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页八)
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同上·页九)
这里很明显的肯定了涅槃之体无因,而有果的存在。无因的理由是,凡物有因者,即是无常,涅槃非无常,故而无因。可是在卷二十却又说:「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使涅槃从因生者,因无常故,果亦无常,而是涅槃,不从因生,体非是果,是故为常。」这一说法,恰与「而体是果」者相反。以「涅槃无因,而体是果」者的理由是,虽然涅槃不是从因所生之法,但它有常乐我净不变之体,有此体者,当亦是果,故称为无因而有果。言其无因无果者,则因为凡是有果者,必从因所生,宇宙万物中,绝无一有果而无因之物,诚如这节经文的前面所言,「譬如世间从因生法,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因果乃是一如影随形的必然定律,讲涅槃讲到无因而有果,那又怎不发生矛盾呢
且此种讲法,正如耶稣教之讲上帝,谓其不从因生,自身乃是唯一之本体者,此亦是无因而有果之论,近代的逻辑(logic)学者,自然科学者亦即尝据此因果律而批判上帝之不可存在。今若以此而论涅槃,则涅槃又何能避其非难。自然,本经之思想并非如此,即讲涅槃无因,而体是果,其果亦不是逻辑学上的因果律或物理学上的因果律⒁之果的。故谓体是果者,亦自有其理由。此理由必须要待对「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一偈作一探究後,始可清楚明了。仅仅说:「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为定
一切诸佛所有涅槃,常乐我净,是故为定。无生老坏,是故为定。」(卷二十二·(德王品),承接「不从因生,体非是果」一则话来。)这还是不足解释说明的。本有今无一偈,留在下节论述,此暂不赘。但就此两点看来,其言说之差异,亦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总之本经在涅槃观念的表达上,歧异差左处甚多,这或由於渐次编集所成之所致,其唯一统一而前後一贯者,则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槃常乐我净,如来恒不变易的中心观念。此观念当是一学派之传承而来,故经文中各品的解说虽有小异,而其中心思想则大同。及至(迦叶品)出,编集者大概亦有鉴於此,於是就作一圆融调和的说法:
善男子,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是人不解如来意故,作如是说。(卷三十一·页八)
在此节前,尚有数句有力的评语:「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涅槃後,诸弟子等各异说者,是人皆以颠倒因缘,不得正见,是故不能自利利他。」此数语之目的即在批评那些「於佛灭後,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於涅槃,或不毕竟入於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有中阴,或无中阴……」的「如是众生」(同上·页十三)。我们看过了这个批评後,再来看「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是人不解如来意故。」其意义何在了。这如来毕竟涅槃或不涅槃之诤,均是佛灭後弟子们的颠倒因缘,并非世耸曾经作了什么定说,因为如此,所以本经在(迦叶品)前言入涅槃或不入涅槃二义,都非究竟,要从此节去会通,方知差异之原因及不致误解真正涅槃的原意。<迦叶品>中对如来之入与不入涅槃等敍说得极详,经内所有不能相贯通之处,似乎在该品中皆可获得解决,此的确是一圆融的妙法,可作调和各品之分歧,但若以之对立来看,则又不啻多一歧见,因其调和之方法,乃是对已出现之差异者,统予以否定。如卷三十一·页二十三云:「我知是事,故告阿难: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见闻已,即来我昕,我为说法,重罪得薄,获无根信。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故作
是言:如来定说毕竟涅槃。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耶
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於涅槃。」以此所述,察其实义,即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者亦是方便为假名菩萨所说,若依此意,则本经中心思想之如来常住义,亦岂不被否定原非实义,而是方便之说么
此自是疑问,不过,我们就(迦叶品)全品思想的重点看,当亦不会认其是否定如来常住之为实义的,盖(迦叶品)所发挥的如来身之常住义,较(师子吼品)以前者更深,至於此节为假名菩萨所说之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者,察其真义,乃是一种实见或实体观念,近於婆沙论师的常住义,故亦在批评之内。(此从称菩萨有二种,一实义,二假名,假名菩萨一语所含之暗示意义,亦可证知。)但不论如何,总上所言,对毕竟入涅槃或不入涅槃,经(迦叶品)之批评後,两者皆被否定了。一为被否定了有死亡意味之涅槃(如说:「过三月已,吾当涅槃」之涅槃。)如说:「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於涅槃。」
