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P20

  ..续本文上一页是指用已知的东西去判断或定论未知的东西,还是指认为在“我”的认识之外,另有一个客观实体之存在,是指生起了“法我执”。这样,我们当然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之本来,因此,也就障碍了我们智慧的发展。

  众生因为有著「人我执”,自然就生起贪、嗔、痴、慢、疑五毒心,什么损人利己,做恶造罪、肆无忌惮,信奉邪教,家庭社会皆难有安宁。比如什么“人不为己,天株地灭;无毒不丈夫;人本来就应自私” 等等。如此种种,肯定会不断造作诸业,在六道轮回中身不由己地沉浮不定。因此,人类不从根本上“改造、转化” 这颗“有我” 的“凡夫式的心灵” ,业因不除,从终极上讲,绝无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美满可言。从“法我执”方面来看,我们自己叫“正报”,所处时空环境就叫“依报”。修行从“正报”下手,正报变了依报跟著变,它们是一体的。若我们认为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独立于“我”之外存在,并可为“我”所认识和执取,那便永远证不到菩提。万法唯识,心物一元,心物同体,“我”与万物万有并不相互独立,心法与色法绝不是二元对立的,大家一定要体认这个核心。

  “有我”还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于是我们总会滋生一些执著和无明,还会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主宰,有一个实在,在冥冥中来主宰我们。即使我们学佛了,我们就会迷信佛,在求佛、拜佛的时候可能会说:“佛呵,我们保佑保佑我吧。”其实我们已是感觉到有一个“佛” 的主宰,是佛在主宰“我”。这是非常错误的。

  “有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有“常” 性, 认为“我”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所以叫做“常”。其实怎么会不改变呢?我们今年爱某个人死去活来,明年说什么也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我们贪恋的美色没有几年就年老色衰了,当我们体内荷尔蒙分泌衰减时,我们的欲望则变淡了。硬要说有永恒的东西,则只会是这个“无常” 的机制之本来。

  无常的这个“我”根本就无法做主一切。有“我”这么一个身体,麻烦就来了,然后挣钱呀,然后买什么药呀,要穿衣服呀,怎么享乐呀,贪著各种各样的这些“好”,然后就是拼命维护这些“好”,但是由我们怎样拼命的维护它,追逐它,这个“我”的身体也是无常的,都是慢慢、慢慢地变老变坏,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本身就拿因果和客观规律没有没办法。我们对于“我”的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我们说我想没有病,我们不可能,我们说我想不死,还是妄想。我们折腾半天我们也拿自己没辙,因为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

  正是因为这些根本上的无可奈何,所以“我”才学佛,才需要明了这一切的智慧和撑握解脱身心的方法。普通人学佛,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我要长生不老,无病无灾,想有点特异功能,或许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永远有这种想法,那我们就错了。最初的因缘,可以因为不同的“需求”而走进佛门中来,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抱著一种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观念来学佛,几乎可以说是我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希望了。

  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的是,总有一些人老是不能接受佛学中的“无我”之说,这不过是因为我们总是“有我”(业力、习性和惯常思维),以此自然会滋生一些思维或疑问:既是无我?谁在修行,我都没了,昨办?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作这种担心和疑虑,这好比一滴水它明白了自己的无常,明白执著于“我这一滴水”时就会干枯,于是事先刻意无我地汇入了大海,真汇入大海的那一天,它立刻会发现(了达一切物我及实相的智慧出现后),其实无我实是无不我,自他不二,世界原本一体,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消失,也没什么可以重新被创造。“无我”是实相,“我”做到“无我”不过是归回真如罢了。所以这个“无我”是胜义谛,是“我”在修行是世俗谛,“无我”绝非否定或熄灭了“我”这么一回事。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3):涅槃寂静

  在本小册子的第十五章节已有所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了。

  21:谁才算是佛门弟子?

  “佛”的本义既然是智慧与觉悟,那么,佛门就应该是智慧与觉悟之门,所谓佛门弟子即应是真正发心追求智慧与觉悟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家弟子不等于剃个光头披上袈裟,在家弟子也不等于能吃素和烧香拜佛。这一切的形式至多只起一个表法的作用,倘若我们“心”不在佛门,那一切形式与事相都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佛门弟子其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我们都得依三皈依和菩提心(密法则是四皈依,还得皈依自己的上师,上师即是三宝的总体象征)。所谓三皈依就是将自己的一切依止于佛法僧三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则含有依靠、救渡、恭敬的意思。浅白地说就是,皈依佛是我们依靠佛陀的教育,皈依法是我依靠佛学的义理,皈依僧是我依靠佛门清净僧伽的引导和传法。所以这个三皈依绝不仅仅是指一种仪式,它更重要是指我们通过归皈住持三宝,达到皈依自性上的佛、法、僧三宝(密法中也有“内上师、密上师”之说)。自性三宝里的佛,代表实相、我以及众生本身就有的佛性,法则指一切关于实相的正知正见,是一切关于众生回归自性以及宇宙万物万有的究竟真理和智慧,“僧”是清净无染的意思,自性僧即是指我们自性是佛,本来清净无染。

