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等都稱其安住之境界爲涅槃。故涅槃一詞,就成爲了共同的理念。特定的,大致分類亦可以此叁者別之,即外道的、小乘的、大乘的,至於本經獨特诠定的涅槃意義,則已如第叁節所述,此不再贅。
再看泛論一般的涅槃意義和大涅槃之別。(德王品)第二十一之叁雲:
有涅槃,有大涅槃,雲何涅槃
善男子,①如人饑餓得少飲食,名爲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②如病得差,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③如人怖畏,得歸依處,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④如貧窮人獲七寶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⑤如人觀骨,不起貪欲,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爲大涅槃也。這是將涅槃和大涅槃作第一層區別。此區別如何暫不用問,只就這一節經文看,即可證明涅槃原僅是一安樂的意味,凡合乎安樂的境狀者,就可叫做涅槃。此義是很廣泛的,也即是通於各家(印度一般學派)的,基於這叁思義,勿怪乎順世外道追求五欲之樂,也稱爲現法涅槃了⑾。
其次,二乘人所欣求之涅槃者:
①若凡夫人及以聲聞,或因世俗,或因聖道,斷欲界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②能斷初禅及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爲大涅槃也。
此爲第二層涅槃之區別。就其斷欲界結,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亦謂是安樂境,而叫做涅槃,則此涅槃之意義,自可解爲只是一種心靈愉樂的狀態,或某種高層的身心甯靜境界而已。其狀態的內在,或有深淺高低之差別,但形容其甯靜愉樂的境界,而以此一名詞則無異。此乃是自古《奧義書》追求之彼岸起至學派興起時代止,幾乎同一想法,同叁思義。僅此種意義,自不能合乎佛陀涅槃的要求,因此本經要辨別其非大涅槃了。即使是二乘人之涅槃,本經亦認爲:
還生煩惱,有習氣故。雲何名爲煩惱習氣
聲聞緣覺有煩惱習氣,所謂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諸佛如來人於涅槃,涅槃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淨,是則名爲煩惱習氣。佛法衆儈有差別相,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聲聞緣覺諸佛如來所得涅槃,等無差別,以是義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
無常樂 我淨故。常樂我淨乃得名爲大涅槃也。(<德王品> ·卷二十一·頁十四)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劃別,但其劃別乃是以本經之大乘立場,以常樂我淨義來作准繩的。蓋以常樂我淨四義來衡量以往之涅槃思想,那自是難稱究竟。
以上略論本經所界定之涅槃的差別概念,此概念原爲(印度、佛教)已有的現象,非本經自身用語之差異處,茲再分數則將差異及否定義詳言於後。
㈠本經的涅槃之同義異語
在第一章第叁節中,已說過涅槃的同義異語,但那多是根據部派佛教及原始佛教的經文所集之類別。現再就本經所述之同義異語作一考查,以求從多方面了解涅槃的豐富涵義。下面一節爲釋涅槃之意義者,但亦可歸於本則之內。
A①、涅者言不,盤者言織,不織之義,名爲涅槃。②盤又言覆,不覆之義,乃名涅槃。③盤言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④盤者言取,不取之義,乃名涅槃。⑤盤言不定,定無不定,乃名涅槃。⑥盤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⑦盤言障礙,無障礙義,乃名涅槃。善男子,有優樓迦迦毗羅弟子等言:⑧盤者名相,無相之義,乃名涅槃。善男子。⑨盤者言有,無有之義,乃名涅槃。⑩盤名和合,無和合義,乃名涅槃。⑾盤者言苦,無苦之義,乃名涅槃。((德王品) ·卷二十五)
此共舉涅槃十一義,其中一義稱爲「有優樓迦迦毗羅弟子等言」 ,則除優樓迦迦毗羅弟子等所說的一義外,尚有十義是本經自身所言者。
但此十義,若對照之,則又都出在《大昆婆沙論》卷二十九。 (大正二十七·頁一四七)所舉的十叁種(此在第一章第叁節已言及) ,除了前面叁種便完全相同。自然,此十種都是構成大乘涅槃思想之基本的。如言不去不來,定無不定,無和合義等,這都是本經所發揮的重要思想。所謂不去不來者,即是常住不變之義,如卷二十八(師子吼品))雲:「諸聖無去無來,如來已斷去來住相。」此即不變不易之法身。所謂定不定者,亦複如是,如卷二十((德王品))雲:「一切所有聲聞弟于,鹹言如來人於涅槃,當知如來,亦不必定入於涅槃,何以故
如來常住不變易故,以是義故,如來涅槃亦複不定。」再如卷二十二(同上品)說:「若使涅槃從因生者,因無常故,果亦無常,而是涅槃不從因生,體非是果,是故爲常。善男子,以是義故,涅槃之體無定無果。」此不從因生,即是無和合義。有因有緣始叫做和合,「是涅槃,不從因生,體非是果」,自是非和合了。
