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P5

  ..續本文上一頁與佛的境界距離甚遠,雲位階十地,尚不能明了知見佛性,這種使用涅槃的用語,即使不矛盾,也不大妥當吧。

  再次,請看入涅槃與不入涅槃之差別。

  本經自(衰歎品)起,即已宣說涅槃是常樂我淨,也是常住不變的。可是在前後各品中又分出了入涅槃與不入涅槃的歧見。以常樂我淨之涅槃意義來說,是應該般入涅槃的,但在另一面涅槃的意義又解作非常樂我淨,於是便謂如來不入涅槃。就經文推察,此歧見的原因是:當把入涅槃看作是聖者死亡的意味時,或永遠休息之處時,則謂如來畢竟不入涅槃,此時,不入涅槃便成爲如來身之常住不變義。當講到入涅槃時,涅槃又成爲了常樂我淨義,甚至有一特別的境界所在,讓聖者們擺開五陰所結之煩惱身,進入那安隱的處所。現且詳細道來:

  甲、涅槃入與不入之差異

  A、闊於入涅槃者

  先從弟子們對釋尊入涅槃的觀感說起,當世尊在娑羅樹下欲將滅度時,弟子們即大感悲痛,鹹言世尊已臨涅槃,此涅槃即成了滅亡之意,例如(序品)中雲:

  時諸天人,及諸會衆,阿修羅等,見佛光明不從口入,皆大恐怖,身毛爲豎,複作是言:如來光明出已還入,非無因緣,必於十方所作已辦,將是最後涅槃之相,何其苦哉!何其苦哉!如何世尊,一旦舍離四無量心,不受人天所奉供養,聖慧日光,從今永滅,無上法船,於斯沈沒,嗚呼痛哉!

  很顯然的,這是弟子們把世尊之入滅,看作最後涅槃之相,涅槃的意義,在此也就成了如來的滅亡,因此彼等才如此悲痛:「何其苦哉!何其苦哉!」的哀號不已。且世尊亦同時說:「有爲之法,其性無常,生已不住,寂滅爲樂。」((純陀品)·十四)也承認最後之入滅,乃是進入「寂滅爲樂」的境地,此進入亦即肉體(佛之生身)之死亡。世尊亦承認於娑羅雙樹下之逝世而爲涅槃。如(純陀品)世尊自說的:「今日欲入涅槃」 。此種死亡意味的涅槃,並贊雲:「諸佛法皆爾」(衰歎品)第叁) 。死,是生之必然性,這自無疑議,但何以把進入涅槃視作死後境界,而稱爲「諸佛法皆爾」呢

  這一偈,當然沒說明死後是否存在的,但就「寂滅爲樂」一句看,可以推想該語義,乃是說世尊的肉身滅亡後,更有寂滅的安樂境存在,可是這一寂滅境雖然存在,卻是一個永絕世間的狀態,無法想像它如何存在,故此弟子們哀痛說:「聖慧日光,從今永滅,無上法船,於斯沈沒。」這尤其在(現病品)中,說得更明白:

  世尊往昔爲我故,於無量劫中修苦行,如何一旦棄本誓,而便舍命欲涅槃。(卷十)

  舍命,便是死亡,往昔爲我故,於無量劫中修行,這是說,往昔的生存,雖亦必經生死的階段,但那階段仍是存在的,或者說是延續的,而延至今日,卻問「如何一旦棄本誓,而便舍命欲涅槃」 ,這表示說,此日之入滅,乃是不再延續了,已便舍命般入涅槃了。依據這樣一個觀念,故難怪(序品)中說,「必於十方所作已辦,將是最後涅槃之相」 。這在當時弟子們心中,大約的確是作這樣一個想法的,可不知這個想法中,卻有著疑問,因爲既知世尊往昔爲我故,已經於無量劫中修過行了,怎能斷今日之入滅,不是再爲衆生故呢

  如何敢雲是「一旦棄本誓,而便舍命欲涅槃」呢

  同時,照這個哀歎的觀念,涅槃便成爲一個退休的安隱處了。因爲彼等認爲如來「必於十方所作已辦」 ,既然所作已辦了,那就應該退休了,於是乎而說這是最後涅槃之相,這是舍命般入涅槃。

  B、關於不入涅槃者

  或就因爲基於弟子們認定佛陀於娑羅樹下之滅亡,是永絕世間的般入涅槃,於是在另一方面就極力否定說,如來是畢竟不入涅槃的。在全〈衰歎品〉裏,世尊自己也說過,在娑羅樹下之滅度,是「示現涅槃」 ,而非真實涅槃⑿。於(純陀品)也指出說:「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哀愍我故,久住於世。我以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此種涅槃表示,原是一種方便善巧,爲化度衆生而示現的。至於真實之涅槃,則絕對否定不入,若入,便批評那是病行,或不究竟。如(現病品)中,世尊答迦葉說:「如來正覺,實無有病,右脅而臥,亦不畢竟入於涅槃。」又說:「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中有病行處,非如來也。」其所舉之五種人是:斷叁結之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斷五下分結之阿那含果。永斷貪欲瞠恚愚癡之阿羅漢果,以及辟支佛果。此一批評,即否定了佛陀在娑羅樹下乃是入涅槃之說。此種否定從其用意看,可得出兩點意思,一是,否定如來在雙樹林中之入滅,非入涅槃,意在肯定如來之身爲常住,不是因爲滅度了而就不住了。但從反一面看,這卻又無異說,涅槃乃是真實之死亡,因爲恐怕般入涅槃,法身就不常住了。二是,入涅槃者於此大乘大涅槃典中有病行處,即意味著涅槃只是一消極的沈空境界,如來致所以不入涅槃,乃因爲如來不是消極的,所以特別指出,五果人物入此涅槃,而非如來。恰好五果均是小乘,都是自利而消極的。又謂此五果小乘,未來亦當證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需經過百千劫或十千劫⒀。就這一意義看,入涅槃又非死亡意,而是一暫時性的沈入空寂,或等如說暫時在那兒休息,以待時間到時再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像這種含義的經文很多,如(大衆品)所載的偈語,一連串地說:「如來視一切,猶如羅喉羅,雲何舍慈悲,求人於涅槃

