既然未能明了知见佛性,则菩萨之人如何能够「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呢

  经中各品都显示着是大涅槃乃诸佛之境界,既是佛之境界,菩萨就不应亦用此一「大涅槃」名词。若用,则就无法分别出菩萨和诸佛之大涅槃有何差别了,若谓无差别,而本经却又将菩萨和佛的境界划开极明。就如上述(菩萨品)小、中、大三等涅槃之分辨,接着在该节经文後又说:「如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来涅槃而般涅槃。」显然的,这已经被规定了菩萨的大涅槃而不同於如来的大涅槃,既是如此,却又偏偏用之,岂不是矛盾么

  同时在(菩萨品)中又云:「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以是义故,大涅槃中,说四种性,而有差别。」大涅槃中,说四种性,这又无异说,声闻缘觉也都是大涅槃,只因其成就之不同,而在同一大涅槃中划成四种性罢了,这样说来,大涅槃这个用语,就承认其应有差异了。此在判别四种性的境界上,固应有此区别,可是同一「大涅槃」之词,分成诸佛和菩萨的境界,且将菩萨的层次又判得…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