经此否定後,当难免对本经所述的如来身义,常乐我净义又有所疑念。此则请看下述否定表现的意义和次节本有今无偈论中所阐的如来身(或佛性)义後就可了然。
㈢本经涅槃语之否定表现
在第一章里已说过有关涅槃的否定表现,这不论是佛教也好,《奥义书》也好,使用否定的方法,几乎是共同的,也是传统的。但真正运用否定方法得当,而完全把握住了的,则正如羽溪了谛所说:「有关涅槃否定的表现,佛教则比其他教派更特别更彻底一层⒂」。大乘佛教的涅槃思想,在《中论》,在唯识,都有其否定的一面,《中论》之空,更不用说,是最彻底的否定,也是最活的否定。即唯识的否定意义也达到了最高的表现,如山口益先生所说的无住处涅槃,是「空亦复空」(见第二章第四节所引),此空亦复空,便正是一最好的否定表现。在本经来说,也同样有此一表现,只是方法稍有不同,因为经中并未用其思想的中心概念来作否定,如《中论》的空,或唯识的无住义那样,故要说到本经的否定意义时,必须另作说明,不能就名相的当身,而表达像《中论》的空那样明朗积极的意义。这或者也可说就是本经不彻底的地方,但实际上就「大涅槃」 一词来看,大涅槃的语义也就含括了一大否定义。或又说,大涅槃的特义,乃是依常乐我净而显,若其含具大否定的意义,岂不将此常乐我净义也否定了,其实,却恰恰相反,本经否定之表现,乃正是用来肯定常乐我净的深义。换言之,常乐我净者原是经过一度否定後而显现的实义。何以见得,这且请看後面述说。
本经否定的方式,类别之,可分作两种:一是原始佛教所惯用的「非非」 一词(这也是印度传统的用法),一是大乘佛教所惯用的空,或第一义空等,关於「空」的表现法,本节暂不述,待在第五章与《中论》的空等对显时再说。现仅录第一种以「非非」作否定表现者於次:
一、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合,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断非不断,非始非终,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阴非不阴,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缘,非不十二因缘。 (卷十九·<德王品>二十二之一)
二、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别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去非今,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邪,非相非想,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义故,涅槃是常,恒不变易。(同上·页二十二)
此两节经文同在(德王品)中出现,用「非非」的否定方式来显示涅槃之常之不变。此种否定法与《本事经》及阿含经等所使用者正相同。其所不同者,则是本经之否定目的,在於肯定「涅槃是常,恒不变易。」惟其「非非」始能是常,此常便是超越对立之常了,若否,则便成为无常之常。此在思想的形式上,的确又是进一步之表现。
本经在否定面表现涅槃的意义及价值内涵者极多,然所表现者,多为显示涅槃之常,或如来的恒不变易,如所谓无所得、无所有、无相、虚空等,从这些否定的意义上所显之常住不变,就知所谓如来身或常乐我净者,原不是有实体的可执的存在身物。上所述之假名菩萨,或因不了此故,始谓如来毕竟不入涅槃。再看(梵行品)云:「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长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灭,非赤非白,非青非黄,非有非无,云何如来说言可得
菩提涅槃亦复如是」(卷十五·页二十八) ,这正好给假名菩萨或一股实见实执者一很好的回答和参照。又如<德王品>中所举「如来非天、非王,亦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以及「非人非非人,非鬼非非鬼,非地狱畜生饿鬼,非非地狱畜生饿鬼,非众生非非众生,非法非非法,非色非非色,非长非非长,非短非非短,非相非非相,非心非非心,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无常,非幻非非幻,非名非非名,非定非非定,非有非无,非说非非说,非如来非不如来。」(卷二十·页五)又再如(师子吼品):「佛性者亦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卷二十五·页十五)如来、佛性、菩提、道、涅槃这在本经说,均是同三思义。从此「非非」来看,我们也就可知经过如此否定後,涅槃的真实意义究竟如何了。
第五节 本有今无偈论——兼及佛性·涅槃之常住意义
本有今无,这是《大般涅槃经》卷九第二十八页,(菩萨品)中提出来的一首偈,这首偈的目的是在解决佛性究竟是常抑是无常的问题,也即是解决涅槃常乐…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