  因此,皈依三宝的根本是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它实则上不过是对真如实相的一种归位罢了。一个人发心修行,必是续自己的慧命,那第一步就应该是依止于三宝。正因为诸法无我,所以实则上又没有自、他之别,故皈依住持三宝与自性三宝是没有分别的。佛寺庙里的住持僧与我们自性僧同样本来清净无染,对此我们不别有任何差别心。一个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出离心),而身心俱出家则是最殊胜的。真正的出家人便是身心俱出家,他之所以剃度成光头就是表六根清净。他们的衣服又叫福田衣,是福德慧业的象征。由于他们是专职的修行者和传法者,因此,我们应无条件地恭敬真心修行与传法的出家人。

  即使出家人中有的暂时显得并不如法,或各方面都做得不够好,那也是各人的因果各人了。一个佛弟子首先要自己做好,不必以己之长去度量他人之短。除了劝善以外,我们不应该由此谤毁佛门及真正的出家人。还不用说别的,单是出家人往那儿一站,单那身行头和模样就能表法、弘法(佛寺庙也是表法和弘法的)。我们由此才忆念起佛和佛法这么一回事,本身这已是功德无量的事了。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将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看成是一回事,不必区别待之。我们随时接受佛法的薰陶,感受佛学的博大精深,努力回归自性,善待一切,同恭敬、供养住持三宝没有分别,都是种植善慧根,培植福德的表现。试想,古往今来,若没有出家人在寺庙里职业地主持佛法,弘扬佛法,佛法又怎么流布和传承呢?

  当然,我们更要明白的是,不如法的出家人就不应算在清净僧伽之例,释迦牟尼也说过,末法时期坏他法者也是身批袈裟的伪出家人。在日常中,我们不时都会看到一些身著出家人服装的伪出家人,他们不时在街市吃肉喝酒,有的还会上门化缘要钱,算命消灾什么的,但他们中相当多的都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大多是世俗生活中的江湖骗子。我个人以为,千切不要轻信他们,遇著胡搅蛮缠的,只管叫他背一些佛门的普通经文,背不出来的就一定是江湖骗子。背出来的就有可能是那些不守清规戒律的佛门“败类”了。

  以上种种,我们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千切不要妄自菲薄,主持正法应是每一个佛弟子的职责。况且,许多大菩萨现的还是在家居士相,如《无量寿经》上的大多数上首菩萨均是现在家居士相,而该经与末法众生又最为相应。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已明确告诉我们,修行无在家、出家的区别,也无男众、女众的区别。真正的修行者是如法修行者,与人暂时的“相”无关,一切都无自性,住于什么暂时的身份地位、善恶好坏和男女性别都是不如法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除了三皈依外,菩提心也是衡量一个佛门弟子的重要标准。所谓菩提心,就是指无条件追求大智慧和大慈悲的心。像药师佛、药王菩萨那种悲智双运,见众生疾苦便无条件帮助,令众生生欢喜,当机渡他入门修证佛法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当然,菩提心是有许多层次的,它同修行人自身的修行境界有著较为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发菩提心是指发胜义谛菩提心,即对一切人一切事“无心而应”,即无我无众生之别,无法相无非法相之别,是“三轮体空”的大菩提心。修行人发这样的菩提心才最为殊胜,具功德也才最为圆满。

  当然,我们凡夫自然一下子难以生出如此殊胜的菩提心,但日常中则应尽力以这种胜义菩提心来观照自己的行持,以拥有这种无上菩提心的情怀为乐,且做到如法修证,待用功渐深,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况且,换个角度看,对于善慧的行施者本身来讲,若不攒足善慧资粮,是没有一个修行人能够功德圆满的。所以从这个实际的效果上来说,虽然没人威逼我们,也无论我们乐不乐意行善积德,菩提心都是通往菩提路上的有力通行证……

  22:什么才叫“去执著”?

  佛学语义中的执著,是指任何不合于修行法度的身、口、意之虚妄的折腾,比如不努力却终日梦想成功,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造作恶业,或学人于修行中,妄念纷飞,贪恋中间境界或神通。总之,不能执取,无可执取,我们却偏要执取,身、口、意一切违背客观和因果的状态就是执著。执著使我们造作诸业,是烦恼的根本,对于一个修…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