由是看來,我覺得《大般涅槃經》的思想,受婆沙部的影響是很深的,尤其關於涅槃的常義,似乎是承接婆沙而再深邃的發揮。當然,婆沙部的「有」之思想,原是不夠深刻的,致所以遭到般若系大乘佛教的非難,待般若系之理論完全建立後,有之思想又重新撞頭,參照空的理論,重整旗鼓,以之與其對壘,於是便産生了本經妙有的大般涅槃思想。此思想經過一度「空」之否定後,至此自與婆沙部不同了,因此而形成大乘佛教完整的涅槃體系。其殊勝本然處如說:「善男子,斷煩惱者,不名涅槃,不生煩惱,乃名涅槃。」此種積極本然的精神,豈婆沙論師們能及。此所以大乘之成爲大乘,而異於原始及部派佛教者,自有其根因也。
複次,再看同義異語兩段經文:
B、①涅槃者,即是煩惱諸結火滅。②又涅槃者,名爲屋宅,何以故
能遮煩惱惡風雨故。③又涅槃者,名爲歸依,何以故
能過一切諸怖畏故。④又涅槃者,名爲洲渚,何以故
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爲四
一者欲暴,二者有暴,叁者見暴,四者無明暴,是故涅槃名爲洲渚。⑤又涅槃者,名爲畢竟歸,何以故
能得一切畢竟樂故。(八師子吼品)第二十叁·卷二十五·頁二十)
C、猶如涅槃,①亦名無生,②亦名無出,③亦名無作,④亦名歸依,⑤亦名窟宅,⑥亦名解脫,⑦亦名光明,⑧亦名燈明,⑨亦名彼岸,⑩亦名無畏,⑾亦名無退,⑿亦名安樂,⒀亦名寂靜,⒁亦名無相,⒂亦名無二,⒃亦名一行,⒄亦名清涼,⒅亦名無闱,⒆亦名無礙,⒇亦名無诤,(21)亦名無濁,(22)亦名廣大,(23)亦名甘露,(24)亦名吉祥。((迦葉品)第二十四·卷叁十一)
總此兩則看來,本經涅槃之異語者,計有二十七語,B段五條,有二語與C段同,如歸依和屋宅(C則稱窟宅,其意同)。此外在卷二十九第五頁亦載有十一種同義的異語,但讀十一種中有六語是與此C段雷同的,雷同者是無生、無出、無作、涅槃、屋宅、寂靜。不雷同者,另有五種,五種是:l洲歸(此或B則中所言的洲渚,原同一語,而說法不同罷了。)2安隱,3滅度,4無諸病苦,5無所有。就上統計之二十七語,加上此段五語,合計全經出現不同之異語者,僅有叁十二個。以此叁十二個與第叁早第叁節所述者,自是相差還遠,但即此已可知本經所涵攝原有之同義異語,於此再糅和發揮新的大乘涅槃意義也。
㈡本經的解釋與矛盾
以上各節已經引述過許多解釋涅槃和大涅槃的問題,並且在第叁節中說過涅槃即是大涅槃,但本經對涅槃的用語解釋,卻並非完全如第叁節所述者,在卷十九、卷二十叁(德王品)中,對涅槃與大涅槃的用法,大肆分辨其差異,謂絕非同一。就中卷十九雲:
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羅蜜乃得名爲大涅槃因。叁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儈只劫菩提法,乃得名爲大涅槃因。
卷二十叁雲:
有名涅槃非大涅槃,雲何涅槃非大涅槃
不見佛性而斷煩惱,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唯有樂淨,以是義故,雖斷煩惱,不得名爲大般涅槃。若見佛,能斷煩惱,是則名爲大般涅槃。
就此二節言,便知涅槃一詞,使用並不固定。其不固定之理由,則如前述,凡指世俗一般所謂之涅槃,或二乘人所證之涅槃,均不能稱爲大涅槃,凡諸佛菩薩所修之涅槃,則稱爲大涅槃。但泛用時,仍統稱爲涅槃。有時亦冠用一形容詞作其區別,如(菩薩品)雲:「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緣覺之人,於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薩之人,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卷九·頁二十八)此亦即分別涅槃之層次,但冠以小、中、大而作分別,較此兩節及前引卷十九(德王品)二十二之叁所述者爲佳,此意在本節開始時已言明,不必再述。然問題是,即大涅槃一詞,在本經中有時亦有差別的用法,亦有其難明之處,比如說,菩薩與佛之境界,在(如來性品)及(月喻品)等品中,劃別得很大,(如來性晶)謂:「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菩薩既然未能明了知見佛性,則菩薩之人如何能夠「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呢
經中各品都顯示著是大涅槃乃諸佛之境界,既是佛之境界,菩薩就不應亦用此一「大涅槃」名詞。若用,則就無法分別出菩薩和諸佛之大涅槃有何差別了,若謂無差別,而本經卻又將菩薩和佛的境界劃開極明。就如上述(菩薩品)小、中、大叁等涅槃之分辨,接著在該節經文後又說:「如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來涅槃而般涅槃。」顯然的,這已經被規定了菩薩的大涅槃而不同於如來的大涅槃,既是如此,卻又偏偏用之,豈不是矛盾麼
同時在(菩薩品)中又雲:「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以是義故,大涅槃中,說四種性,而有差別。」大涅槃中,說四種性,這又無異說,聲聞緣覺也都是大涅槃,只因其成就之不同,而在同一大涅槃中劃成四種性罷了,這樣說來,大涅槃這個用語,就承認其應有差異了。此在判別四種性的境界上,固應有此區別,可是同一「大涅槃」之詞,分成諸佛和菩薩的境界,且將菩薩的層次又判得…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