  假使一闡提,現身成佛道,永處第一樂,爾乃入涅槃。」又「假使一切衆,一時成佛道,遠離諸過患,爾乃入涅槃。」(卷十·頁叁十一)這在在都說明著,一入涅槃,就是休息不利益衆生了。這就以原始佛教的「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來看,也是這樣的意味,永入涅槃,就等如說,永遠的安靜休息,這種觀念恐怕還是基於社會的服勞及生死可厭的觀念而來,因爲要利益衆生,就要和凡夫一樣的有生死,來到這個人間社會,一到了人間社會,煩惱和痛苦便都不能免,於是辦完了一期利益衆生的事,就趕快退休,找一個安息之處,靜住下來。大乘佛教則覺到此種心理是不正確的,衆生界無盡,悲願無窮,如何能夠退休下來,於是乃主張不入涅槃。實際這還是一消極的說法,積極者是: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雲何故於如來生涅槃想,善男子,如來實是常住不變,不般涅槃。(<聖行品>第十九之下·頁六)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名曰實相,以是義故,如來實不畢竟涅槃。(卷二十叁·頁十八)

  終不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淨戒。(卷十六·頁叁)

  此閻浮提一切愚人,當作是念,如來正覺必當涅槃,生滅盡想,而如來性實不畢竟入於涅槃,何以故

  如來常住無變易故。(<現病品>第十八·頁二十一)

  解大涅槃甚深義者,則知諾佛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卷二十叁·頁四)

  這均是不入涅槃的積極說法,但此種不入,對佛身常住之義是顯出來了,而對「涅槃」一語之定義,卻成爲矛盾的了,因爲本經之特定闡釋及所完成之涅槃觀念,乃是常樂我淨,與如來身無有差別的,既無有差別,爲何又將涅槃和如來身分開,謂如來終不畢竟涅槃,此終不畢竟涅槃,即把涅槃不看作是,即如來身,即解脫,即般若,即佛性(參照本章第叁節)了,此豈不是一大矛盾

  若謂這只是對治二乘之過,而雲不入涅槃,則又何需如此強調

  經中已經提出了一新的定義,謂涅槃爲伊字之叁點,具解脫、法身、般若叁德,法身爲涅槃之體;法身不變不滅,這就足以對治小乘之涅槃過失,又何需來一個「解大涅槃甚深義者,則知諸佛終不畢竟入於涅槃。」此種用語之差異,已經不止於差異了,簡直到了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步。

  或說入於涅槃,是指般涅槃,而非大涅槃,然則「大般涅槃」又作何解呢

  大般涅槃以梵文來說應是Maha—Parinirvana此意就是般入大涅槃,此大般涅槃在本章第叁節中已經說明和大涅槃乃同一義的,現再引(聖行品)一節看:

  「是諸世尊安住於此大般涅槃,而作如是開示,分別演說其義,以是義故,名曰聖行。」(卷十叁)既說世尊安住於此大般涅槃,而又言畢竟不入涅槃,這是何等的相違呢

  (梵行品)中言菩薩修慈,亦雲:「菩薩摩诃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修如是慈。」觀此所謂住於大乘大般涅槃,意即般人大涅槃中,安住於此,始可以行無量大慈,不可思議之慈,這與根本佛教中無量慈心解脫是同一意味的,若在此種意義下,怎好否定如來終不入於涅槃

  

  基於以上所述的理由,我們不得不說本經的涅槃用語,不僅是有時差異,而且是相當矛盾的了。

  揆其爲何會如此矛盾,大約因爲涅槃這個問題,從根本佛教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至於大乘佛教,中間經過了幾百年的變遷,內容複雜,解說歧異,本經爲了統一整個自根本佛教發展以來的涅槃思想,加以新的界定闡述,就不得不有所揀擇,而揀擇又必得以自家的立場作爲標准,在合乎標准與不合乎標准中,揀擇數百年來的複雜解說,自然難免要破綻百出了。本經的標准是以如來常住不變義爲中心,凡講入涅槃或不入涅槃,只要合此一中心前提者即可首肯,不合乎者即加否定。不能合乎此一思想,如是就否定的說如來畢竟不入涅槃,至於曆史上的釋尊而又實有其滅度的史實,在後世佛教徒的心目中,總是一個症結,於是就說是:爲欲令衆生修習解脫,示現涅槃。當其顧及自家所發揮的涅槃意義時,則謂世尊安住大般涅槃開示演說,菩薩亦住於大般涅槃修行慈心。言至涅槃之體時,則又即如來即佛性即解脫。此一立意是好的,殊不知如是一來卻把「涅槃」這個概念弄得含糊不定,而矛盾叢生了。

  以上爲入不入涅槃的差異問題,下面再看一個涅槃有果體與無果體的差別之見。

  乙、涅槃果體有與無之差異

  舉例說,在(師子吼品)言:

  涅槃無因,而體是果,何以故

  無生滅故,無所作故,非有爲故,是無爲故,常不變故,無處所故,無始終故。(卷二十六·…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經的涅槃思想之總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